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伤员工劳动合同届满后应如何处理
工伤后劳动合同期满的,如果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需要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但如果是劳动者自己提出不续签的,那么如果存在伤残的,用人单位需要支付伤残补助金,没有伤残的,赔偿医疗所需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九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
1.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
2.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
3.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二、工伤单位不赔偿怎么办
劳动者可以依法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法》第七十九条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1.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2.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3.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4.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5.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三、工伤申请赔偿准备什么材料
申请工伤赔付需要提供下列资料:
1.申请人的身份证明;
2.单位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合同;
3.工伤认定决定书;
4.劳动能力鉴定结论;
5.支付工伤医疗费、鉴定费等费用的单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四章 工 伤 保 险 第三十九条 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由用人单位支付:\n(一)治疗工伤期间的工资福利;\n(二)五级、六级伤残职工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n(三)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
员工病假期满后如何处理劳动合同终止
86人看过
-
劳动合同期满后,如何处理继续工作合同
409人看过
-
医疗期限届满后如何处理劳动合同的解除
305人看过
-
合并后的公司如何处理员工劳动合同
75人看过
-
劳动合同签定后,如何处理员工离职?
198人看过
-
员工辞职后劳动合同如何处置?
65人看过
-
劳动合同届满后,还要赔偿工伤吗四川在线咨询 2022-08-15即使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无效,只要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发生工伤,用人单位依然需要承担工伤的补偿责任。 工伤保险待遇主要的补偿是: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就业补助金(根据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条例确定,解除劳动关系时领取)、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根据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条例确定,解除劳动关系时领取)、停工留薪期工资(根据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书确定)、伙食补助费、护理费、交通费等。 《工伤保险
-
劳动合同制工人因工负伤,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后,企业能否与员工续签江西在线咨询 2022-03-22根据劳动部的有关规定:对逾期合同,按以下规定办理:第一,劳动合同制工人因工负伤,劳动合同期限届满,而医疗尚未终止的,劳动合同期限应于延长,直至医疗终止时,企业方可与合同制工人终止劳动合同;第二,劳动合同届满后,如果是因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未办理终止或续订合同手续而形成劳动关系的,视为续订劳动合同。1、劳动部《关于逾期终止劳动合同等问题的批复》①、根据《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第九条、第二十条
-
当劳动合同期限届满时,劳动者应如何应对?湖南在线咨询 2024-12-11根据人社部办公厅《人社厅明电20205号》规定,对于因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被隔离治疗、接受医学观察或因政府实施隔离措施或采取其他紧急措施导致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职工,在隔离期间劳动合同期满时,其劳动合同期限应当顺延至职工医疗期期满、医学观察期期满、隔离期期满或政府采取的紧急措施结束。同时,根据该通知,对于这些职工,不得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四十一条与职工解除劳动合同。
-
员工在劳动合同约定的期限未届满之前提出辞职的,如何处理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2-04员工在劳动合同约定的期限未届满之前提出辞职,除非单位同意并表明不追究违约责任,负责应承担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当然辞职是因单位违法违约的行为造成的则另当别论。该辞职报告本身并无不妥之处,但我注意到辞职的原因之一是工作时间太长。如时间长违反了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我建议以此为主要的辞理由可能对辞职者更有利。
-
签署劳动合同后,员工违反合同约定,应该如何处理?天津在线咨询 2024-12-13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如果在劳动合同签订后员工违约,员工可以向当地的劳动局申请劳动仲裁处理。根据该法第五条的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