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在欺骗下是否有效:法律界观点与案例解析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18 09:12:09 162 人看过

被欺骗的劳动合同不合法。公司劳动合同欺骗的情况是公司情况失真、工资低、劳动者被迫辞职、岗位变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存在欺骗行为,任何一方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反馈申请仲裁,要求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劳动合同确认无效,劳动者已支付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欺诈与欺骗的区别是什么

刑法中是没有欺骗罪的,欺骗是属于诈骗罪的行为表现之一,所以两者是没有本质区别的。欺骗或欺诈属于民法上的概念;诈骗是刑法上的概念,数额较大就构成犯罪。欺诈的结果可能导致民事纠纷,一般通过协商、调解或者诉讼渠道解决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八条下列劳动合同无效:

(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

(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

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确认劳动合同部分无效的,如果不影响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劳动合同的无效,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8日 18:1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仲裁委员会相关文章
  • 欺诈和诈骗的界定及法律解析
    一、欺诈和诈骗的界定及法律解析1.主观目的不同,民事欺诈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合同诈骗罪是以签订经济合同为名,达到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2.欺诈的内容与手段不同,民事欺诈有民事内容的存在,合同诈骗罪根本不准备履行合同;3.欺诈侵犯的客体不同,民事欺诈的客体是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合同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二、诈骗罪的构成要件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2.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3.诈骗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4.诈骗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三、诈骗罪立案了还能撤案吗诈骗罪立案了还能撤案。《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八十三条经
    2023-08-13
    452人看过
  • P2P是否涉嫌非法集资:解析与观点
    是的。P2P非法集资是指利用P2P平台,以合法的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进行非法集资行为,多触犯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大部分的P2P平台本身是合法合规的,利用P2P平台进行非法集资行为实质上是P2P借贷的异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P2P借贷,它主要包括自融、资金池、庞氏骗局、伪平台等模式。P2P平台担责与否有说法P2P平台仅提供媒介服务,出了问题后,投资人和借款人要求其承担担保责任,人民法院不会支持。但是P2P平台明确表示其将会提供担保,出了问题后,出借人要求其承担担保责任的,人民法院会支持。所以,投资人投资网贷时要看清楚平台是否担责,否则利益受损后将无法维权。如果平台公开承诺提供本息担保,记得一定要截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
    2023-07-03
    213人看过
  • 网点房租赁合同纠纷案例与解析
    租赁合同是指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给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按法律来讲新房东购买了该房就相应拥有了该房所产生的一切收益与法律义务,所以他有义务去履行已经签署的合同,但如果老房东没有告知新房东你们之间的合同的话,老房东就涉及到欺诈行为,你可以与老房东协商解决,方案有两个:第一,继续把房子租给你;第二,老房东赔偿你违约金。不过这些都是理论上的,事实上,老房东直接拍屁股走人,新房东说他不知道合同的存在,你在找不到老房东的前提下,那份合同事实上就已经无效了。相关法律知识:当事人没有约定管辖的,通常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辖。以下合同的具体履行地是:1、买卖合同履行地问题(1)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履行地点的,以约定的履行地点为合同履行地;仅约定了交货地点的,交货地点为合同履行地。对履行地点、交货地点未作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或者虽有约定但未实际交付货物,且当事人双方住所地均不在合
    2023-12-09
    215人看过
  • 公司存在欺骗行为补签劳动合同是否有效
    采取欺诈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应属无效。采取欺诈手段的本身就是不合法的。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后即产生了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但是,当事人如采取欺诈或威胁的行为签订了劳动合同,该份劳动合同则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视为无效的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或者人民法院确认劳动合同无效。相关法律依据:根据《劳动法》第十八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无效的劳动合同,从订立的时候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一、劳动合同可以补签吗?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劳动双方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因此被劳动者投诉,用人单位可以和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但不能因此免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未签订
    2023-03-02
    261人看过
  • 劳动合同效力的实际运用与案例分析
    劳动合同的效力就是劳动合同对当事人的约束力。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就受法律保护。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征得对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就要承担法律责任。劳动合同法82条二倍工资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二倍工资即二倍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支付一个月,不满六个月的,支付半个月。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全面履
    2023-07-06
    66人看过
  • 合同诈骗罪案例解析
    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的《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合同诈骗罪的相关事项作出了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合同签订后,携带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逃跑的,就构成了合同诈骗罪。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界限案例分析(1)主观目的不同。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主观上是以签订合同为名,以达到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而民事欺诈行为人虽然也有欺诈的故意,但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2)客观方面不同。民事欺诈虽然在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但其欺诈行为仍在一定程度内,故仍应由民事法律、政策调整;合同诈骗罪中的虚构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应由刑法来调整。民事欺诈行为有民事内容存在,合同诈骗罪的行为人根本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和实际行为。(3)履行合同的实际行为不同。合同诈骗中行为人根本无履行诚意,客观上不作履行合同的任何积极努力,或者是履行小部分而骗
    2023-07-07
    319人看过
  • 投资者诱骗案例分析与法律解读
    诱骗投资者买卖期货合约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主体为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从业人员、相关协会或证券期货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和单位;2、主观上是故意的;3、客观对象是证券、期货市场的正常交易管理秩序和其他投资者的利益;4、客观上是诱骗投资者买卖证券、期货合约,造成严重后果。诱骗投资者买卖期货合约罪既遂怎么样量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诱骗投资者买卖期货合约罪既遂的判刑标准:(1)犯此罪的,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单位犯此罪的,实行双罚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证券、期货交易市场,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证券公司、期货经纪公司的从业人员,证券业协会、
    2023-07-07
    479人看过
  • 劳动仲裁与合同劳动仲裁的案例分析
    劳动仲裁与合同仲裁的受案范围为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经济仲裁与劳动仲裁有什么区别劳动仲裁和经济仲裁的区别:1、经济仲裁适用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经济纠纷关系,劳动仲裁适用于个人与单位之间劳动关系;2、经济仲裁适用《民法典》、《仲裁法》等民商事法律,劳动仲裁适用《劳动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
    2023-07-04
    234人看过
  • 赠与合同存在欺诈是否有效
    赠与合同存在欺诈无效。以欺诈手段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订立的合同,受欺诈方在履行合同时有权依法请求撤销,双方可以协商解除,协商不成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撤销。一、民法典怎样的定金合同是无效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基于重大误解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第三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一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对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欺诈行为的,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
    2023-06-26
    286人看过
  • 2024劳动法律事实解除案例分析
    【案情简介】当事人罗某于1996年11月到本市电缆厂工作,双方曾签订过一份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从1996年11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止。合同期满后,罗某继续向电缆厂提供劳动至2003年5月31日止。罗某诉称自2003年6月1日起,电缆厂安排其待岗,但没有提供证据证明其观点。电缆厂则称,2002年6月30日合同期满后,双方劳动合同关系已终止。罗某认为电缆厂至今没有为其办理终止劳动合同关系的手续,双方仍存在劳动关系。2004年5月,罗某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诉,要求电缆厂支付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期间的待岗生活费,并申请安排工作。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依法审理作出裁决,驳回罗某的仲裁请求。【法律解读】我们认为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罗某对其提出自2003年6月1日起电缆厂安排其待岗的观点
    2023-12-22
    453人看过
  • 订立劳动合同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的案例分析
    某食品加工企业向社会招聘一名销售主管,王某前往应聘,双方协商洽谈中,王某向企业提交了以往在多个企业从事过销售主管的书面说明。企业求贤若渴,急需一名销售主管打开销售局面,对王某工作经历相当满意,于是双方当即协商签订了劳动合同。合同约定:企业聘用王某为销售主管,试用期三个月;王某全权负责企业销售业务,并对销售部人员的聘用享有决定权。劳动合同签定后,企业即要求王某上班工作。二个月后,企业发现王某的销售业绩平平,即要求王某制订销售计划,加大销售力度。王某则提出增加销售人员的要求,并决定录用了一名以前工作单位的同事。又二个月后,企业发现王某的销售业绩仍无起色,遂对王某的工作经历产生怀疑。于是,企业派人对王某提供的以往经历进行调查。经调查发现,王某所说的在多个企业从事过销售主管纯属虚构。为了避免王某继续工作可能产生的问题,企业当即作出了解除合同的决定。王某认为自己正在努力开拓销售渠道并即将取得业绩,以
    2024-03-10
    80人看过
  • 劳动合同法亮点解析——限制劳动合同短期化是立法亮点
    背景:全国人大常委会劳动法执法检查组近期对各地用工市场的调查表明:有60%以上的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短期合同,合同期限大都在1年之内。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的劳动法执法检查也发现,企业劳动合同不仅签订率低,而且大部分劳动合同期限在1年以内,劳动合同短期化倾向明显。规避法定义务,尽可能地降低解雇成本,避免因解除劳动合同而支付对方经济补偿金,是许多用人单位不愿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或长期合同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任由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蔓延,损害的将不只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是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企业自身发展也最终会受到影响。《劳动合同法》的一大亮点,就是着力解决劳动合同短期化问题。张鸣起认为,《劳动合同法》进行了多方面的规定,其中最重要的是把住了这几个关键点:一是强调书面劳动合同的重要性,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
    2023-06-10
    74人看过
  • 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法律层面解析
    一、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法律层面解析1.二者的法律性质不同。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的依据,属于劳动法的范畴;劳务合同是建立民事、经济法律关系的依据,属于民法、经济法的范畴。2.对合同主体要求不同。劳动合同的主体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务合同的主体既可以都是公民,也可以都是法人,或者是公民与法人,劳务合同对主体没有特殊要求。3.合同主体的地位不同。劳动合同签订后,劳动者便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二者的关系具有从属性,劳务合同的主体之间并不存在从属关系,双方始终是相互独立的平等主体,以自己的名义分别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4.合同的内容不同。劳动合同的一方当事人用人单位要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用品;劳务合同无须规定这方面的内容。5.确定报酬的原则不同。在劳动合同中,用人单位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国家的有关规定给付劳动报酬,劳动福利待遇等,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劳务合
    2023-12-23
    98人看过
  • 试析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行为之界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一些不法之徒无视国家的法律,利用各种经济合同进行诈骗,表现出极大的欺骗性、贪婪性和危害性,使其成为近年来诈骗犯罪之中一种十分突出的犯罪形式,亦是现阶段整顿市场经济秩序活动中的重点打击对象。97年刑法第224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为惩治合同诈骗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但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区分合同诈骗罪与合同纠纷中的民事欺诈行为,仍是应特别注意和非常棘手的问题。合同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具备法定的情形之一,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而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民事活动中故意以不真实情况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使他人陷于错误,从而达到发生、变更和消灭一定民事法律关系的不法行为。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第一,都发生在经济交往活动中,都有明确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存在,且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都属于无效合同。第二,在客观上都采用欺骗方法,包括捏造事实,歪曲
    2023-06-14
    298人看过
换一批
#仲裁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仲裁委员会是自律性社会公益组织,是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法人,经省司法厅登记,挂靠于政府法制局。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又通过自己的办案活动取得一定的收入。仲裁会可以为被聘用的没享受退休待遇的工作人员缴纳三金。... 更多>

    #仲裁委员会
    相关咨询
    • 欺骗隐瞒签劳动合同下的劳动合同是否有效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04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骗隐瞒签劳动合同、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依据该条款的规定,一方当事人采用欺诈手段订立合同的,须损害国家利益才可导致合同的无效,且两者是个整体、缺一不可。另据,
    • 关于劳动合同法案例及分析案例分析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3-11
      关于劳动合同法案例及分析案例1:陈某与某电脑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期限为6个月,如果该电脑公司与陈某约定的试用期是6个月,试用期内的月工资900元,试用期满后的月工资为2000元,6个月的试用期工作,而且该公司按照合同规定支付了试用期的全部工资,那么该公司与陈某约定的试用期期限是否合法?如果违法,电脑公司与陈某最多可以约定试用期的期限为多长?该公司应当支付的试用期工资是多少?陈某应该获得多赔偿金?案例
    • 公司劳动合同欺诈劳动合同是否还有效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7-05
      按照法律规定,劳动者应当有一个劳动合同书。如果劳动者未取得劳动合同书的,则用人单位对劳动合同的真实性承担举证责任。如果您所述单位篡改日期被采纳的,则用人单位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按照规定,员工可以要求继续履行合同,也可以要求单位支付经济赔偿金,数额为经济补偿金的两倍。计算方法为每工作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的工资补偿(即满一年,支付两个月的工资赔偿),赔偿部分从2008年新法实施后开始计算。
    • 劳动合同法解析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7-09
      劳动合同法第4条是关于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
    • 合同是否存在欺骗合法
      重庆在线咨询 2023-09-09
      存在欺骗的合同不合法。 无论是一方,还是第三人,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是不合法的欺诈行为。如果涉嫌构成合同诈骗罪,还会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受到刑事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