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处理商标侵权案件时,需要判断行为人是否存在犯罪行为。如果行为人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涉嫌犯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迅速将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商标侵权主要涉及的罪名包括假冒注册商标罪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罪等。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处理商标侵权案件时,判断行为人是否存在犯罪行为是移送司法机关的标准。如果行为人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涉嫌犯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迅速将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商标侵权主要涉及的罪名包括假冒注册商标罪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罪等。
商标公证移送程序规定
商标公证移送程序规定是关于商标权人在行使商标权时,如何进行公证移送程序的规定。根据该规定,当事人可以就办理公证移送手续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予以核准,并发给《商标权转移证明》。当事人办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手续后,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因此,该规定为商标权人提供了明确的公证移送程序,有助于保护其商标权,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送涉嫌犯罪行为人至司法机关是处理商标侵权案件的重要步骤,涉及假冒注册商标罪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罪等罪名。商标公证移送程序规定为当事人提供了明确的公证移送程序,有助于保护商标权,并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事人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过审查符合法定条件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核准并发放《商标权转移证明》,当事人办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手续后,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六十条
有本法第五十七条所列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之一,引起纠纷的,由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商标注册人或者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也可以请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处理时,认定侵权行为成立的,责令立即停止侵权行为,没收、销毁侵权商品和主要用于制造侵权商品、伪造注册商标标识的工具,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处违法经营额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可以处二十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五年内实施两次以上商标侵权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应当从重处罚。
第六十一条
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权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
印度颁布新商标法实施细则
61人看过
-
商业银行法实施细则
176人看过
-
实施:标签标注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465人看过
-
遗嘱公证的实施细则有哪些
119人看过
-
公务员法2019实施细则
460人看过
-
商标法实施条例细则有哪些改动?
347人看过
商标,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牌子,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商标的本质作用是区别商品的来源或服务的提供者。商标,是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在其生产、制造、加工、拣选或者经销的商品上或者服务的提供者在其提供的服务上采用的,区别商品或者服务来源的,由文字、... 更多>
-
-
《发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实施细则北京在线咨询 2021-10-27发票准印证由国家税务总局统一监制,省税务局核发。税务机关对印刷发票企业实施监督管理,不符合条件的,应取消印刷发票的资格。全国统一的发票防伪措施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省税务局可根据需要增加本地区的发票防伪措施,并向国家税务总局备案。发票防伪专用品应当按照规定专库保管,不得丢失。次品、废品应在税务机关监督下集中销毁。
-
商标法实施条例细则有哪些改动?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8-231、我国商标法当中规定了“一标多类”的申请制度, 2、“声音”要素增加至商标构成的要素当中。 3、禁止将驰名商标的字样用做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的活动之中。 4、商标续展可以在有效期满之前一年内进行续展的申请、 5、商标代理机构除了对该代理抚慰申请申请的商标注册外,不可以申请注册其他商标。
-
2023招投标法实施细则安徽在线咨询 2023-06-11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以下简称招标投标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招标投标法第三条所称工程建设项目,是指工程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服务。 前款所称工程,是指建设工程,包括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新建、改建、扩建及其相关的装修、拆除、修缮等;所称与工程建设有关的货物,是指构成工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且为实现工程基本功能所必需的设备、材料等;所称与工程建设
-
新公积金法实施细则山东在线咨询 2022-02-04第三条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属于职工个人所有。第五条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第十五条单位录用职工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并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审核文件,到受委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帐户的设立或者转移手续。单位与职工终止劳动关系的,单位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