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掩饰隐瞒判缓刑多不多
在犯罪情节较轻、具有悔过之意且宣告缓刑不会对社会产生危害的情况下,可考虑依法宣告缓刑。
而在实际操作中,只要非累犯、非犯罪集团主要成员以及未被判定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者,均有较大几率获得缓刑。
此外,以下几点建议有助于您争取到缓刑判决:
1.争取立功或自首,积极配合警方调查取证,提供与案件相关的违法犯罪事实;
2.承认罪行并退赃,将犯罪所获利益全部归还,以此展现认罪态度诚恳;
3.掩饰及隐瞒犯罪所得可导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且需缴纳罚金。
然而,须注意法律规定,“缓刑的前提条件系‘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若最终量刑超越三年(含三年),则无缓刑可能。
《刑法》第七十二条【适用条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一)犯罪情节较轻;
(二)有悔罪表现;
(三)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四)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第七十三条【考验期限】拘役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二个月。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于一年。
缓刑考验期限,从判决确定之日起计算。
二、帮人取现20万掩饰隐瞒犯罪怎么判
对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行为,应判处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同时处以罚款。
具体量刑标准如下:
1、掩饰、隐瞒犯罪所得金额在5000至10000元之间,或累次违法所得额3000至6000元的,适用罚金刑;
2、掩饰、隐瞒犯罪所得金额10000至15000元之间,或累次违法所得额6000至10000元的,适用管制刑;
3、掩饰、隐瞒犯罪所得金额15000至20000元之间,或累次违法所得额10000至15000元的,适用拘役刑;
4、掩饰、隐瞒犯罪所得金额达20000元,或累次违法所得额15000元的,适用有期徒刑六个月。
每增加4000元,刑期相应增加一个月;
5、若情节严重,则将被判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
-
掩饰隐瞒30万判缓刑可能吗?
182人看过
-
掩饰隐瞒4万多判决书
293人看过
-
掩饰隐瞒会缓行吗
429人看过
-
掩饰隐瞒十万元判多少刑判几年
332人看过
-
掩饰隐瞒事件揭露后多久判刑?
324人看过
-
掩饰隐瞒偷窃600万要判缓刑吗
433人看过
-
掩饰隐瞒罪是怎样规定的?掩饰隐瞒罪会判缓刑不?台湾在线咨询 2023-01-07《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掩饰隐瞒罪量刑标准,掩饰隐瞒罪量刑标准,掩饰隐瞒罪量刑标准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07掩饰隐瞒犯罪所得量刑标准有以下规定: 《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掩饰隐瞒罪被刑拘多久能判刑重庆在线咨询 2022-03-16涉嫌刑事犯罪,刑事拘留,最长37天,之后看证据情况,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可能逮捕继续侦查羁押,一般要五个月左右有法院的判决。因为,最终如何判决--是否能得到一个好的处理结果,要看是否能找到“所有”对被告人有利的事实和情节、并向办案机关简明、扼要、有理、有据、有力地说清楚。刑事辩护是一个过程,律师只有介入案件、展开具体辩护工作才能找到所有对被告人有利的事实和情节。
-
掩饰隐瞒罪六千多元够判刑吗广东在线咨询 2023-07-25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的,涉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掩饰隐瞒几个亿,判多少年贵州在线咨询 2022-03-293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案是否构成犯罪,看其主观故意和客观构成要件是否有直接因果关系,要看当事人是否有犯罪事实,及是否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成立.量刑要结合当事人犯罪动机和本案对社会的危害性大小,以及当事人在本案中是否有从轻或减轻情节和当事人的认罪态度等因素确定,但最终要落实在证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