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逃逸致人死亡怎样认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7-24 21:19:51 414 人看过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

1、必须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

2、必须符合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5日 21:1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关于“交通肇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与认定问题
    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理论界一般把这种规定称为派生的犯罪构成。由于在司法实践中交通肇事后逃逸的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对这一派生的犯罪构成作进一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关于交通肇后逃逸的问题。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的主要责任者逃离肇事现场,没有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帮助救护受伤人员,采取防止损失扩大的必要措施。肇后逃逸行为不仅破坏了交通事故的现场,往往还使得在肇事中受伤的人员得不到及时的救护以致伤重死亡,还会使本可以避免的损失因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致使公私财产的损失扩大。因此对肇事后逃逸行为规定更重的刑罚是与罪刑相一致的原则相适应的,也是严厉打击这类犯罪所必需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必须把肇事后逃逸行为与肇事司机因害怕被害人家属的报复不得已采取的躲避行为及因执行紧急任
    2023-06-05
    409人看过
  • 逃逸致人死亡和致人死亡后逃逸量刑有何不同
    逃逸致人失亡与致人死亡后逃逸是不同的概念,量刑也完全不同,逃逸致人失亡的情况,量刑明显要重于致人死亡后逃逸。《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发生后,被害人还有生命体征,但肇事者害怕自己受到处罚,驾车逃跑,没有及时将受害人送到医院,造成受害人死亡的情况。法定刑:7年以上有期徒刑。致人死亡后逃逸:交通肇事当场将人撞死,之后因害怕受到惩罚,逃逸。致人死亡后逃逸,属于交通肇事情节恶劣的,法定刑为: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4-21
    199人看过
  • 此案是否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
    被告人(上诉人):吴xx,男,26岁,个体司机被害人:杨xx,男,52岁,农民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杨小庆,系被害人杨xx之子案由:交通肇事2001年12月11日17时55分,被告人吴xx驾驶农用翻斗车在320国道超速行驶时,该车车头右侧将行走在公被告人(上诉人):吴xx,男,26岁,个体司机被害人:杨xx,男,52岁,农民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杨小庆,系被害人杨xx之子案由:交通肇事2001年12月11日17时55分,被告人吴xx驾驶农用翻斗车在320国道超速行驶时,该车车头右侧将行走在公路右侧的被害人杨xx撞倒在地。吴xx发现撞伤人后没有抢救伤者,而是畏罪潜逃。杨xx被撞伤后,在场群众当即打了120急救电话,经送往县医院抢救无效于当晚19时20分死亡。吴xx于次日凌晨3时20分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公安交警队认定吴xx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对事故负全部责任。本案在审理过程中,附带民事诉讼原告
    2023-04-22
    314人看过
  • 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法律要求
    1、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并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且撞了人。如果行为人有证据证明并不知道自己撞了人,且经查证属实,则不能以“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情节予以量刑。是否有证据证明,既不能以肇事者本人所述为依据,也不能由办案人员盲目判断为标准,而应当周密调查,综合判断,在把握上应有严格的尺度和标准。2、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的死亡仅仅是由于肇事者为逃避法律责任或者救助义务,不及时抢救而驾车逃跑的逃逸行为造成的。3、被害人死亡是由于逃逸行为而造成的,被害人的死亡除交通行为导致外,未介入其它的因果关系和条件。如果介入其它的加害行为而致被害人死亡的,则不属于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范围之列。如行为人肇事致他人重伤而逃逸,被撞者被他人送至医院抢救,但由于医生的玩忽职守出现医疗事故致使被撞者死亡,或抢救期间因其他意外导致死亡
    2023-07-06
    211人看过
  • 交通事故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处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肇事者由于自身原因将人撞伤了,并且对被害人没有任何的帮助,反而直接驾车而逃的行为,对于肇事者的肇事情节的严重性来给肇事者定罪处罚:(1)对于肇事者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了交通事故,并且没有很好的认错行为,直接逃走,导致其受害者死亡,对于这样的案件,只要肇事者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其实自己并不知道逃走了以后,被害人会因为自己的原因而造成死亡的话,或者是,肇事者并没有逃走,而是对被害者进行了救助,但是由于受伤太过于严重,被害人依旧死亡的这种情况。那么,我们就可以确认,肇事者并不具备主观条件或者是客观条件的故意杀人的罪名,这种情况都按照交通肇事来给肇事者定罪并处罚。(2)假如由于被害人的伤势非常地严重,甚至于,就算肇事者对被害人进行了及时且有效的抢救,但是肇事者依然不能够救助成功的话,在这样的情况下肇事者并没有实施救助,而是想要逃掉罪责然后驾车跑掉了,而且,被害人最终被确定了死亡,这样的话,只能够成交
    2023-08-18
    204人看过
  • 逃逸致人死亡和死亡后逃逸的区别有哪些
    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也就是说,逃逸致人死亡的法定刑要高。一、交通肇事逃逸并致人死亡怎么量刑交通肇事逃逸并致人死亡的,就会构成交通肇事罪,对犯罪分子可以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交通事故致人死亡逃逸怎么处理交通事故致人死亡后逃逸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根据《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3-03-28
    286人看过
  • 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
    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当前,在刑法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条文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就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被害人受伤严重,但并未死亡,如抢救及时可能挽救其生命,但由于行为人不采取积极的救护措施,并逃离事故现场,致使受害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死亡的行为。第二种观点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应限于过失致人死亡,即事实上发生了两次交通事故,也就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在逃逸过程中又发生交通事故,致使第二次交通事故中被害人死亡的情况,就适用“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一情节的规定。由此,我们也能够看出,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在这里显得非常关键。因此,客观的分析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对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以及就此类案件如何定罪就显得非常重要。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以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作为该罪的核心。其潜在的含义是指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严重后果应当预见,由
    2023-06-13
    365人看过
  • 因逃逸致人死亡算作过失犯罪吗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过失犯罪。交通肇事之后逃逸,并且因为逃逸致人死亡的,构成交通肇事罪,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当事人虽然逃逸行为是故意的,但不是故意致人死亡。一、肇事逃逸死亡判几年肇事逃逸死亡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肇事逃逸即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触犯的是交通肇事罪。二、交通肇事后如果逃逸会被怎么处罚首先应该区分是否已经构成犯罪,如果当事人已构成交通肇事罪的,逃逸行为属于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节。其次,如果交通肇事本身不构成犯罪,在这种情况下,逃逸行为将被视为定罪情节。根据我国刑法,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到七年之间的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的有期徒刑。三、醉酒驾驶肇事逃逸会怎样处罚醉酒驾驶
    2023-02-23
    496人看过
  •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罪吗
    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受害人的死亡必须是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造成的。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但被害人的死亡却是因为介入了其他原因造成的,如被害人由他人送往医院抢救途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致死等;就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再者,必须是行为人逃逸行为在前,而伤者因行为人逃逸而死亡的结果发生在后,两者之间存在这个顺序关系。如果交通事故发生时伤者当场死亡,则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适用《刑法》第133条规定的第二种量刑幅度予以处罚。一、因逃逸致人死亡该如何认定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在情节上的加重。因此,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这包括三方面:(1)必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2)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3)行为人逃逸有一
    2023-03-09
    112人看过
  • 什么是逃逸致人死亡?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成立条件有: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被害人的死亡除交通行为导致外未介入其它的因果关系和条件;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且撞了人。一、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方法如下:1、行为人原来的肇事行为已经符合基本罪的构成要件;2、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与死亡之间必须具有因果关系;3、虽然行为人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有意而为之,但行为人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结果的主观方面应当是过失。二、交通肇事罪转变成故意杀人罪的条件是什么交通肇事罪转化为故意杀人罪条件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避法律追究,不顾被害人,或者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论处。交通肇事的处罚:1、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造成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
    2023-06-27
    153人看过
  • 逃逸致人死亡的感受
    肇事后,被害人并未当场死亡,还有救护的可能,因驾驶员逃逸,没能及时得到救助而死。如果当场死亡,即使驾驶员逃逸也不成立“逃逸致人死亡”。如果驾驶员逃逸,但伤者仍得到了及时的救助,即使仍然死亡,驾驶员也不成立“逃逸致人死亡”。酒驾撞人逃逸致人死亡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对交通肇事罪规定了三个不同的刑级(量刑档次):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此处所谓“发生重大事故”;根据《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1)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三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三十万元以上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
    2023-07-26
    56人看过
  • 交通肇事致人当场死亡之后逃逸算不算逃逸致人死亡
    一、交通肇事致人当场死亡之后逃逸算不算逃逸致人死亡1、二者在刑法处理上的区别。根据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2、关于交通肇后逃逸的问题。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的主要责任者逃离肇事现场,没有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帮助救护受伤人员,采取防止损失扩大的必要措施。肇后逃逸行为不仅破坏了交通事故的现场,往往还使得在肇事中受伤的人员得不到及时的救护以致伤重死亡,还会使本可以避免的损失因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致使公私财产的损失扩大。交通肇事后的逃逸行为是一种事后行为,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的大小,但逃逸行为不能作为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在有证据认定行为人的肇事行为并不构成犯罪的前提下,即使行为人有逃逸这一情节,也不能认定该交通肇事行为就构成了犯罪。根据刑法第133条
    2023-06-08
    481人看过
  •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定性与处罚
    “因逃逸致人死亡”在司法实践中表现得十分复杂,如果再加上行为人主观上对待死亡结果的态度,就更为复杂。因此,司法实践中,不能不加区别地一律定交通肇事罪适用第133条第二档法定刑。而应结合行为人的罪过性质和其他有关情节,根据刑法分则的具体规定,分别做出不同的定性和处罪。第一,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应按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如行为人交通肇事后误认被害人没有受伤或只受轻伤(轻微伤),从而逃逸,致使被害人死亡的;行为人肇事后,将被害人送往医院后逃逸,致被害人死亡的,行为人肇事后,误认为被害人已经死亡,从而逃逸,致被害人未得到及时抢救而导致死亡等等。在这类案件中,只要有证据证明,肇事者主观上并不明知逃逸行为会造成被害人死亡或没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就不符合间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行为人肇事后,履行了注意义务,但当时未死,而因抢救不及时而死的,或行为人肇事后履行了注意义务,但疏忽了其他的
    2023-06-13
    500人看过
  •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最高判多少年,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么赔偿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最高判7年以上有期徒刑。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等处理事故的费用、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肇事逃逸可能需要负民事、行政、刑事责任。一、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最高判多少年交通肇事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最高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律法规发生交通事故后,对于受害人或受损财物未做必要的抢救或处理或未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警,擅自逃离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行政、刑事责任无法确定和追究的行为。二、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么赔偿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赔偿如下:1.处理事故费用。死者的亲属为处理交通事故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亦可向责任人主张,但该种主张应按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分担,计算费用的人数不得超过三人。交通费按当事人实际必需的费用计算,凭据支付。3.被扶养人生活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
    2023-04-26
    296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效力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06
      1、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并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且撞了人。如果行为人有证据证明并不知道自己撞了人,且经查证属实,则不能以“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情节予以量刑。是否有证据证明,既不能以肇事者本人所述为依据,也不能由办案人员盲目判断为标准,而应当周密调查,综合判断,在把握上应有严格的尺度和标准。 2、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
    • 因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与逃逸怎么处罚
      广西在线咨询 2021-12-29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判决:一般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避法律调查的行为。交通肇事罪客观上表现为违反交通管理法规,造成重大事故、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重大损失。
    • 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与因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犯罪构成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1-24
      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是刑法修订后关于交通肇事罪增加的加重处罚情节,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刑法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包括故意杀人在内,但应该将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情形排除在刑法第133条之外;有的认为,这一规定包括过失和间接故意致人死亡(即行为人肇事后逃逸,对被害人死亡持放任态度),但不包括直接故意杀人;有的认为,该规定仅限于间接故意致人死亡,即行为人交通
    • 因故意逃逸致人死亡逃逸什么概念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6-10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如下的情形: 1、肇事人造成交通事故后,被害人因交通事故死亡,肇事人为逃避刑罚而逃离现场的情形; 2、肇事人造成交通事故后,致被害人遭受严重损害,被害人因肇事人未及时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 因车祸致人死亡怎样能判决肇事逃逸
      广西在线咨询 2023-06-26
      车祸致人死亡后逃逸,如何承担刑事责任,需要根据事故责任和损害后果而定: 第一种情况,车祸致人死亡,虽有逃逸情节,但是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不承担刑事责任。 第二种情况,车祸致人死亡后逃逸,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应加重处罚,处三到七年有期徒刑。不过第一种情形的可能性比较低,因为根据法律规定,除非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否则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一般判定逃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