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观不能属于违约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履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
(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
(三)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
有前款规定的除外情形之一,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终止合同权利义务关系,但是不影响违约责任的承担。”
根据上述法律的规定可知,客观不能只是使守约方丧失了请求对方履行合同义务的的请求权,但是因客观不能使得无法履行合同义务仍属于违约,守约方请求履行的请求权的丧失并不影响违约方违约责任的承担。
二、客观不能的分类
1、自始不能履行和事后不能履行。通常系以合同订立时为标准,前者是合同无效的原因;后者是违约的类型。
2、永久不能履行与一时不能履行。前者指在履行期限或者可以为履行的期限届满时不能履行;后者则为在履行期满时因暂时的障碍而不能履行。
3、全部不能履行与部分不能履行。全部不能履行如属嗣后不能履行,可构成违约责任的要件;部分不能履行如属嗣后不能履行时,自然属于违约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构成违约的条件
违约行为包括了各种不同的类型,如不履行、迟延履行、不适当履行等,各种违约行为发生后,行为人如不存在着法定或约定的免责事由,都应当承担违约责任。构成违约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违约行为的主体是合同关系中的当事人。违约行为仅限于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也就是说违约行为的主体具有特定性。
2、,违约行为是以有效的合同关系的存在为前提的。在违约行为发生时当事人已经受到有效合同关系的拘束,如果合同关系并不存在(如尚未成立、已被解除、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则不可能发生违约行为。
3、违约行为在性质上违反了合同义务。合同义务主要是由当事人通过协商而确定的,在特殊情况下,法律为维护公共秩序和交易安全,也为当事人设定了一些必须履行的义务。违反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都可能构成违约行为。
4、违约行为在后果上导致对合同债权的侵害。违约行为是对相对权即合同债权的侵害,任何违约行为都会导致对债权人的债权的侵害。
-
违约行为是否属于客观存在的行为?
210人看过
-
无客观行为是不是属于诈骗罪
157人看过
-
什么属于犯罪的客观方面
295人看过
-
哪些不属于外观设计专利保护客体
298人看过
-
主客观不统一能定罪吗
439人看过
-
合约租期未到不租属于违约吗
58人看过
仲裁机构是依法设立,独立于行政机关,以仲裁方式解决纠纷的机构。它由当事人自愿选择,依据仲裁协议进行仲裁,对纠纷进行公正、公平、合理的解决。 仲裁机构具有专业性、独立性和高效性,能够为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途径。... 更多>
-
诈骗罪属于什么客观要件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4-27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
-
交通事故过失赔偿长途客运不走属于违约吗?山东在线咨询 2022-11-07首先,可以自由选择违约之诉或侵权之诉。其次,违约与侵权之诉的最重要区别是违约之诉法定赔偿项目中没有精神损害抚慰金。如果以大客公司为被告提起违约之诉,与长途大客公司所产生的是客运民法典律关系。
-
裁员属于违约吗?贵州在线咨询 2022-04-06符合规定的裁员不属于违约,但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裁员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四项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
主客观不一致能定罪吗河北在线咨询 2023-08-28主客观不一致,不能定罪。犯罪的基本标志是客观危害社会行为和主观故意或过失的统一。主客观一致的刑事责任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指犯罪的认定和刑事责任的追究,必须主客观一致。
-
这属于违约吗?签完合同不交学校违约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05目前大多高校都要求交回,是否违约:三方就业协议书不同于劳动合同,协议书上要签署公司和学校的意见才能生效。三方协议作为国家统计大学生就业率的一个根据,同时也是国家派遣证发放的一个证明。只有你签署了三方协议,拿回学校,学校才会在你毕业后将派遣证发给你,所以目前大多数学校多要求三方协议要交回。但当下许多高校为了提高自身就业率,就强迫学生找熟人亲属签订“虚假”协议,这对于毕业生来说是不利的,毕业生不应当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