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薪休假未休假补偿规定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4-05-02 22:17:39
123 人看过
若请假未获批准而未享受有薪年假,倘若此情况主要源自于所在单位的无法提供原因并在当事人的充分理解和认可下发生,则该员工应当获取以日平均工资为基础的300%年休假薪资作为补偿。
若是由用人单位主动安排员工休年假,但在员工个人意愿强烈且通过书面形式明确表示不愿意享受年假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仅向行员发放其在正常工作时间内所应得的工资收益。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五条
单位根据生产、工作的具体情况,并考虑职工本人意愿,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年休假在1个年度内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有必要跨年度安排职工年休假的,可以跨1个年度安排。
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企业职工带薪年休假实施办法》第十条
用人单位经职工同意不安排年休假或者安排职工年休假天数少于应休年休假天数,应当在本年度内对职工应休未休年休假天数,按照其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资报酬,其中包含用人单位支付职工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用人单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但是职工因本人原因且书面提出不休年休假的,用人单位可以只支付其正常工作期间的工资收入。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带薪年休假规定征求意见未休年假者将获补偿
192人看过
-
年休假和带薪年休假的补偿标准
498人看过
-
新单位带薪年休假规定,年休假没有休应该如何补偿
461人看过
-
带薪休假和不带薪休假有何区别
474人看过
-
过年带薪休假的规定天数,国家法定节假日是带薪休假吗?
156人看过
-
带薪公休假国家规定是什么(劳动法规定带薪休假制度)
126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
词条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文章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规定的带薪休假包括国家规定带薪休假吗北京在线咨询 2022-10-17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①新年,放假1天(1月1日);②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③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④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⑤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⑥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⑦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部分公民放假节日及纪念日:①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②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③儿童
-
年休假带薪规定福建在线咨询 2022-10-16带薪年休假规定: 一、带薪年休假的含义带薪年休假是劳动者连续工作满一年后,每年依法享有的保留职务和工资的一定期限连续休息的假期。 二、劳动者能享受带薪年休假的条件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 三、带薪年休假的假期 (一)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 (二
-
带薪休假和不带薪休假有何区别海南在线咨询 2023-04-25一是带薪休假工资正常发,不带薪休假,要从按照正常计算的日工资和休假天数扣除工资。 二是带薪休假的时间如果安排上班,属于加班,而且每天工资是正常日工资2倍(年休假)或者3倍(法定节假日),但是不带薪休假,如果你上班了,应当销假,上班时间也只是发正常的工资。 《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二条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
-
带薪年休假条例关于带薪年休假澳门在线咨询 2022-04-05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一条为了维护职工休息休假权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根据劳动法和公务员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单位的职工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以下简称年休假)。单位应当保证职工享受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第三条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
-
职工退休后未休班怎么补发带薪年休假湖南在线咨询 2023-06-051、《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5条第3款规定,单位确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职工休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对职工应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数,单位应当按照该职工日工资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资报酬。 2、同时,该法第7条规定,单位不安排职工休年休假又不依照本条例规定给予年休假工资报酬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部门或者劳动保障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对逾期不改正的,除责令该单位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