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是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的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于不法侵害人造成的损害的,是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了必要的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是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因此,别人先动手打人可以进行正当防卫,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自卫不承担刑事责任,如果超过了必要限度,也可能产生刑事上的责任。
对方打人我方还手之后责任划分
对方打人我方还手之后责任划分根据情况而定。具体如下:
1、还手的一方,如果是为了避免自己遭受更大的伤害,并且在还手后,对方停止殴打了,就立马停止了还手行为,就属于正当防卫;
2、如果对方停手后依然继续还手,就不能称为还手,而且殴打,属于防卫过当或者故意报复伤害,这种情况是需要承担相应责任的;
3、正当防卫的情况,还手方是不需要承担责任的,无论是刑事责任还是民事责任,都不需要承担。
正当防卫应该符合下列条件:
1、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
2、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3、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关于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防卫人明知自己的防卫行为会明显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为了达到正当防卫目的而放任这种重大损害发生的,是间接故意的防卫过当;
2、防卫人知道自己的防卫行为可能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但轻信这种重大损害不会发生,是过于自信过失的防卫过当;
3、防卫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至发生重大损害的,是忽视大意的过失。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
对方辱骂我我动手打人法律咋规定
431人看过
-
变性手术法律允许吗
68人看过
-
挂名法人法律允许吗
84人看过
-
法律允许债务人提前还钱吗?
163人看过
-
对方打我,我没还手,怎么判
272人看过
-
别人打我我还手要承担法律责任吗?
126人看过
-
我国法律允许对证人拘传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2-07-27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拘传、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可见,法律并没有允许任何机关对刑法证人拘传。
-
对方打我我还手把对方打成轻伤负法律责任吗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09根据《刑法》第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无限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
-
打架对方还手了我还手犯法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2-12在对方实施犯罪、对你侵害的时候,可以采取正当防卫,这是不犯法的。1、必须是在对方犯罪的前提下,比如对你进行故意伤害、抢劫等情况,你才算是正当防卫,如果是双方因琐事起矛盾进而打架,或者斗殴就不能算。2、对方的犯罪行为一旦停止,就不能继续攻击。比如对方已经倒地不能继续实施侵害了,你还继续把他打死,肯定是不行的。
-
对方两个人打我,还手打伤对方属于吗湖北在线咨询 2022-11-01要看一下你还手的时候对方的行为是否还危及你的生命健康,你是否还处于紧迫、现实的侵害、威胁之中。另注意双方都出于侵害对方的意图而进行的相互斗殴是不成立正当防卫的。
-
手机刷单法律允许吗四川在线咨询 2023-12-21《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