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院网讯获悉上海华侨境外就业服务有限公司在组织外派劳务工,家住山东诸城王瑞(化名),通过速成班培训,在短短三个月内获得了电焊工资格。岂料前往新加坡,他因不能胜任指定的焊接工作被退回国后,王瑞要求华侨公司退还3.8万元劳务中介费起诉法院。近日,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对王瑞诉请,判决不予支持。
2007年10月底,经山东诸城市技工学校董某介绍,王瑞认识办理出国劳务输出的华侨公司员工刘女士。刘女士通过华侨公司向诸城市技工学校出具赴日本劳务项目证明材料,用于办理王瑞等人护照。之后,王瑞又通过董某及刘女士的帮助,办理了赴新加坡的劳务输出证明,并在诸城技工学校进行电焊工培训。2008年3月12日、13日,王瑞等将11.4万元经银行汇入刘女士账户。3月13日,王瑞赴新加坡,在新加坡某公司的用工协议上签了名。因王瑞缺乏熟练的电焊工技术,不能胜任新加坡用工单位指定的焊接工作,于数日后被劝回国。王瑞回国后就与华侨公司和刘女士交涉要求退回中介费未果,遂于今年8月13日起诉。
王瑞诉称,他在山东诸城市技工学校参加培训了三个月电焊工,在华侨公司确认电焊工技术符合出国条件并办理了相关电焊工证书等证件后,才将人民币3.8万元劳务中介费,与另外两人中介费转入刘女士账户。2008年3月14日,王瑞抵达新加坡后,才发现用工地方是一家建筑公司,该公司称王瑞不能胜任电焊工工作。王瑞认为刘女士收取中介费是职务行为,要求判令华侨公司退还中介费3.8万元;索赔从山东诸城来沪的交通费、住宿费和餐饮费计5000元。
法庭上,华侨公司辩称刘女士是上海华侨国际教育服务有限公司的瑞典部经理,而非本公司员工。两家公司系分别独立的法人主体,华侨公司未收取过王瑞的劳务中介费。
刘女士却以证人的身份出庭陈述,她与山东诸城技校的董某系亲属关系,故帮忙提供给该校新加坡的劳务信息,中介费经她,又转交给了海门市中京劳务合作有限公司。
法院认为,王瑞与华侨公司既无书面合同,又无口头约定,双方未形成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综合双方举证,王瑞把中介费从银行汇入刘女士账户。而王瑞出示的收款收据均无华侨公司的公章,不能证明王瑞的该笔钱款交华侨公司收取。华侨公司通过山东诸城市技工学校出具办理护照的材料,载明项目名称为赴日本劳务,王瑞未办理去日本而转办去新加坡务工,被新加坡用工单位退回的结果,与华侨公司无涉。特别是王瑞提供的新加坡招工简章传真件,日期是2008年5月3日,也先于2008年3月13日他实际赴新加坡务工的时间。鉴于刘女士不是华侨公司的员工,该行为不构成表见代理,遂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
-
买房不成遭中介追讨佣金
270人看过
-
酒店电工讨加班费终审败诉
154人看过
-
中国耗材海外再遭难多家名企遭起诉
384人看过
-
供电公司通过诉讼成功追讨电费
139人看过
-
中介公司遭遇“跳佣”,买房人出尔反尔遭败诉
435人看过
-
美公开拍卖我国国宝化石中国海外追讨路程坎坷
272人看过
书面合同是以文字表述形式按一定格式记载当事人之间的协议的合同。书面合同一般适用于计划的、规范性的、标的数量比较大、内容比较复杂的、法人之间订立的难于即时结清的合同。书面形式的合同有: 1、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 更多>
-
辞职被扣了五百元工资可以追讨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0-031、根据我国法律相关规定,如果你是单位的正式员工,可以和单位协商一致或者提前30日提出解除的书面通知,那么你就可以直接走人了。所以你要按照程序辞职,提前30日给告知单位你要辞职的事情,发一份书面的通知,然后这30天可以作为单位招人的缓冲期,30天后你可以直接离开而且单位应该结清你的工资。2、现在老板克扣你的工资也是违法的,如果您还没有离职,您可以以用人不支付劳动报酬为由要求解除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
-
卖方败诉中介费可以退吗贵州在线咨询 2022-07-131、中介合同有特别约定,卖方中途毁约的,中介有权不退还佣金。通过中介公司居间介绍促成的房屋买卖交易,是三方关系。有购房人和房屋出卖人之间的房屋买卖合同关系,也有中介公司与买卖双方之间的经纪合同关系,两者并存,互不影响。卖方在履行房屋买卖合同中违约,不代表中介公司提供中介服务的违约。 2、中介费是否有权要求退还依据是经纪合同的相关条款,只有中介公司没有履行约定好的居间服务义务时才构成违约。购房人重点
-
-
-
外企员工追讨加班费最多能追讨到多久青海在线咨询 2022-07-04员工追讨加班费的时限为一年。加班费应该属于工资性质收入,因此追讨加班费发生的争议于劳动争议,而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一般而言,法定节假日的加班费必须在下月发工资时兑现,而休息日的加班,单位可选择安排补休,但在半年内不补休的,应以现金形式支付加班费。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 第 一、二款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