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申请劳动仲裁的期限为一年,因此因年假引发的劳动争议只能申请一年前的年假,如果协商年假是跨年的,可以申请跨年的年假。二是有关法律法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五条:根据生产和工作的具体情况,结合职工本人意愿,由单位统筹安排职工年休假。
年假可在一年内集中或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安排。单位因生产工作特点确需跨年度安排职工年假的,可以跨年度安排。
单位因工作需要不能为职工安排年休假的,经职工本人同意,不得安排职工年休假。职工应休而不休的年休假天数,由单位支付职工日工资的30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下列劳动争议:(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三)因退市、辞退、辞职、辞职发生的争议;(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等发生的争议,培训和劳动保护;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引起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第二十七条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期限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一方向另一方主张权利、请求有关部门救济或者另一方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自中断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期限内申请仲裁的,仲裁期限中止。仲裁时效期间自中止时效事由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
申请年休假报酬是否是劳动争议
194人看过
-
法律援助能否申请劳动争议
461人看过
-
能否申请劳动争议法律援助
361人看过
-
劳动争议劳动仲裁可否提出申请,劳动争议申请鉴定方式
364人看过
-
怎么申请年假往后延期
451人看过
-
劳动争议申诉最长年限是几年
90人看过
有薪假期(Paid Annual Leave)简称年休假,是劳动者连续工作满1年后每年依法享有的保留职务和工资的一定期限连续休息的假期。 劳动法对带薪年休假作了原则性规定,但没有规定带薪年休假的休假时间及具体操作办法,而是指定由国务院制定相... 更多>
-
劳动争议过了两年还能申请仲裁吗?劳动争议能否以追诉时效为准处理云南在线咨询 2022-02-13不能。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27条第4款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劳动争议的诉讼时效为1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
劳动争议劳动仲裁可否提出申请,劳动争议申请鉴定方式辽宁在线咨询 2021-11-08可以申请鉴定。当事人申请鉴定的,鉴定费由申请人垫付,案件处理结束后,鉴定结果由不利方承担。鉴定结果不明确的,由申请人承担。仲裁庭认为需要鉴定专门问题的,可以提交当事人约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无法达成协议的,由仲裁庭指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机构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仲裁庭的要求,派鉴定人参加开庭。经仲裁庭许可,当事人可向鉴定人提问。
-
劳动争议仲裁能否申请管辖权异议?香港在线咨询 2021-07-08《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三十条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应当在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的,不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该规定并未明确赋予被申请人提出管辖异议的权利。 依据《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
-
发生劳动争议能否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山东在线咨询 2022-04-01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相关规定:《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
-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能否使劳动关系消灭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21对于劳动争议,劳动仲裁能否使劳动关系消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如果当事人以解除劳动关系为由,申请劳动仲裁的,劳动仲裁委员会有权依法将劳动关系解除,此时,劳动仲裁委员会就能通过裁决的方式使劳动关系消灭。《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