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对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一般会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是指非法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的行为。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
一、违造国家机关印章罪
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
2.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所谓伪造,是指无权制作者制作假的公文、证件或印章,既包括根本不存在某一公文、证件或印章而非法制作出一种假的公文、证件和印章,又包括在存在某一公文、证件或印章的情况下而模仿其特征而复印、伪造另一假的公文、证件或印章。既包括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伪造或制作,又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未经批准而擅自制造。
3.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本罪。
4.主观方面只能出于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和过失不构成本罪。
二、买卖机关文件属于盗窃吗
买卖机关文件属于盗窃罪,不构成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买卖国家机关公文罪的构成条件如下:
1、侵权对象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声誉;
2、客观上表现为买卖国家机关公文的行为;
3、主体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4、主观上只能直接故意。
三、构成变造国家机关公文罪的要件有哪些?
构成变造国家机关公文罪的要件有: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变造国家机关公文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本罪。本罪往主观方面只能出于直接故意,间接故意和过失不构成本罪。
-
破坏国家机关印章罪,法院一般会判几年
128人看过
-
法院对制造伪劣产品罪既遂一般会判几年
110人看过
-
法院对伪造金融机构经营许可证罪既遂一般会判几年?
251人看过
-
什么是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印章罪,伪造公文印章罪最新
492人看过
-
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既遂一般判多久?
389人看过
-
法院对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既遂如何裁判
396人看过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人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 根据规定,年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应当负刑事责任;年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六周岁的在犯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等八大严重犯罪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低于十四周岁的无需承担刑事责任。 此外... 更多>
-
什么叫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福建在线咨询 2021-10-09根据《刑法》第280条第l款的规定,伪造、改造或买卖国家机关的公文、证明书、印鉴的,必须立案。本罪是行为犯,行为者实施伪造、改造或买卖国家机关文件、证明书、印鉴行为,原则上构成犯罪,应立案追究。
-
多次变造国家机关公文是什么罪, 构成变造国家机关公文罪会被判几年陕西在线咨询 2022-03-07多次变造国家机关公文,构成变造国家机关公文罪,根据《》第条,【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
-
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既遂刑法的量刑标准是什么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名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3-01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最低的刑罚是管制或剥夺政治政治权利,以下是相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
-
2022年变造国家机关公文罪一般要怎么判刑天津在线咨询 2023-05-12根据《刑法》第二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取保候审到法院还会判刑吗辽宁在线咨询 2022-02-13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案件的完结和不会判决刑罚。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七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