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以要求撤销赠与房产。
2、法律规定:《民法典》
第六百六十三条【赠与人的法定撤销权及其行使期间】受赠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赠与人可以撤销赠与:
(一)严重侵害赠与人或者赠与人近亲属的合法权益;
(二)对赠与人有扶养义务而不履行;
(三)不履行赠与合同约定的义务。
赠与人的撤销权,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
隐瞒事实真相算诈骗吗
隐瞒事实真相不算诈骗。隐瞒事实一般不会构成犯罪,但是会被拘留或者罚款。刑法上的虚构事实,就是指捏造并不存在的事实,骗取他人信任,可以是虚构全部的事实,也可以是虚构部分事实。隐瞒真相则是指掩盖客观存在的某种事实。
隐瞒事实双方属于诈骗罪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用虚构事实或是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较大数额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认定标准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及采取的方式,诈骗的数额,一般来说,金额在三千元以上就可以认定为诈骗罪。构成诈骗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要素。
1、必须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如果没有非法占有为目的,只是出于恶作剧,或者暂时使用,或者其他目的,均不构成本罪。
2、必须采用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虚构不存在的事实,如财力、人脉、身份等等。隐瞒了自己无支付能力、无履约能力的事实等。如果仅是些许夸大,如广告上夸大疗效等,并不能被认定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行为,进而不构成犯罪。
3、被害人必须陷入了错误认识,才交付财物。被害人是基于对上述虚假事实的信任,才做的决定。但如果被害人并没有陷入错误认识,而是对行为人的行为了如指掌,心如明镜,就是想给行为人钱,也不构成本罪。
4、数额必须达到法律规定的金额。法律规定是三千元到一万元是犯罪的立案追诉起点。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
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书、人民检察院起诉书、人民法院判决书,必须忠实于事实真象。故意隐瞒事实真象的,应当追究责任。
-
诈骗罪隐瞒事实真相判多少年?
446人看过
-
解释虚构事实与隐瞒真相的方式
133人看过
-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诈骗司法解释
230人看过
-
没有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算诈骗吗
164人看过
-
诈骗罪与隐瞒真相的区别
72人看过
-
什么是隐瞒真相诈骗
437人看过
扶养通常概指各种社会关系中针对"弱者"所发生的经济供养和生活扶助,一般涵盖四个方面: (1)以国家为主体,在特定情形下体现社会福利的公力扶养,包括各种灾害救济、贫困救济、民政抚恤等; (2)以一定的社会组织、机构、单位为主体并逐步走向社会化... 更多>
-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不成立! 怎么办?海南在线咨询 2022-05-10涉嫌诈骗,且数额较大,可以报警处理。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
-
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保骗保定什么罪云南在线咨询 2022-03-15我认为应该是职务侵占罪,职务侵占罪(刑法第271条),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而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欺骗行为——受骗人陷入或继续维持错误认识——对方基于认识错误处分(或交付)财产——行为人取得或使第三人取得财产——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本案的行为人是利用收购人员的身份虚构数量伪造文本骗取财物,类似非国有保险公司人员虚构事
-
女生隐瞒真相骗钱青海在线咨询 2022-01-301、她凭借你喜欢她而诈骗你,如果抱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就已涉嫌诈骗犯罪,应该及时报警,但你必须提供诈骗存在的证据,如果没有非法占有目的,不构成诈骗! 2、夜总会女人接触的男性较多,有点水性杨花,不可信!但在网上不经当事人同意公布其信息,系侵犯个人隐私! 3、从民法上讲,她可以狡辩说正合你搞对象,你寄给她的钱她可以狡辩说属于赠与,这需要运用日常生活规则去判断! 4、她和谁交往是她的权利,任何人不可干涉
-
故意隐瞒事实真相构成犯罪吗广西在线咨询 2024-03-14故意隐瞒事实真相不构成犯罪。但是会被拘留或者罚款。刑法上的虚构事实,就是捏造并不存在的事实,骗取信任,可以是虚构全部的事实,也可以是虚构部分事实。隐瞒真相则是掩盖客观存在的一种事实。如果隐瞒事实给对方造成损失的,需要承担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如果为了非法占有财物,从而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达到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那么会构成诈骗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
事实真相的隐瞒是否构成犯罪?湖南在线咨询 2024-12-05隐匿真实情况并不等同于犯罪行为。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当事人面临行政拘留或经济惩罚。在刑法范畴中,“虚构事实”是指编纂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以获取他人信任,这可能涉及对全部或部分事实的伪装。而“隐瞒真相”则是指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掩饰。若因隐瞒事实而给他人带来损失,则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然而,倘若为谋求非法占有所得财产,通过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的手段,达到了严重的社会危害程度,便有可能构成诈骗罪,须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