提审可以由本机法院的院长及审判长,或是上级法院,或是最高人民法院进行提申。
提审是指对下级法院已经审结但裁判确有错误的案件,上级法院认为不宜由下级法院再行审理,因而提归自己审判。
提审制度建立的基础,一是审判权由人民法院统一行使的原则,二是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审判活动有审判监督权。发生提审的情况一般包括:
1、对已经审结的案件,如果裁判确有错误,就应该进行再审。
2、由于上级法院和下级法院之间并非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以,当上级法院指令下级法院再审而下级法院不再审时,上级法院就可以自己提审。
3、上级法院和最高法院认为自己对案件进行审理为宜,就不一定指令下级法院再审,而可以自己提审。
民事诉讼证据如何认定
对于民事诉讼证据,一般有三种认证方式:一证一认方式、一组一认方式、综合认证方式。
1一证一认方式。
一证一认是在调查阶段,由当事人逐一举证、质证,法官在证据质证后决定是否认定其证明效力。该种方式适用事实清楚、争执不大的简易纠纷案件,如果是案情复杂或证据较多案件,一证一认容易导致前面认定的证据被后面新提供的证据推翻。
2一组一认方式。
即在调查阶段,法官根据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指导当事人将相关的证据作为一组证据举证,经过对方当事人质证后,法官对于该组证据分别确认其有无证明效力。该认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证据的连贯性,避免认定证据时容易产生的矛盾。
3综合认证方式。
综合认证是指经过法庭调查阶段的举证质证后,由法官认真审查证据是否具备客观性、合法性、关联性,各个证据之间的关系、相互有无矛盾、能否互相佐证,证据属性及证明力大小,间接证据能否形成证据链及每个证据在证据链中的地位、作用等,综合所有证据情况再认定证据的证明效力。
该种认证方式,既可以保证庭审的不间断,又可以避免片面认证、出现矛盾等不足,也能够充分体现当事人言辞对抗权利和当事人的主导地位。至于认证时机,可以在调查结束后宣布休庭评议认定,也可以在法庭辩论后休庭评议认定。为避免辩论阶段出现新事实而恢复法庭调查又提出新的证据导致的认证矛盾,法庭辩论结束后认证更为稳妥。审判实践中,要根据个案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并运用这三种不同的认证方式,选择好认证时机。
《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民事案件基于审判监督权提起再审的人或机关是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及审判委员会、上级人民法院及最高人民法院。
-
民事诉讼应在何处进行审理?
187人看过
-
民事诉讼二审在哪里进行
306人看过
-
民事诉讼中,审判人员审查证据应当怎样进行
233人看过
-
刑事案件抗诉审理怎样进行?
311人看过
-
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合并审理
300人看过
-
2023怎样进行民事诉讼赔偿地选择
139人看过
审判委员会是按照所谓“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各级法院内部设立的机构,它的职责是“总结审判经验,讨论重大的或者疑难的案件和其他有关审判工作的问题”。审判委员会审理案件的范围,主要是审理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拟判处被告人死刑... 更多>
-
行政诉讼二审申请再审后民事怎样进行答辩河北在线咨询 2022-09-03行政案件和民事案件申请再审和抗诉是一样的,当对二审做出的终审判决不服时可以申请检察院抗诉。检察院在三个月内做出予以抗诉或不予以抗诉的决定书。
-
民事诉讼中,审判人员审查证据应当怎样进行浙江在线咨询 2021-11-17审判人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单一证据进行审认定:(一)证据是否为原件、原件、复制件、复制品是否与原件、原件一致;(二)证据是否与本案事实有关;(三)证据的形式和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四)证据内容是否真实;(五)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是否有利害关系。
-
什么是民事诉讼,如何进行合并审理?湖北在线咨询 2021-09-30在审判实践中,由于民诉法对合并审理的规定过于原则,加之一些审判人员片面理解,时常出现应当合并审理的案件却分别审理,造成重复诉讼,加重了当事人和人民法院的讼累,也不利于全面、彻底、公正地解决纠纷;而有的不应当合并审理的案件却被生拉硬扯在同一个程序中进行审理,致使法律关系复杂化,案件审理旷日持久,难下决断,或者囫囵吞枣,盲目下判,明显违反法律的规定。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规定:“诉的合并原告增
-
民事诉讼法对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怎样进行处理贵州在线咨询 2022-05-01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感情确已破裂,有下列情形之一,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所谓"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有配偶者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持续、稳定地共同居住。如果以夫妻名义了,则构成重婚。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所谓"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
-
行政诉讼中止审理后怎样继续进行西藏在线咨询 2022-02-19既然已经起诉,等待法院的判决。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四十六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因不动产提起诉讼的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二十年,其他案件自行政行为作出之日起超过五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