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都单位补缴社保流程
(1)用人单位因自查漏报,申请补缴上月之前(不含上月)的社保费,所需资料:
①《成都市社会保险人员补缴申报表》(一式两份加盖单位公章);
②申请缴纳社会保险欠费的书面申请(加盖单位公章);
③职工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或社会保障卡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④职工劳动合同原件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⑤装订成册含有职工工资表的原始会计凭证、职工工资发放明细表及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⑥人事档案、职工工资卡银行账户明细清单等其他证明材料方能办理。
(2)经法院判决、劳动仲裁、劳动监察或社保稽核需补缴社保费的,所需资料:
①《成都市社会保险人员补缴申报表》(一式两份加盖单位公章);
②申请缴纳社会保险欠费的书面申请(加盖单位公章);
③职工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或社会保障卡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
④《判决书》、《仲裁书》、《劳动监察改正书》或《稽核意见书》。
二、成都养老保险补缴说明
根据《成都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规定,成都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如缴费年限未达到最低标准,可以申请补缴。其补缴方式根据参保人员年龄阶段来确定,具体补缴规定如下:
1、年满16周岁不满60周岁:参保中断或暂停缴费两年以内可以补缴,两年以上不得申请一次性补缴。
2、年满60周岁但缴费年限不足15年:
①延迟领取养老金时间,继续缴费至15年;
②一次性趸缴至满15年,趸缴标准:以当年所选择的缴费档次作为缴费基数,费率按12%一次性缴纳。
3、距年满60周岁不足15年:按年/按月缴费或补缴,缴费不得超过15年;
4、距年满60周岁超过15年:按年或按月缴费,缴费时间不少于15年,但不得补缴。
三、职工养老保险补缴规定
根据成都养老保险相关政策规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如需享受养老保险必须累计缴费达到最低年龄,如果没有达到最低年龄可以申请补缴。具体补缴规定如下:
1、2011年7月1日之前初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的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若缴费未达到15年,可按月缴费5年后,一次性缴纳剩下的费用。
2、2011年7月1日之后初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的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若缴费未达到15年,应继续按月缴费至满15年后,可以办理退休手续,领取养老金。
3、企业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应一次性补缴。一次性补缴确有困难的,应制定补缴计划,报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备案,并严格按计划执行。
4、政府批准停产整顿的企业,暂时无力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可缓缴基本养老保险企业缴费部分,缓缴期满应及时补缴。
四、个体参保人员养老保险补缴规定
个体参保人员未按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每年度结束后的30日内公告或通知补缴;逾期仍未缴纳的,除补缴欠费数额外,从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2%的滞纳金。滞纳金并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
2023成都单位补缴社保需要满足的程序有哪些
188人看过
-
2024成都市社保补缴需要哪些有什么程序
63人看过
-
补缴单位社会保险办理程序浙江在线咨询 2022-10-20经单位申请,可补缴当年度社会保险(养老、失业、工伤须同时补缴),跨年度补缴须到“北京市崇文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社会保险科”申请补缴。 1、存档卡(ic卡)。 2、填写《北京市城镇劳动者参加养老保险缴费情况表》(表四)3份,单位盖章;、填写《北京市城镇劳动者养老保险费补缴汇总表》(表五-1)3份,单位盖章; 4、填写《北京市参加失业保险人员基本情况表》2份,单位盖章; 5、填写《北京市用人单位与参统人
-
深圳单位社保补缴流程河南在线咨询 2022-08-30现在这个深圳单位社保补缴流程的,一般携带上述资料到所属社保机构征收窗口办理补交养老保险费,补交事项的审批工作于60个工作日内完成。 予以办理的,通过银行托收应补交的养老保险费。 不予补交的,向申请人发出不予受理通知书。
-
成都市参保单位职工社保登记流程是什么?宁夏在线咨询 2021-11-18办理费:不收费办理时间:(法定工作日)周一至周五上午09:00-下午17:00办理条件:参保单位与员工建立事实劳动关系在线查询: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官网http://cdhrss.chengdu.gov.cn/。
-
什么是单位社保网上补缴山西在线咨询 2023-06-16需要携带《就业登记花名册》,补缴起、止月份本人发放工资的会计凭证等相关材料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报审核,补缴审核通过的,单位或个人持补缴申请表到参保统筹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补缴。
-
单位给员工缴纳社保都有什么用?山西在线咨询 2022-04-13单位为员工缴纳社保的依据是可以作为劳动关系存在的证据,但是不能证明员工在受伤时和单位存在劳动关系,那么员工需要申请劳动仲裁进行判定,保单可以作为证据之一。依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