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受贿罪追溯期是多久
所谓追诉时效,便是依据刑法所定,决定是否追究犯罪分子刑事责任的期限。若犯罪分子的行为已逾越刑法设定的追诉时效期限,便不再予以追究刑事责任。若受贿罪行属金额较大且情节严重者,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时,其追诉期则为五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六条
对犯受贿罪的,根据受贿所得数额及情节,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处罚。索贿的从重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二、受贿罪追溯多少年
贪污罪对于被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犯罪行为,其追诉时效设定为五年;若犯案者被判处于五年以上但不满十年的有期徒刑,那么其面临的是十年的追诉时效;而对那些被判处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人来说,他们将面临十五年的追诉时效;当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甚至死刑时,其追诉时效则设定为二十年。
然而,若在二十年后仍认为有必要进行追诉的,需向最高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并获得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追诉时效乃刑法所定的衡量犯罪分子刑事责任期限之标准,一旦超越这个期限,相关部门将不再予以追究。就受贿罪而言,若涉案金额较大且情节恶劣,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那么其追诉期应为五年。在此期间内,司法机关拥有对犯罪行为进行追诉的权力,而一旦超过此时效,便不再接受任何申诉。
-
受贿行为的追溯期限
242人看过
-
商业受贿罪的追溯标准是什么
103人看过
-
受贿罪时效也就是受贿罪追诉时效是多久呢?
438人看过
-
受贿追溯的法律时效性
458人看过
-
工伤认定后追溯期是多久
466人看过
-
《国家赔偿法》追溯期是多久?
441人看过
-
脱逃罪有追溯期吗?脱逃罪追溯期一般是多久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20《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①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 ②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0年。 ③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5年。 ④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20年。如果20年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仍然可以追诉。 上述我国刑法所规
-
受贿罪的追诉期限是多久,行贿罪的追诉期限是多长福建在线咨询 2021-06-17《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规定,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①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5年。 ②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0年。 ③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15年。 ④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为20年。如果20年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后,仍然可以追诉。上述我国刑法所规定
-
车祸追溯期有多久广东在线咨询 2022-11-161.交通事故的诉讼时效为财产损失二年,人身伤害一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
-
受贿罪多久后不追究宁夏在线咨询 2022-02-12涉嫌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一年未超过追诉时效。《刑法》:第八十七条【追诉时效期限】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
非法集资的追究追溯期是多久?福建在线咨询 2023-03-29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四)向社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