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位与劳动者发生争议怎么处理
单位与劳动者发生争议的处理是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该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劳动争议中举证责任的分配
劳动争议中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如下:
1.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2.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用人单位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3.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4.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三、发生劳动争议后劳动仲裁要多久
劳动仲裁要四十五日左右的时间。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三条规定,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
-
被派遣的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发生争议
361人看过
-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申请仲裁时效
372人看过
-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应该如何进行协商?
56人看过
-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如何确保劳动争议处理期限
152人看过
-
劳动争议解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争议
194人看过
-
如何避免劳动争议,发生劳动争议用人单位怎么办
371人看过
劳动者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某种社会劳动获得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依据法律或合同的规定,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从事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自然人。 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 更多>
-
劳务派遣单位或者劳务派遣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怎么办云南在线咨询 2022-01-23首先,你参加公交公司公交驾驶员的培训时,应该已满16周岁,并且通过了政审和体检,在本案中是一名适格的劳动者。 其次,在2013年9月你完成相关学业后,被安排实习时,你与公交公司即已经建立了用工关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方当事人。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为共同当事人
-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及程序是怎样的西藏在线咨询 2022-03-06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如下: 1、双方当事人自行或委托工会、律师等他人进行协商解决。 2、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地区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外地劳动力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的,应当向所在区县的外地劳动力劳务纠纷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3、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在仲裁阶段,提起仲裁的
-
劳务派遣单位或者用工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的,应该由谁来处理河南在线咨询 2022-03-07【法律意见】应该以派遣单位和用人单位都列为被申请人,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劳动者在维权的时候必须提供相关证据证明,不仅要保留自己目前工资数额、福利待遇的证据,而且要注意,需提供该用工单位与自己工作岗位相同的劳动者的工资数额、福利待遇等证明材料。【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二条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双
-
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 发生劳动争议, 怎样处理重庆在线咨询 2022-04-08用人单位没有和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该用人单位支付拖欠的工资、押金、经济补偿金、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入职的第2个月开始,最多11个月)等。《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一)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
-
劳动合同纠纷如何处理一、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争议天津在线咨询 2022-05-06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产生劳动纠纷时,先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无法协商解决的,劳动者应当收集证据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