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弓打狗致邻居失明,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如何区分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0:40:28 99 人看过

一、男子自制弹弓打狗却致邻居一只眼失明

前不久,一名来沪51岁男子自称要用弹弓打自己的家的狗,却不慎射中了数十米开外的一名邻居,导致被害人一只眼睛完全失明。而肇事男子锒铛入狱。

去年12月,上海本地居民、被害人包先生正在位于浦东合庆家中门口的小路上准备去上班,突然,他的左眼感觉一阵剧痛,随后,眼前一片眩晕、头昏脑胀。包先生很快发现:射中他的是一颗钢珠,而肇事人是远在数十米开外的一名男子,包先生赶紧跑上去拦住肇事男子。肇事男子尚某河南来沪多年,家也安在附近的民宅内。

受害者包先生至今气愤不已,他说:我现在看东西不方便,东西明明看到了拿到了,实际上没有拿到。一只眼睛总归不方便。现在这只眼睛没有光感,一点光感都没有,全是黑的。

包先生告诉记者:他那只受伤的眼睛已经做了2次手术,很可能需要再做第三次手术,刚受伤时他的左眼尚有光感,但随着伤情的逐渐加重,他的眼睛已经完全没有任何光感了。他对于肇事男子的后续处理态度非常不满,对方从一开始不愿意调解到后来干脆表态让包先生打官司。

包先生说:自己是受害者,却搞得像是问他讨钱一样,民警告知包先生:伤情已经达到重伤,已经没法调解了,对方要承担刑事责任了。但对方在调解时,态度不好、钱也扭扭捏捏不肯出,各种找问题。我到他家里,他说你去告我,我准备吃官司。后来我还开了三次刀,都是自己出的钱。如果不用医保卡,至少10万;我用了医保卡,自己掏了4万。

包先生报警后转送市中心的医院抢救。医生称:这只眼睛在萎缩中,明显比右眼小,需要在眼球内垫上物体才能尽量阻止眼球萎缩。

受害者包先生妻子说:开了2刀,第一刀是取出钢珠;第二刀是视网膜脱落,他现在一个眼睛坏了、另外一个眼睛看东西是模糊的。家里的活不能帮着干了。对方的态度一点都不好。第一天还可以,后来开刀押金2万元,他说我没钱,那我说你没钱就我来付押金;第二次又要开刀需要押金2万元,我跟他说:你掏钱出来,他说没有,我说没有不行的,第二次让他拿出来他不肯,通过派出所让他拿1万,我写了收条,他说这个不对那个不对,后来不肯拿出来。一分钱都没有拿出来过!他跟我说:你有本事把我搞进监狱去、钱没有。

对于尚某自称是用弹弓打狗,被害人一家认为他在吹牛,因为谁会没事儿去打伤自己的狗?打伤自己的狗有啥好处呢?还要自己给狗疗伤。所以,我们怀疑他是想打鸟。

家属介绍:遭受如此严重的伤情,对方却在处理问题上并不积极。而犯罪嫌疑人尚某也因此锒铛入狱、尚某涉嫌过失致人重伤罪,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吴检察官说:2018年12月的时候,犯罪嫌疑人尚某在本区某停车场的一条小路上遛狗,在采用自制弹弓击打狗的时候,弹弓的弹珠正好击打到了过路的包某,导致了包某的眼睛重伤。经鉴定,导致包某的眼睛因外力作用多发性伤,经过手术后还是遗留左眼晶状体缺如,视力盲目三级以上,构成了重伤二级。被害人已经是61岁的老人,左眼可以说已经完全失明了,可能对他今后的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影响他日常起居的活动。

检察官认为:尚某作为一名成年人,理应知道弹弓存在危险性,不应如此粗疏大意,应该预见到可能会引发的严重后果,成年人做事应该妥贴稳重。

弹弓本身不属于管制物品,但是如果使用弹弓导致他人人身或财产发生一定的损伤,这个行为也可能涉嫌故意伤害、或者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所以还是要提醒广大市民群众在使用弹珠这样有一定杀伤力或者伤害性的物品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一下避免在公众场所使用,即使要使用还是要注意环境安全、是否有人员,确保不会造成损害。

被害人包某目前仍在做眼睛治疗,情况不容乐观。而尚某已被检察机关提起诉讼。

我们认定嫌疑人尚某主观上存在过失的,主要是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本案的作案工具木制弹弓和弹珠其本身是有一定的伤害性和危险性的,而且案发地是一处经常有行人、非机动车路过的小路上,犯罪嫌疑人尚某作为正常的成年人,其应当意识到在这种公众场合随意发射弹珠的行为、可能会对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带来一定的风险的,虽然从主观上来说:犯罪嫌疑人尚某使用弹弓的目的是为了击打他自己的狗,但是他在使用弹弓的时候没有仔细观察周围的情况,因为没有发现仅距离他20米的地方、骑车过来的被害人包某,导致这个弹弓的钢珠正好击中了被害人包某的左眼。检察官说。

目前,尚某还在监狱中,等待法律的进一步处置。

二、弹弓打狗致邻居失明,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如何区分

1、主观意识不同: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而过失犯罪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2、刑事处罚不同: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而且必须是过失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

3、结果对定罪影响不同:故意犯罪往往不考虑结果,只要有主观故意,即可构成犯罪,结果只是对量刑有影响。而过失犯罪必须是已经造成了危害结果,没有造成不会构成犯罪。

三、相关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本条规定说明,那怕产生了多么严重的损害结果,只要造成这种结果的行为人没有故意或过失,行为人都不构成犯罪,不管行为人是否具备完全的刑事责任能力。也就是说,行为人是否犯罪完全取决于他在主观方面是否具有罪过,即故意或过失。可以这样认为,《刑法》的每一条款犯罪以及刑罚轻重的设定,要考虑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小。而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他的行为,更取决于他在主观方面是否有罪过。因此,在刑事诉讼中,对被告人犯罪--故意犯罪或是过失犯罪的认定,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其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03日 22:4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无罪过事件的区别
    (一)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的过失这是司法考试最常见的考点,也是司法实践中最让人感到困惑的地方。过于自信过失与间接故意有相似之处,二者都认识到危害结果有发生的可能性,都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两者仍有本质上的区别:间接故意所反映的是对合法权益的积极蔑视态度,过于自信过失所反映的是对合法权益的消极不保护态度。它们的区别具体体现在:(1)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结果的发生符合行为人的意志;而过于自信的过失是希望危害结果不发生,结果的发生违背了行为人的意志。(2)间接故意的行为人主观上根本不考虑是否可以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也没有采取避免结果的措施;过于自信的过失的行为人之所以实施其行为,是因为考虑到可以避免结果的发生。(3)从认识要素看,间接故意的行为人认识到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当然此点并不具有实际的区分意义。在司法考试中,如果试题给人的信息反映出行为人不计后果,不计死活,对危害结果不采
    2023-06-14
    180人看过
  • 怎样区分被告人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
    区分被告人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1、主观意识不同:故意犯罪是行为人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所构成的犯罪;2、刑事处罚不同:刑法以故意犯罪为原则,以过失犯罪为特殊处罚。故意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有规定的过失犯罪法律负责,必须是过失行为对社会造成了危害;3、结果对定罪有不同的影响:故意犯罪往往不考虑结果,只要有主观故意,就可以构成犯罪,只会影响量刑。过失犯罪必须是造成危害的结果,不构成犯罪。一、共同犯罪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二、假想防卫的处理原则
    2023-06-27
    105人看过
  • 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区别及鉴别方法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区分被告人的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如果被告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该结果发生的,是故意犯罪;如果被告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该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怎么区分故意罪和过失犯罪怎么区分一、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首要前提。故意犯罪主观具有明知、希望的情绪;而过失是一种疏忽或者轻信能避免,并不刻意追求某种结果。二、我国《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例外。我国《刑法》中大多数的罪名为故意犯罪,而过失犯罪只是《刑法》中的一小部分。三、《刑法》对累犯的规定。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在处罚结束之后,再次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故意犯罪的,为累犯”。对累犯要加重处罚,并且不使用《刑法》的减刑,假释等减轻处罚的
    2023-07-06
    303人看过
  • 如何区分被告人犯罪过失
    1、主观意识不同:故意犯罪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所构成的犯罪。而过失犯罪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2、刑事处罚不同: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而且必须是过失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3、结果对定罪影响不同:故意犯罪往往不考虑结果,只要有主观故意,即可构成犯罪,结果只是对量刑有影响。而过失犯罪必须是已经造成了危害结果,没有造成不会构成犯罪。一、过失犯罪受到什么处罚过失犯罪受的处罚是:法律有规定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按照具体所犯罪名进行处罚,法律没有规定的,不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
    2023-02-28
    354人看过
  • 应该怎样认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
    强迫交易罪从犯所得数额很小怎么处罚?强迫交易罪从犯所得数额很小的话,法院对从犯从轻或者免于处罚,量刑在三年以下,很可能会判缓刑。强迫他人交易,数额在一万元以上的构成犯罪,会被追究刑事责任。而如果是犯罪团伙,对从犯的处理,对比强迫交易罪从轻发落。一、应该怎样认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区别?1、过失犯罪均以发生危害结果为要件,而故意犯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过失犯罪情况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追求,也不放任,而是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已经预见却轻信能够避免,主观上根本反对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因而主观恶性较故意犯罪要小得多2、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责任”,“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体现了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以处罚过失犯罪为特殊的精神。过失犯罪只有当行为已经给社会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如果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就不存在过失犯罪3、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
    2023-04-20
    299人看过
  •  什么是故意犯罪?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有什么区别?
    故意犯罪可以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类型。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危害,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则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危害结果。它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故意犯罪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指的是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危害,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比如杀人犯为了杀死他人,用刀捅被害人心脏,割掉被害人头颅。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危害
    2023-08-18
    277人看过
  • 故意和过失的单位犯罪
    (一)故意的单位犯罪故意的单位犯罪是指主观罪过由故意构成的单位犯罪。单位犯罪的故意具有不同于个人犯罪故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单位犯罪中,这种犯罪意志是单位的整体意志。正是这种单位的犯罪意志,为故意的单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提供了主观根据。故意的单位犯罪大多数是经济犯罪,因而往往具有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动机。对于这些犯罪来说,是否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是单位犯罪的罪与非罪区分的标志。如果单位虽然实施了某一违法行为,但并未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就不构成单位犯罪。同时,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还是单位犯罪与个人犯罪相区分的标志。如果单位内部人员假借单位名义实施犯罪为个人牟取私利,那就不是单位犯罪而只能是单位内部人员的个人犯罪。还有个别故意的单位犯罪,虽然不具有为单位谋取非法利益的动机,但往往也是以单位名义实施。例如刑法第396条第1款私分国有资产罪,刑法规定为是单位犯罪,这种犯罪不仅没有为单位谋取利益
    2023-02-27
    419人看过
  • 鉴别犯罪过失和犯罪故意的办法
    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即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反之,不能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则属于间接故意。1、行为人是否同时认识到了阻碍结果发生的主客观条件;2、行为人是否有实际根据和理由,认为这些条件是存在的;3、在事先和事中,行为人是否有利用这些条件积极阻止结果发生的倾向和行为;一、犯罪过失与过失犯罪的区别刑法第15条第1款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据此,过失犯罪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犯罪过失,则是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与犯罪过失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二、过失犯罪与过失行为的联系1、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前提是行为
    2023-03-22
    168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到底如何认定与认定的区别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并相信可以避免,从而危害社会结果的行为。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1)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过失心理;(2)行为必须有危害社会的结果。从刑法分则的规定来看,这些结果一般都是比较严重的结果。除刑法第330条和第332条外;(3)必须明确规定处罚此类过失犯罪的分则性。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在于:(1)主观方面明显不同;(2)结果在定罪中的作用不同;(3)从处罚上看,过失犯罪的法定刑明显低于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停止形态中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认定时的区别(一)发生的时间不同。犯罪未遂发生在已经着手实施犯罪以后,犯罪预备阶段不存在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则要求必须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在实施犯罪预备或者在着手实施犯罪以后,达到即遂以前放弃犯罪,均能构成犯罪中止。(二)未能完成犯罪的原因不同。在犯罪未遂中,犯罪未能得逞是由于行
    2023-08-09
    61人看过
  • 如何区分过失渎职犯罪与工作失误?
    过失渎职犯罪,表现在于因为严重不负责任而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而工作失误行为则是由于经验不足、能力水平有限,或因无法预见和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影响,虽行为人尽力履行了职责,但仍给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失的行为,其表现在行为人已尽可能地履行了职责,尽到了职责的要求。在工作失误中,行为人的主观过失属于一般错误,客观上不存在渎职行为。渎职犯罪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往往是对权力的认识存在偏差,对权力行使的后果未作过深入思考。工作失误的目的绝不可能也不应当是为了谋求私利。同一行为,如果有谋求私利动机的存在,工作失误就成为了工作故意失误,就可能构成渎职犯罪。
    2023-04-25
    119人看过
  • 过失致人死亡罪和故意伤害罪怎样区分
    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区别主要在于主观心态的差别:故意伤害致人死亡,主观上是故意、明知、积极追求危险后果的发生,对他人实施了伤害行为,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后果;而过失致人死亡,主观上是过失、因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而轻信能够避免造成的他人死亡的后果。过失致人死亡罪的量刑标准具体是怎样的1、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规定,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刑法另有规定是指失火、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按失火罪、交通肇事罪的规定处罚。)2、根据《刑法》第335条规定,医疗事故罪是指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3、过失致人重伤罪,是指过失伤害他人身体致人重伤的行为。医疗事故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的界限和上述医疗事故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基本相同。《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
    2023-07-24
    445人看过
  •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可以想象竞合吗
    能。想象竞合犯包含故意或过失犯罪。又称为想象并合犯或想象的数罪,是指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也就是以一个故意或过失,实施了一个行为,侵害了数个刑法所保护的客体,数次符合犯罪构成要件的情况。构成想象竞合犯,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须出于一个行为。所谓一个行为,指基于一个犯意所实施的行为,无论是单一的犯罪故意,还是概括的犯罪故意都可以成立。此外,想象竞合犯并不限于故意的犯罪行为,即使是过失的犯罪行为也不影响想象竞合犯的成立。2、一个行为还须触犯数个罪名。所谓一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就是一个行为在形式上或外观上同时构成刑法规定的数个犯罪。3、一个行为所触犯的数个罪名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从属或者交叉关系。这是想象竞合犯与法条竞合的区别。例如盗窃数额较大的通讯设备的行为,同时触犯破坏交通设备罪和盗窃罪,而且这两种犯罪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从属或者交叉关系。破坏与盗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破坏意在毁
    2023-02-20
    329人看过
  • 过失犯罪与故意犯罪属共犯吗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第二十六条【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对于第三款规定以外的主犯,应当按照其所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第二十七条【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2023-06-12
    493人看过
  • 死缓期间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怎么处理
    一、死缓期间故意犯罪怎么处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如果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执行死刑。二、死缓期间过失犯罪怎么处理我国《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实行并罚。所以,死缓期间过失犯罪应撤销缓刑,与新罪数罪并罚,但并不一定立即执行死刑。三、死缓的日期界定首先,刑法其他条文对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的刑期,都规定了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而对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期间却规定了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刑法之所以作出如此规定,是有其用意的。对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来说,羁押的时间是可以折抵的,羁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或二日),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对被告人不会
    2023-06-11
    88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怎么区分, 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主要是什么
      海南在线咨询 2022-03-07
      (一)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主要区分不论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都由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体组成。而犯罪主观方面是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的首要前提。犯罪主观方面包括故意、过失、动机和目的各要素,这些要素的认定,对刑法规定的一切犯罪的认定都具有直接的决定意义。对刑法规定的犯罪来说,行为人的主观方面,特别是行为人的罪过也即故意或过失,将成为认定其是否构成犯罪必不可少的一个要件。《中华人
    • 过失犯罪是故意犯罪吗?那过失犯罪和故意犯罪的区别呢?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19
      不一定,中国刑法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的形式: (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2)过于自信的过失。即行为人预见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轻信能够避免,实际上又未能避免,以致发生这
    • 怎么鉴定犯罪过失和过失与犯罪故意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1-07
      1、故意犯罪又可分为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故意犯罪两种,过失犯罪也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两种。 2、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而又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犯罪,就是直接故意犯罪。 3、直接故意犯罪和间接放意犯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严重结果的,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 4、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
    • 什么是过失犯罪,如何区分犯罪的种类?犯罪未遂与过失犯罪如何认定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3-05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过失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根据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结果的认识能力而言。“应当预见”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认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
    • 过失犯罪中过于自信的过失和间接故意怎么区分
      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06
      罪过形式主要由认识因素+意志因素构成。认识因素可能有:认识到行为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认识到危害结果可能发生、应该认识到而没有认识到会发生危害结果。意志因素可能有:希望结果发生、放任结果发生、轻信结果不会发生、疏忽大意。不同的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组合可以得到:直接故意、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四种罪过形式。直接故意:认识到行为危害结果必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间接故意: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