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死不救是否应该立法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3 17:53:12 147 人看过

见死不救应不应该立法的争议是很久就存在的了,有利有弊。

见死不救需要用法律进行指引

应该立法惩罚见死不救者。我们国家的道德滑坡严重,特别是受一些司法案例影响,讹诈救助者、诬陷好人的情况让社会风气变得很坏。需要通过法律进行道德指引,而案例也往往是推动法律产生的动力。

立法可以让人们有罪恶感

法律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立法之后人们就会有责任感。这是道德约束和法律约束的区别,法律会让人有罪恶感,而道德只会让人产生愧疚感。罪恶感是很难消除的,而愧疚感会被一些合理化的东西消除。

通过立法可以让人们重新定位

如果立法规定见死不救要受到处罚,人们就会重新定位。假如我救助了,我还能得到良心的安定;假如我不救助,可能会受到处罚。因此,法律可以更好地规范人的行为,让人们对需要帮助者进行施救。

这是道德规范,不能用法律处理

见死不救,是一种不作为行为。不作为行为要入罪都是有一个“法定的职责”为前提。而见死不救,只是一种道德义务。道德义务不能用刑法来处理,只能用道德教育、良知唤起、社会奖励来解决。

立法更可能会导致“每个人都躲远点”

中国人为此可以遇事躲着走、以免牵扯太多麻烦。真要有人出意外了,人们都躲得远远的,连看看情况再做打算的可能性都大大降低。要是真从”见死不救”变成“每个人都躲远点”,这就违背立法的初衷

道德不是靠惩罚养成的

道德沦丧或助人为乐都是有根据。社会现象是很复杂的,要从多方面去观察。道德不是靠惩罚养成的,用法律手段惩处“见死不救”既没有必要,也很难操作;不如将精力放在加强社会救助体系的建设。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1日 10:5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社会救助相关文章
  • 见死不救是否犯法?法律是否追究责任?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故意杀人触犯刑法,依据法律主体的行为能力,是否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对于成年人并且正常精神状态下可能会被判无期或死缓或死刑。而见死不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不作为的行为。一般公民见死不救承担社会舆论的谴责,不承担法律责任,因为没有法律特定义务,但负有特定义务的公务员、工作人员及法律授权的人员不但违法甚至犯罪。如警察、党员、夫妻关系的,有抚养扶助关系的父母和子女。见死不救怎么处罚没有直接对此种行为入罪。只有对具有法定义务或者其先前行为构成了这种义务的人,根据其行为的特征可能会认定为某种犯罪,如渎职罪等。1、见死不救,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二是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2、对于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那行为人是触犯刑法的。一般定性为故意杀人罪。3、对于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不构成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二条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
    2023-07-11
    251人看过
  • 溺水见死不救是否判刑?
    溺水见死不救不一定判刑。见死不救是不是犯罪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刑法理论中,有一种不作为形式的犯罪,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因此,见死不救若构成犯罪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行为人负有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这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救助义务);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医生对病人的救助行为);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把人撞伤了,就有把人送到医院救治的义务)等。第二: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而未履行,但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第三: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即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
    2024-04-25
    362人看过
  •  生命垂危时,见死不救是否犯法?
    本文讲述见死不救不犯法,但个别人见死不救的行为应该受到道德谴责。但当班的医生和警察有特定义务对危难中的公民进行救助,否则可能会被判间接故意杀人。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见死不救不犯法,例如看到他人落水却不施救,因为这种行为与死亡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所以没有必须施救的法律义务,也不会因此获罪。然而,对于个别人来说,仅仅看热闹而不采取行动,虽然法律不会对此进行惩罚,但这种行为应该受到道德谴责。有这样一种情况也会被判间接故意杀人,例如在当班的医生和警察,本该对陷入危难中的公民的人身安全有救助的义务。但如果医生或者警察拒绝进行救助,见死不救造成死亡,也有可能构成故意杀人,“当班的警察、医生,就是法律所规定的,‘在职务上或业务上,有特定义务的人员”。如果死者与见死不救者有关系,此人就有义务对对方进行施救;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救导致死亡,见死不救者就会判故意杀人。见死不救是否犯法?见
    2023-11-06
    152人看过
  • 警察应该承担见死不救的责任吗?
    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人民警察应当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工作。但是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处理,如果能救治而不采取救治行为,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不构成犯罪。被警察传唤做笔录是否有影响被警察传唤做笔录是否有影响,需要具体分析:1、只要不是涉及到自己进行犯罪行为后被传唤到派出所做笔录,就毫无影响;2、如果当时派出所对本人作了行政处罚,是会记录在案的。警察传唤人的程序是什么1、在执法过程中,需要传唤的,承办执法人员应当填写传唤证呈批报表,报领导批准后,出具传唤证;2、承办执法人员依法将传唤证送达被传唤人;被传唤人应当在传唤证回执上签名或盖章,并注明收到日期;3、对被传唤人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传唤或逃避传唤的,经领导批准,依法实施强制传唤;4、被传唤人传唤到案
    2023-07-05
    358人看过
  •  面对生死考验,是否要见死不救?
    该段内容讲述了不救助他人的行为是否负责任的问题。一般公民在见死不救时会受到社会舆论谴责,但不承担法律责任,因为缺乏法律特定义务。而负有特定义务的公务员、工作人员及法律授权的人员有法定义务并且能够救助时必须救助,否则会承担法律责任。在特定情况下,不作为也能构成犯罪行为。因此,在遇到需要救助他人时,我们应该尽力去救助,不救助他人本质上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采取行动。不救助他人本质上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一般公民见死不救承担社会舆论的谴责,不承担法律责任,因为没有法律特定义务;但负有特定义务的公务员、工作人员及法律授权的人员有法定义务并且能够救的情况下见死不救的不但违法甚至犯罪。如警察、党员、夫妻关系的,有抚养扶助关系的父母和子女。在某些负有特定义务或先义务的情况下,不作为(包括见死不救)也能构成犯罪行为。如甲带邻居小孩出去游泳,甲在会游泳的情况下,放任小孩溺水死亡,构成过失杀人罪;但若
    2023-09-04
    428人看过
  • 见死不救有什么处罚,警察见死不救犯法吗
    一、见死不救有什么处罚,警察见死不救犯法吗1、见死不救应该受到的处罚是对于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不构成犯罪,在某些负有特定义务或先义务的情况下,不作为也能构成犯罪行为。2、法律依据:《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一条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对公民提出解决纠纷的要求,应当给予帮助;对公民的报警案件,应当及时查处。人民警察应当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工作。二、见死不救应该受到哪些处罚,见死不救犯法吗见死不救,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二是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对于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那行为人是触犯刑法的。一般定性为故意杀人罪。对于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不构成犯罪。在某些负有特定义务或先义务的情况下,不作为(包括见死不救)也能构成犯罪行为。如果是警察,见死不救是犯法的,我国法律规定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
    2023-04-21
    191人看过
  • 见死有能力救但不救犯法
    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故意杀人触犯刑法,依据法律主体的行为能力,是否有完全的行为能力,对于成年人并且正常精神状态下可能会被判无期或死缓或死刑。而见死不救,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不作为的行为。一般公民见死不救承担社会舆论的谴责,不承担法律责任,因为没有法律特定义务,但负有特定义务的公务员、工作人员及法律授权的人员不但违法甚至犯罪。如警察、党员、夫妻关系的,有抚养扶助关系的父母和子女。1、见死不救是属于道德层面的行为。该法律管的归法律,该道德约束的,还是给道德来解决。法律最基本的制定理念是让人不能为恶,制定时认为人都是中性或者趋向恶的。而让见死不救者承担法律责任是要求人不得不为善,这偏离了法律制定的基本理论。而且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属于以暴制暴的的强制力规范。如果设立见死不救罪,就意味着国家强制人民,违反了国际主义人道精神,侵犯了人权。2、这种办法不能提高公民的积极性,反而会使人产生害怕与畏惧的心理。
    2023-03-12
    229人看过
  • 哪个国家见死不救是违法
    《德国刑法典》第330条C规定:意外事故或公共危险或急难时,有救助之必要,依当时的情形又有可能,尤其对自己并无显著危险且不违反其他重要义务而不救助者,处一年以下自由刑或并处罚金。《法国刑法典》223-6条第二款亦明确规定:任何人对于危险之中的他人,能够自己采取行动,或能够唤起救助行为,且对其本人或第三人无危险,而故意放弃给予救助的,处五年监禁并处五十万法郎罚金。意大利、俄罗斯等国刑法亦有类似规定。由于行为人实施先行行为,使某种由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处于遭受严重损害的危险状态,该行为人产生采取积极行为阻止损害结果发生的义务,这就是由先前行为引起的救助义务。但是这种行为——义务——作为or不作为的罪与非罪认定模式在实践中少见。消防员、警察、医生这些特定行业是最容易因为“见死不救”触犯法律。刑法中对于见死不救的规定大部分见于刑法第九章“渎职罪”,第三百九十七条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
    2023-06-12
    350人看过
  • 党员见死不救是否会开除党籍
    一、见死不救是否犯罪?1.见死不救,看是谁见死不救,如果是过路人,或者两个不相干的人,不属于犯法。因为没有法律特定义务。2.但负有特定义务的公务员、工作人员及法律授权的人员不但违法甚至犯罪!如警察,党员,夫妻关系的,有抚养扶助关系的父母和子女这个是要区分开来的。二、《党纪处分条例》第一百一十一条中“能救而不救”,主要应当把握在当时具体情况下,行为人是否具备施救的能力或条件,结合实际做出综合判断。以不会游泳的党员遇到落水群众为例,如果该党员在现场采取了报警、组织他人施救或者其他措施帮助救人的,即便没有入水搭救,也应予以肯定,不存在违纪问题;如果该党员有条件提供必要帮助而没有提供,既不呼救,也不用随身携带的电话报警,甚至在他人请求帮助的情况下仍置之不理、扬长而去的,党组织应当对该党员进行批评教育或者组织处理,情节较重的就应依照本条规定给予处分。没有直接对此种行为入罪。只有对具有法定义务或者其先
    2023-04-13
    235人看过
  • 婚姻中妻子见死不救致死夫,应该如何定性处理?
    具体看情况的,如果行为人企图通过遗弃达到逃避或向他人转嫁本由自己承担的扶养义务的目的,则其行为构成遗弃罪;如果行为人遗弃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处于他人无法救助的境地而致使其死亡,那么就应该构成故意杀人罪。妻见死不救致夫死亡的行为应如何定性?妻见死不救致夫死亡的行为应这样定性:如果行为人见死不救的目的是为了使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处于他人无法救助的境地而致使其死亡,则行为人构成故意杀人罪;如果行为人见死不救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或向他人转嫁本由自己承担的扶养义务,则行为人构成遗弃罪。根据《刑法》第261条规定:对于年老、年幼、患病或者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负有扶养义务而拒绝扶养,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023-08-14
    455人看过
  • 见死不救违法吗为什么
    法律综合知识
    见死不救可能会违法。见死不救是否违法需根据行为人是否具有法定的履行义务,如果发现有人处于危险且此时只有行为人才能救助并且行为人具有一定的救助义务的时候,行为人在救助上的不作为将会构成不作为犯罪。一、见死不救违法吗为什么见死不救可能违法。在刑法理论中,有一种以不作为形式构成的犯罪。所谓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一种情况,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没有做的情况。因此,见死不救有可能违法。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二、见死不救怎么处罚见死不救如果没有法定的救助义务的,一般不构成犯罪,不会被处罚。我国法律规定对有抚养义务、赡养义务或因先行行
    2023-08-04
    120人看过
  • 路人遇险,见死不救是否构成犯罪?
    一、见死不救构成犯罪吗?我国《刑法》中并没有与“见死不救”相对应的罪名。见死不救是不是犯罪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刑法理论中,有一种不作为形式的犯罪,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法定义务而拒绝履行,情节严重或情节恶劣的行为。二、见死不救是一种不作为。见死不救构成犯罪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这种义务要求是法律性质的义务,并且要求其内容是积极行为。这种义务的来源主要有:(1)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如我国《民法典》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因此,拒不抚养、赡养的行为,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2)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相应职责的义务,值勤的消防人员有消除火灾的义务等等。(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如合同行为、自愿接受行为等可能导致行为人负有实施一定积极行为的义务。(4)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这是指由于行为
    2024-01-26
    480人看过
  • 伦理标准:见死不救是否道德准则?
    一般情况下,见死不救是不会犯法的。但在负有救助义务或者被害人的死亡是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的的情况下,则构成犯罪。且为不作为的犯罪。因此没有救助义务的旁观者,不会受到刑罚,有救助义务而不实施救助行为的人则可能构成犯罪。如母亲放任他人打死自己的婴儿,则可能构成不作为的故意伤害罪。在我国警察见死不救怎么处罚警察见死不救会面临起诉。我国《警察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人民警察遇到公民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犯或者处于其他危难情形,应当立即救助。作为警察如果不尽到职责,其面临最严重的起诉就将是故意杀人。因为刑法中有明确规定,如果明知可能导致死亡的结果而放任不管属于间接或故意杀人。在以往各地审理类似案件时,曾有将普通公民见死不救按故意杀人罪判处的案例。放到警察见死不救的事件上,警察作为负有特定义务的群体,救人是他们的法定职责,因不履行职责导致他人死亡,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普通公民见死不救都
    2023-07-01
    333人看过
  • 见死不救的刑法规制是怎样的
    见死不救的刑法规制第一:见死不救是一种不作为行为。刑法规定:无行为则无犯罪。但刑法中的行为指“在人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刑法规定的绝大多数犯罪都是以作为的形式实施的,例如药某杀人,就是一种作为的犯罪。但还有另外一种行为叫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而不作为也是能构成犯罪的。第二:就现在的刑法而言,医跑跑和18个见死不救的路人并没有构成犯罪。那么什么样的不作为我们能对其进行刑事处罚呢?有三个必备的条件。首先,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义务。义务的来源主要有:(1)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例如,我国民法典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2)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例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履行相应职责的义务,执勤的消防人员有消除大火的义务,等等。(3)法律行
    2023-06-12
    250人看过
换一批
#社会保障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其他社会主体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失去劳动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给予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种措施。... 更多>

    #社会救助
    相关咨询
    • 见死不救应该受到处罚吗,见死不救应该负法律责任吗?
      青海在线咨询 2023-03-24
      见死不救,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二是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对于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那行为人是触犯刑法的。一般定性为故意杀人罪。例如,张三抱着邻居的五岁小孩出去玩耍,小孩掉进粪坑里,张三嫌脏而不救导致小孩溺亡,那张三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按故意杀人罪来定罪处罚。又如嫖客到卖淫场所嫖娼时突发心脏病,妓女不救,也涉嫌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对于没有作为义务的见死不救,不构成犯
    • 争鸣:“见死不救”,是否有罪
      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21
      看是否有救助的义务和救助的能力,对于前者如父母面对孩子受到生命威胁,负有救助的义务,又如成年人带孩子出门游玩导致孩子陷入陷阱,也有救助义务,还有保姆对婴儿的合同义务等等。而后者指法律不强人所难。还要看有没有本事救,还能不能救,有的人直接遇险身亡,根本救不了的。总的来说还得结合实际具体分析。
    • 见死不救 是否违反刑法?是否承担责任?
      湖北在线咨询 2023-12-03
      没有法定义务的人,即使见死不救的,法律也无权进行干涉。但负有法定义务的特定主体,应当救人且能救人而不救,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刑法中的见死不救是否有法律可以进行规定?立法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1-21
      早在2001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就有32名代表建议刑法增加“见死不救和见死不救罪”两项新罪名,立法内容包括犯罪行为的法律界定和惩治条款等。据关注此案的相关法律专家认为,不论是传统法律还是现行法律,都没有对“见死不救”行为进行约束,这在刑法上算是一个空白,但要想通过立法填补这个空白,仍然存在很大的难度。首先,“见死不救”不符合刑法主客观相一致的立法原则,需要从民法中引进“无过错原则”和“严格责任原则
    • 2022年法律可否惩治见死不救
      香港在线咨询 2022-11-24
      对他人有救助义务的人见死不救的,法律会进行惩治,但是对他人没有救助义务的人见死不救的,法律不会进行惩治。但法律还是会鼓励人民积极伸出援手,例如,《民法典》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