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转移、变卖、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一、非法处置扣押的财产罪最新立案标准?
非法处置扣押的财产罪最新立案标准:本罪是行为犯,只要实施了非法处置扣押财产的行为,原则上就构成犯罪,不论结果如何。非法处置扣押的财产罪是指隐藏、转移、变卖、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扣押的财产,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二、一般非法处置查封的财产罪判刑标准是怎么的
非法处置查封的财产罪判刑: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具有明知犯罪而为之的心理。客观方面表现为隐藏、转移、变卖、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情节严重的行为。凡是到达犯罪年龄的都可以构成本罪。
《刑法》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隐藏、转移、变卖、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三、非法处置查封的财产罪既遂量刑具体细分成哪些标准
非法处置查封的财产罪既遂量刑具体细分成以下标准:
1.隐藏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的物品。
2.转移已被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主要是指将已被查封、扣押的物品转移到他处,脱离司法机关的掌握,或者将已被冻结的资金私自取出或转移到其他帐户。
3.变卖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的物品。即将已被查封、扣押的物品以各种形式卖给他人。
4.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的物品。这种“毁损”包括采用打碎、拆卸、涂抹等破坏性手段使物品失去原貌,失去原来具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
非法处置扣押财产罪的相关法律要素
316人看过
-
我国刑法对非法处置扣押的财产罪的处罚规定是什么
346人看过
-
第三百一十四条【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定义、量刑】
465人看过
-
财产非法处置的量刑规定是什么?
207人看过
-
立案标准之一:财产罪的查封扣押和非法处置
300人看过
-
非法拘禁罪扣押财产怎么判
201人看过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 更多>
-
刑法是怎么规定非法处置扣押的财产罪的江西在线咨询 2022-01-10【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隐藏、转移、变卖、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
-
2022年非法处置扣押的财产罪构成要件具体规定新疆在线咨询 2022-11-21非法处置扣押的财产罪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2.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隐藏、转移、变卖、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情节严重的行为。 3.主体要件。 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本罪的主体,单位也可成为本罪的主体。 4.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具有明知犯罪而为之的心理。对于已
-
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与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区别青海在线咨询 2022-03-05为了保证诉讼的正常进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程序法中都对查封、扣押、冻结财产作了规定。正确执行查封、扣押、冻结对于保全证据、执行物,顺利处理案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依法打击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犯罪行为。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罪,是指隐藏、转移、变卖、故意毁损已被司法机关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情节严重的行为。其中查封是指司法机关签封,这种签封应载明查封日期、查封单位并盖
-
非法扣押财产罪有哪些构成条件陕西在线咨询 2023-10-13非法处置扣押的财产罪的四要件是包括主观要件、主体要件。客观要件以及客体要件的。需要注意的是,处置扣押的财产,是必须要获得行政机关的许可才能进行实施的,如果存在非法的处置的行为,那么必定就会承担法律的责任。
-
非法扣押的财产构成既遂会被告什么罪广东在线咨询 2022-11-2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既遂是故意犯罪的完成形态。一般来说,所谓既遂就是犯罪人的行为形成了法律规定的犯罪结果,达到了其犯罪目的,完成了刑法对于某罪设定的构成要件。所以对其处罚的原则就是“按照刑法总则的一般量刑原则和刑法分则具体犯罪的法定刑对其适用”。我国刑法和刑法理论就是采用这一处罚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四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