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如果所涉及的金额较大,会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诈骗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如果所涉及的金额较大,那么会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涉及到的罪名是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有些违法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冒充公司名义收款,涉及罪名是诈骗罪
冒充公司名义收款涉及罪名是诈骗罪。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在冒充公司名义收款的案件中,行为人为了达到非法占有的目的,使用伪造的发票、合同等文件,或者冒充公司员工、管理层等身份,向受害者谎称需要购买商品或者服务,并让受害者支付货款或者服务费。如果行为人已经将财物交付给受害者,但未收到相应的商品或服务,则可以认定为诈骗罪。
同时,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使用伪造的证件、印章等,进行诈骗活动,也会被认定为诈骗罪。这是因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权力和公信力,冒充其行为人,容易使受害者产生信任,从而更容易被诈骗。
总之,冒充公司名义收款涉及罪名是诈骗罪,而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诈骗活动,也会被认定为诈骗罪。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定,并依法进行处罚。
诈骗罪是一种涉及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行为,其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在处理冒充公司名义收款的案件时,应当根据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以及是否侵犯公私财物所有权来认定其罪名。同时,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国家工作人员进行诈骗活动也会被认定为诈骗罪。在处理此类案件时,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定,并依法进行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
公司违规使用私人账户收款吗?
258人看过
-
冒充公司名义收款
233人看过
-
盗用他人公司名义收款犯什么罪
450人看过
-
公司用股东名义借款
316人看过
-
违规使用公司设备员工被罚款
336人看过
-
公司法人以公司名义借款为个人所用是否违法
263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擅自使用他人名义注册公司浙江在线咨询 2022-03-13非经他人同意,擅自利用他人名义注册公司,属于虚假注册,根据法律规定,办理公司登记时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责令改正,对提交虚假证明文件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的公司,处以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公司登记。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公司收取押金是否可以以其他名义收取浙江在线咨询 2022-03-13如果你说的是事实,那么单位的这种做法严重违法。第一、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劳动者收取押金或以其他名义收取财物,如果你能证明当初交纳的3。5万元是单位收取你们的押金,你们可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举报无效的话,可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申请要求返还。第二、如果你们有证据能证明用人单位用胁迫的方式要求你们将押金改为借款,那么此借款协议是无效的。你们可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单位返还全部款项及利息。
-
冒用公司名义签订合同注意事项青海在线咨询 2023-06-01那个人原来是你公司的职员吗?那个合同也是你公司出具的吗?如果前面这两个问题都是肯定的话,他这个并不构成刑法上的诈骗罪,而是构成民法上的表见代理,即行为人没有代理权,但交易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代理权的无权代理他签订的协议,你公司要履行,但你可以向他追偿为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发生,建议你在员工离职时要将员工手上的盖有公司印章的空白合同、给员工出具的特别证明、工作证等东西收回
-
-
以低保名义收取贷款陕西在线咨询 2022-02-03“在我个人获得低微的资金成本后,比如每月3分息”这话是什么意思?如果理解成你朋友保证你的投资款利息。那么你你们之间是借款关系还是合伙投资关系就值得研究了。但不管如何,你都是可以起诉赔偿或者返还借款的,具体以什么名义起诉,得详细研究后再定。能否挽回损失,主要看对方经济状况,如果有钱挽回损失是没有问题的,能挽回多少得根据起诉理由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