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执行危机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12-18 08:38:34 157 人看过

大量的申请人意识到,获得生效的裁判也许是整个诉讼程序中最容易的环节,而执行生效裁判却可能面临更多的困难。而且当人们开始探讨应对这一危机的措施时,很容易发现,它远比审判程序危机要严重得多。如果说审判程序危机表现为一种“程序过剩的危机”,体现为程序公正与程序效率之间的失衡,完全是一种司法领域内部的危机,那么民事执行危机则更多地表现为“程序匮乏的危机”,执行程序缺乏有效的措施保障申请人实现债权以及保障被执行人的正当利益。它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司法领域的范畴,真正体现了司法救济在整个社会体系中的危机。与此相对,解决审判程序危机的基本方式就是“拆除”,从而使程序简化和压缩;而解决执行程序危机的基本方式则是“构建”,从而使得执行措施更加丰富、系统和完善。常识告诉我们,构建显然要比拆除困难得多,尤其是当人们面前摆放的是一张模糊不清的图纸时。

本文将尝试对民事执行危机的表现形式、内在根源并以审执外部分离为视角针对一些解决方案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在这一过程中也将对民事执行程序和民事审判程序的区别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一、民事执行危机的表现形式

(一)民事执行效率低下

公正与效率是人类进行制度设计并运行时必须面对的一对矛盾的价值。司法的过程就是对社会纠纷进行的终局性判断,生效的司法裁判具有强制执行力,关乎社会的公正。而司法公正本质就是“在司法权运作过程中各种因素达到的理想状态,它包括与司法权运作有关的各种因素,从主体到客体从内容到形式,从实体到程序,从静态到动态,均达到合理而有序的状态。”法院的任务就是在在司法裁判中,秉持中立客观的态度,分析纠纷事实适用法律,最终做出公正的判决以调整已失序的社会正义。不公正的司法判决不仅不能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反而助长公众对社会的不公平感损害司法的权威。所以说,公正是司法审判权所追求的首要价值。但民事执行工作的价值追求明显不同于法院司法审判权。在民事执行中,执行机构的目的在于快速有效地实现生效判决或其他具有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事纠纷及诉讼剧增,执行量很大,执行机构必须以尽可能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去完成执行任务。迫使执行机构采用有更多的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的具体执行方式去提高执行效率。不言而喻,效率成为了民事执行所追求的首要价值。但法院是行使司法审判权的国家机关,以公正为首要价值追求,与民事执行的效率性要求冲突。司法权内部的制度设计即以利于司法裁判,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调整社会秩序,实现公正为宗旨。司法过程的程序性、消极性、中立性就是公正价值的体现。民事执行权内部制度设计具有很强的行政化。执行局内部权力高度集中,执行人员具体实施执行时自由裁量权较大,工作方式多样化。这些特点都是民事执行效率性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司法的消极性、中立性、公正性等观念早已深入司法工作人员的内心,民事执行的工作性质容易使司法人员无所适从。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国法院的民事执行机构(执行局)里的人员多为由审判人员转为执行人员。司法审判的程序性、消极性、中立性性工作特点明显不同于民事执行。而让专于司法裁判的法官去从事民事执行明显是浪费资源且执行不力。

(二)财产阐-明上的困境

被执行人财产阐-明制度在现代社会民事执行程序中具有核心意义,这一点已经被普遍认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所谓的“执行难”就是“被执行人财产阐-明难”。执行工作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被执行人难找、被执行人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的困扰。尽管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在一定的时间内是确定的,但是要从申请人以及执行部门的角度来确定这一状况却常常要面临很多困难,因为查明的过程始终会受到前面所述的执行程序设置上的局限性的限制。

被执行人财产阐-明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证明过程,因为被执行人财产状况是一个事实,它与民事审判程序中所涉及的案件事实并不存在本质性的区别。这里就不得不提出一个无法绕过的根本性问题:采用当事人提出原则还是职权探知原则?或者从更深的一个层次上来说,执行程序到底奉行当事人主义还是职权主义?相对于理论体系已经比较完善的民事审判程序而言,在民事执行程序中探讨这个问题总是要冒着失败的危险,因为民事执行程序上并没有明确地打上某种单一诉讼主义的烙印,它更像是一个各种诉讼主义的混合体。非此即彼的判断在这里很难适用。因此希望像在民事审判程序中一样借助于诉讼主义来解决这里的问题存在着困难。并且法院执行部门现在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再是诸如谁对财产阐-明负责之类的问题了,它们的任务变得明确而急迫:动用一切可能的合法手段,查明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实现债权,从而达到业绩量化考核要求。简而言之,“阐-明”这一概念已经成为过去,实务界现在关注的就是“查明”。申请人与被执行人的对立似乎正在转变成执行部门与被执行人的对立,因此司法实践中正在尝试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执行制度,例如执行威慑机制、执行联动机制、快速执行机制等等。对于这样的执行体制,我们只能将其定性为适用了职权原则。在我国,民事执行行为与一般行政行为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

其次,既然财产阐-明是一个证明过程,那么就还要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即如何终局性地确定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当在财产阐-明过程中确定了足以清偿申请人全部债权的财产时,这一问题无关紧要,因为此时执行程序将因实现了执行名义中确定的被执行人给付内容而终结。但是在阐-明过程中确定的被执行人财产无法满足申请人全部债权时,则可能有必要终局性地确定被执行人的财产状况,因为这既直接关系到申请人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执行程序的终结方式。这一问题对我国的司法实践而言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一方面执行结案率的硬性考核标准使得及时终结执行程序成为现实的需要;另一方面《民事诉讼法》对执行期限作出了规定,这些都迫使执行部门不得不认真面对当被执行人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执行程序如何终结的问题。为此,实践部门也在一直探索解决的途径,从最初强调申请人的举证责任,到设立债权凭证制度,乃至现在的执行“程序终结”,实质上都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其区别仅在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前两种方式试图绕开被执行人财产不足这一核心问题,后者则更接近问题的本质,“程序终结”所依据的“执行穷尽”的标准,可以说是“财产不足”的另外一种表述。但即使是后一种方式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因为执行部门既要承担查明财产的任务,同时又自行决定何时穷尽了执行措施,而几乎完全排除了当事人,尤其是申请人对此进行参与和处分的可能性,其结果是使得执行的“程序终结”亦欠缺可接受性,从而在根本上动摇了执行程序的正当性。可以说,我国执行部门目前所扮演的角色与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审判机构所扮演的角色是一样的,都是超职权模式,当事人的主体空间被压缩到了最小的限度。这样的模式也许符合我们目前所倡导的“能动司法”、“司法为民”的司法政策导向,但是它发挥作用却必然是以强大的内部行政化的管理为条件的,它只能用极高的案件执结率来消解当事人对执行程序的不满,而无法从执行程序自身为执行终结寻找正当性支持。换句话说,任何一个个案未能得到执行时,执行部门都可能遭受来自申请人以及上级管理部门的责问。

(三)家事案件执行上的困境

如果说上面阐述的围绕着财产而发生的民事执行危机已经令执行部门难以招架的话,那么在非财产案件尤其是在家事案件的执行上,执行部门则不得不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与财产案件相比,在家事案件领域内执行部门所要面对的是截然不同的难题,因为这里涉及的是敏感的冲突、对立和根本无法将其视为物品的儿童。现代社会中,家事案件尤其是涉及儿童探视权的案件数量大增,如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成了很多立法者不得不考虑的一个严肃话题。

其次,在家事案件中传统的执行措施面临着挑战。例如在德国,历史上人们曾经一度质疑对涉及探视权等有关与儿童交往的权利的裁判的可执行性,因为传统的执行措施如罚款或者拘留等在家事领域内常常无法起到作用,甚至使用这些执行措施本身都成问题。例如,在采取罚款措施时,可能会由于被执行人财产状况不良而无法执行,或者即使勉强执行了,也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生活水平。而拘留的执行措施一旦实施,最终将会导致不得不更改抚养权。在这些情况下,强制执行实际上是损害了儿童的福祉。因此,德国立法者在改革亲权法律时只能主要以强制执行的示范效应为理由规定了此类裁判可以强制执行,即认为仅仅是可以强制执行的可能性就会促使一些父母不妨碍对方与儿童交往。我国家事立法中虽然没有出现此类争论,但是家事案件的执行实践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电视台在《今日说法》栏目中曾经报道了海淀法院执行员17次陪同当事人探视与母亲居住的女儿,而最终的结果是导致了女儿的抵触情绪,不得不中止执行。面对困境,德国法律才不得不为家事案件的执行程序前置了特殊的调解程序,以促使争议的父母双方尽可能就探视子女的问题达成协议。而英国在有关家事法律的改革中也引入了很多与传统的执行措施完全不同的措施,其典型特征就是“去强制化”,以避免当事人就探视子女问题激化矛盾。也就是说,人们在努力尝试在执行程序中避免强制执行,这已经充分说明了民事强制执行在家事案件中遇到的挑战。

二、民事执行危机的程序内在根源

(一)程序结构上的局限性

民事审判程序中,原告、被告与法官之间形成等腰三角形的结构,当事人双方处于对立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之间要维持一种动态的、积极的对抗:不仅寻求法律救济的原告需要主张事实,提供证据,受败诉风险威胁的被告同样需要积极地应对诉讼。现代社会民事审判程序的设置不允许被告以逃避的方式回应原告的起诉,毋宁说,被告在诉讼中任何懈怠行为都可能招致不利,例如迟延提出的证据可能被法院排除,因缺席可能遭受缺席判决等。此外,证明责任规则的发展甚至将被告在某些情况下置于原告一样的境地,例如证明责任倒置、不负担证明责任的当事人的事实阐-明义务等。当事人双方的这种对抗构成了现代社会民事审判程序的基础,使得法官中立裁判成为可能。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尽管同样存在着三方主体,即申请人、被执行人以及执行部门,申请人与被执行人之间依然保持着如同审判程序中的对立地位,但是这种对立是单方向的,即由申请人指向被执行人。为了实现权利,申请人必然扮演执行程序的开启者,积极参与执行程序。而对被执行人而言,由于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已经确定,他所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被迫全部清偿债务,因此执行程序的运转已经不存在不确定的危险,执行程序本身已经不能给被执行人带来任何额外的不利。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被执行人显然缺乏积极地参与执行程序的动力。确切地说,如果被执行人抛开诸如诚信之类的内心道德准则,那么逃避就成了他应对由申请人启动的执行程序的最佳选择。此时,申请人与被执行人之间维持的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对立,而无法形成类似审判程序中那样的对抗。当事人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作为第三方主体的执行部门面临的是比民事审判更加难以应对的局面:它虽然与当事人之间的纷争不存在任何直接利害关系,但却不得不参与到申请人对被执行人的“追逐”中,而一旦置身其中,它就无可避免地将与申请人在客观上形成利益共同体——申请人的利益是实现债权,而执行部门则需要借助于实现债权来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申请人通过强制执行获得清偿是对执行部门工作的最大肯定。这就注定了执行部门难以保持中立地位。

无法保持中立地位给执行部门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与申请人在利益上的“一致性”,使得它也要面临着与申请人相同的风险——执行未果,尽管我们还不能说在启动执行程序后,申请人的风险暂时转移给了执行部门。由此看来,所谓的“执行难”就不仅仅是对申请人而言的概念了,它对执行部门也同样适用。如果说审判法官可以只用大脑,去听听、看看和问问就能完成民事审判任务,那么执行法官则可能需要四肢并用,疲于奔命了。

(二)程序设置上的局限性

与民事审判程序相比,民事执行程序在设置上难以保障程序公开性,难以保障当事人的参与程度,这主要是由民事执行程序的本质决定的。民事审判活动主要围绕着案件事实和所应适用的法律展开,这一特点使得民事审判程序可以在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进行,核心场所就是法庭。对法官而言,其主要的审判活动就是参加庭审,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资料等作出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适用法律进行裁判。对于当事人而言,虽然也需要在法庭外实施一些诉讼行为,例如委托代理人,收集证据资料等,但这些活动也主要为法庭审判服务,或者通过法庭上的裁判来反映其法律后果。这种封闭结构的优势十分明显,它便于程序公开,便于当事人参与,各方诉讼主体能够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内形成一个互动的组合。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域的存在,使得人们才能够探讨所谓的程序自治、程序本位、集中审理等理论。但是在民事执行程序中,情况发生了改变。在这里是要帮助申请人实现债权,执行对象的特点使得执行程序在空间上无法像民事审判程序那样封闭,恰恰相反,它必须是开放性的,执行措施的实施通常不受空间的限制,而且为了取得较好的效果,执行行为在时间上也较为灵活,无法想象也像审判庭一样设立“执行庭”,并主要在这个“庭”上帮助申请人实现权利。换句话说,根本就不存在“集中审理”意义上的“集中执行”。在这样的一种程序构造中,当事人与执行部门之间的联系只能是松散的。在申请人申请强制执行后,具体执行措施的实施可能完全不需要申请人以及被执行人的积极配合。

与民事审判程序相比,执行程序在公开性和可参与性方面的欠缺所带来的不利后果是十分明显的。民事审判程序正当性的一个重要基石就是程序公开,保障当事人对程序的参与,这是处分原则的基本前提。在参与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处分甚至放弃其实体权利和诉讼权利,可以自行决定权利行使的形式和程度,从而约束审判者恣意行使审判权,参与塑造具体的诉讼程序。这一过程可以消解当事人因法院施加于其的诉讼不利而造成的不满,增加审判结果的可接受性。正因如此,民事诉讼法上甚至明确规定,法官有权作出可能明显与实体法律关系相冲突之裁判,例如依据举证时限的规定排除当事人迟延提交的证据,因被告缺席而发布缺席判决。也就是说,立法者通过对审判程序本身的合理设置,使得审判程序的正当性在实体正义之外获得了程序上的支持。在这里,过程本身就蕴含了结果正当性的因素。

而民事执行程序设置上的局限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它难以从程序本身获得正当性支持,只能用实体正义为执行结果辩护。具体而言,只有当帮助申请人实现在执行名义中确定的实体权利的情况下,执行程序的终结才具有正当性。而一旦执行未果,也就是说执行结果与执行名义确定的内容之间存在差距,那么执行程序的终结就缺乏正当性。此时,过程无法为结果辩护。因此如果执行法官在执行未果的情况下像从急救室里走出来的医生一样饱含同情心地告诉申请人“我们已经尽力了”,那么这样的话语是苍白无力的,它根本就无法消解申请人因债权无法实现而产生的心理不满。

(三)程序结果上的局限性

与民事审判程序相比,民事执行程序在结果上的局限性显得更为明显,即申请人的债权能否得以实现取决于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在审判程序中,法官不得拒绝裁判,即便是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法官依然得根据证明责任分配规则作出实体裁判。因此,审判程序总是可以在终局意义上恢复法律关系,维护法的安定,创造法的和平。从这种意义上看,在审判程序中,当事人总是可以从司法资源中获得充分的救济。正因如此,人们才有可能探讨程序自治、程序本位这些纯粹诉讼法上的基本概念。但是在执行程序中则欠缺这样的保障,这是由执行程序的目标以及执行标的的特点所决定的。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理性的思维、缜密的推定,而是一个客观的事实:被执行人的履行能力。这是执行法官不论多么公正无私、多么勤勉都无法改变的。因此虽然在审判程序中出现“既判力”这一被两大法系所普遍适用的法律概念,但在执行程序中却没有与此相对应的“既执力”这一概念。如果我们将执行程序的最终目标确定为使申请人获得清偿,这无疑只能是一种从实体私法角度考虑的结果,而不具有诉讼法上的意义。从诉讼法的角度来看,在形式上合法进行的执行程序的基础上,在申请人和被执行人之间实现“最终的”权益分配并不是强制执行的目标。强制执行程序只是为了帮助申请人获得清偿,却无法保障这样的结果一定能够发生,而且在有些情况下这样的结果也许永远也无法发生。

三、以审执外部分离为视角谈民事执行制度设想

民事执行具有确定性、主动性、命令性、强制性等特点。且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负责执行国家权力机关指定的各项法律、法令,而民事执行的依据如裁判文书等是法院运用国家法律的结果。从执行国家法律的角度看,执行权具有行政属性。同时,“民事执行是审判程序结束后所进行的特殊的行政活动,具有行政性特点。”正如贺*方所言:“做出司法判决是司法行为,然而执行判决是一种行政行为。所以说,民事执行权是国家权力的组成部分,它显然不同于司法权,也不同于一般的行政权,而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行政权。支持此说的理由主要有:第一,民事执行行为是一种纯操作性执行行为,无司法行为的判断属性,具有确定性、主动性、命令性、强制性,不同于的司法权的消极性、被动性、不确定性等。第二,民事执行机构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模式、价值追求不用于司法机关,而具有行政机构的特点。第三,执行中对关于执行标的的实体性裁决权属于司法裁判,但民事执行权只包含单纯的执行实施权。该说拓宽了我们对民事执行权性质认识的视野,对于民事执行行为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1、以行政机关为民事执行主体

现行法院主导型的执行局模式已经难以进一步实现审执分离,对于执行效率提高的推力已捉襟见肘。而行政机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积极行使行政职能从事社会管理与行政执法,具有丰富的具体依法实施法律之规定的经验。同时,以国家暴力机器为后盾的行政权力对被执行人人具有更强的威慑力,自然行政权主导下的民事执行工作更容易开展。所以可以设置与各级法院相对应的执行机构,由县级以上政府为民事执行主体。具体的民事执行工作可赋予于司法行政机关。在民事执行中,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垂直领导、集中管理,便于形成高效统一的民事执行体系。具体工作中,民事执行也嬗变成了各级政府的重要日常工作,并向同级人大负责。此种模式下,民事执行工作极易成为各级政府的政绩之一,必将极大地激发各级政府的民事执行热情,最终提高了民事执行效率。同时,也彻底实现了法院民事审判权与民事执行权的分离。

2、民事执行监督

在行政机关主导型的民事执行体系中,行政机关的民事执行权并不是没有疆域不受控制与监督的,相反比现行的执行局制度的监督机制更健全。对行政机关执行工作的监督包括两大方面。

(1)行政监督

首先,上级政府的监督。上下级政府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上级政府自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监督下级政府的民事执行工作。其次,行政监察。同级政府的监察局等其他行政监察机关可以依法监督司法行政机关的具体民事执行工作。第三,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是行政相对人的法定权利,也是对行政权的监督与限制,是一种权利对权力的监督。民事执行权归于各级政府后,司法行政机关的民事执行工作是依法行政,做出的具体实施行为即为具体行政行为。本级政府或上级政府的民事执行机关可以依义务人或第三人之申请,启动行政复议程序,以审查该民事执行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2)司法监督

法院在民事执行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义务人)提起的行政诉讼中可以依法审查民事执行行为的合法性,从而监督民事执行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开展民事执行工作。检察院在对行政机关职务性犯罪的侦查与公诉中也实现了对执行机关的司法监督。

3、民事执行救济

无救济则无权利。因所有权力都有极易被滥用的,总是容易侵犯个人的私权领域,赋予主体权利的同时也必须赋予其保护权利的途径及渠道。在民事执行中亦如此。民事执行机关在执行中也容易侵犯当事人及第三人的权利。民事执行救济制度是维护民事执行公正的重要保障,也是保护当事人或第三人合法权利的制度基础。所以必须不断完善救济制度。现行法院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严重不足,在捍卫民事执行公正方面也需要加强。一般说来,依执行救济内容之不同,可分为程序性执行救济与实体性性救济。程序性救济是指执行机构在从事民事执行时,当事人或第三人认为执行行为或程序违反法律规定,请求执行机关或其他机关采取补救或排除措施的一种救济方法。实体性救济,指的是义务人或第三人认为原执行标的存在实体性权属争议,而请求对实体法律关系进行裁判,以排除民事执行的救济方式。而我国《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两种救济制度,一是执行异议,二是执行回转。执行异议是第三人对执行标的的实体性异议,是一种实体性救济。执行回转是在民事执行完毕后,发生的执行机关责令一方当事人返还已取得的财产或孳息。现行的民事执行救济制度难以保护当事人或第三人的合法权利。根据以行政机关为民事执行主体的模式建构,我国的执行救济制度也可以得到进一步完善。首先,对于司法行政机关机关的程序性侵权可以向本级政府或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其次,由于执行机关执行行为违法,当事人或第三人亦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第三,因对于执行标的的权属争议属于实体性的权利义务争议,当事人或第三人应提起异议之诉而由法院依法裁判。

4、不履行之司法惩戒

只有当生效的裁判得到履行,法律所保障的公平正义才能得以实现。在改革民事执行权配置模式的视角下法院依然应有所作为。审判权应发挥其制裁与强制作用威慑不履行民事执行的义务人。虽然我国现行《刑法》规定规定:对于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但在司法实践中,真正受到此种刑事处罚的义务人很少。公安机关亦不重视此类案件的侦查与提请检察院公诉。M·弗里德曼曾言,“法学研究总的来说对奖赏注意不多,法律制度似乎使用惩罚比奖赏多。从某种意义上说,惩罚似乎更有效”英美两国的刑法规定:法院有权以藐视法庭罪对不履行生效判决的义务人课以两年以下的监禁与罚款,直至其履行。英美两国的藐视法庭罪由法官直接认定,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罚不履行法定义务的当事人。我国可以借鉴此制度,严肃法纪,维护司法裁判的权威性,从而为提高民事执行力提供司法的力量。由此可见,结合我国民事执行实际与外国民事执行制度的实践,设计一套适合我国的民事执行制度并不是异想天开。实现我国法院司法审判权与民事执行权的彻底分离,使民事执行工作归于行政机关,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上的可能性。

四、结语

在民事执行程序中,司法救济作为一种事后性救济的局限性被充分地暴露出来。对民事主体遭受的损害进行事后性补救需要的不仅仅是补救程序,更需要补救能力。而作为公力救济提供者的国家其所垄断的只是补救程序,而不是补救能力。它能提供给当事人的也只有程序,民事交往的风险则需要由民事主体自己承担。从这种意义上看,民事执行危机本身虽然是一个司法领域内的问题,但是其原因却远远超出了司法领域这一范畴,它是整个社会民事交往体系中的问题在司法救济领域内的集中体现。本文中,笔者去剖析民事执行权的本质,并反思现行法院民事执行权与民事审判权关系的制度性困境,最后提出了行政机关主导型的民事执行制度的设想。在学界与实务界多为肯定现行民事执行制度的现状下,笔者试图提出一种不同的理论及可能的进路,从而为我国的民事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可能的参考。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20日 01:0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税务机关职务犯罪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工作人员利用已有职权,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破坏国家对公务活动的规章规范,依照刑法应当予以刑事处罚的犯罪,包括《刑法》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渎职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犯罪。税务职务犯罪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是占有型职务犯罪。这类犯罪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国家税款或公款据为己有,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构成挪用公款罪、贪污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具体表现有:收税不开票,开大头小尾票、贪污税款、异地转移税款、从中谋取非法利益予以私分,中饱私囊,将公款、公物占
    2023-06-03
    94人看过
  • 共有房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1、共有房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房屋共有其实就是说这所房屋不只属于一个人,它可能属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权利主体,而这所有的人对房屋都享有房屋所有权,也被称为房屋的共有人。既然房屋不是一个人的,那么买卖房屋的事情也就不能只由一个人做主。房屋共有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两种,其中一种是按份共有,也就是说如果这所房屋是你和你的朋友共同出资购买的,那么你和你的朋友需要按照出资的份额对房屋享有一定的占有权,并尽一定的义务,权利的大小与出资的数额成正比。另一种共有形式就是共同共有,比如夫妻二人在婚后买了一套房子,那么这套房子就是夫妻二人的共有财产,也就是共有产权房。另外,如果你的父母出资买了一套房子,并在房产证上同时署上了他们和你的名字,那么你也是该房屋的共有人之一,房屋若是共同共有,其所有人对房屋享有平等的权利。2、共有房屋应该如何出售?如果你只是共有人之一,在不经过其他共有人的同意下,你不可以私自出售房屋,
    2023-06-10
    313人看过
  • 履行合同义务表现形式有哪些
    一、履行合同义务表现形式有哪些继续履行的表现形式有:1、限期履行应履行的债务。2、修理、重作、更换。如果债务人交付的标的物或者提供的工作成果不合格,而债权人仍需要的,则可以适用修理、更换或者重作。《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民法典》生效时间为1月1日)二、不履行合同义务属于哪些行为呢不履行合同义务的构成违约行为。构成违约行为的话,要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一)继续履行。继续履行,又称实际履行,是指债权人在债务人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可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强制债务人实际履行合同义务。(二)补救措施。补救措施是债务人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债权人在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强制债务人实际履行合同义务的同时,可根据合同履行情况要求债务人采取的补救履行措施。(三)损
    2024-01-17
    429人看过
  • 行政滥用职权有哪些表现形式
    一、违背法定宗旨。违背法定宗旨是指行政主体因受不当动机和目的支配致使行政行为背离法定目的和利益。它有两个构成要件:主观上,行政主体有不正当的动机和目的,或虽无恶意,但因疏忽、过于自信等导致行为目的与法定目的不一致;客观上,造成了背离法定目的和利益的结果。具体包括:(1)行政主体出于私人利益或所属小集团的利益而使行为目的与法定目的不一致。(2)行政主体考虑了不相关的因素或者没有考虑相关的因素而导致了与法定目的不一致。(3)行政主体的目的虽是为了公共利益,但不符合法律授予这项权力的目的。如市政府为了改进街道和交通有权强制征购土地,但如利用强制征购土地的权力以达到取得土地增值的利益,则不符合法律授予该项职权的目的。二、不一致的解释和反复无常。不一致的解释是指行政主体对不确定法律概念的解释不符合该项立法的精神和价值目的,不符合社会公认的基本准则。具体包括:(1)前后矛盾的解释。(2)任意扩大或缩小
    2023-06-03
    128人看过
  • 行贿罪的特征有哪些行贿罪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1、行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公务行为的廉洁性。2、贿赂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者给国家工作人员财产行为。3、贿赂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年满16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成为贿赂罪的主体。4、贿赂罪主观表现为故意,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目的。对单位行贿罪的主要特征1、本罪的客体本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国有单位的正常管理活动。行贿的对象必须是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向非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给予财物的,不能构成对单位行贿罪。2、本罪的主体本罪的主体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无论是自然人主体还是单位主体,都是一般主体。即任何已满16周岁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任何所有制性质的单位都能成为本罪的主体。3、本罪的主观方面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且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目的。对于不正当利益的含义,1999
    2023-08-07
    227人看过
  • 危重劳动领域中的童工罪有哪些表现形式?
    1.客观方面。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劳动管理法规,雇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从事超强度体力劳动,或者高空、井下作业,或者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等危险环境下从事劳动、情节严重的行为。违反劳动管理法规,是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其他劳动行政法规,这是本罪构成的前提条件。2.客体要件。本罪侵犯客体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犯罪对象是童工。“童工”,是指未满16周岁,与单位或者个人发生劳动关系,从事有经济收入的劳动或者劳动的少年儿童。3.主体要件。犯罪主体既可以是单位,也可以是自然人。按照法律规定,单位犯该罪,只追究“直接责任人员”(含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4.主观方面。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的构成要件1、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的构成要件:(1)客体是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2)客观方面表现为雇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2023-07-03
    498人看过
  • 行政强制措施有哪些表现形式
    一、行政强制措施有哪些表现形式1.行政强制措施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人身强制措施和财产强制措施。2.人身强制措施是指行政机关或法律授权的组织为预防或制止违法行为、危险状态及不利后果,或保全证据、确保案件查处工作顺利进行,而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的具体行政行为。3.财产强制措施则是行政机关为保证行政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针对涉案财产所采取的具有保全性质的行政强制措施。二、人身类强制措施人身类强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强制隔离:针对那些患有传染病并拒绝接受隔离治疗或擅自脱离治疗的人,行政机关有权采取强制隔离措施,以确保公共卫生安全。2.强制治疗:对于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或有危害社会危险的精神病人,以及其他因违法行为而需要接受治疗的人,行政机关可以实施强制治疗措施。3.强制戒毒:针对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人,公安机关设立的强制戒毒所会采取强行戒除、治疗、教育的措施。5.还有强制传唤、强制约
    2024-07-26
    375人看过
  • 骗保行为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
    一、骗保行为有哪些具体表现形式保险诈骗的行为的方式:1.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2.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造成财产损失的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的;3.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4.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对发生的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的程度,骗取保险金的。二、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具备哪些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如下:1.主体要件犯罪主体为个人和单位,具体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投保险事故的鉴定人、证明人、财产评估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为他人诈骗提供条件的,以保险诈骗的共犯论处。2.主观要件犯罪行为人在主观方面是故意,并且要有诈骗保险金的意图。过失不构成本罪。3.客体要件对于保险诈骗罪,它侵犯客体是国家的保险制度和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4.客观方面保险诈骗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保险法规,采取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
    2023-10-15
    487人看过
  • 垄断具有哪些表现形式
    (一)依具体组织形式划分依据经济垄断的具体组织形式,可以将垄断分为短期价格协定、卡*尔、辛*加、托*斯、康*恩和其他组织形式的垄断。短期价格协定是垄断组织的最简单形式,大企业之间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共同控制某类商品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利润的垄断形式。这种垄断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卡*尔是指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划分市场、规定商品产量、确定商品价格等一个或几个方面达成协议而形成的垄断性联合。卡*尔的各成员企业在生产、销售、财务和法律上均保持自身的独立。根据协议的内容,可以将卡*尔分为:规定销售条件的卡*尔、规定销售范围的卡*尔、限定产量的卡*尔、分配利润的卡*尔等。卡*尔成立时,一般都要签订正式的书面协议,并有成员企业选出委员会,监督协议的执行并保管和使用共同基金,其主要特点在于比短期价格协定的内容更广,也较为稳定。辛*加是同一生产部门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
    2023-06-02
    100人看过
  • 财务报表失真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一、纯粹性失准。纯粹性失准进一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突击性失准,二是系统性失准。(一)突击性失准突击性失准,具有偶然性、临时目的性,往往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为了特定的事件发生的行为,表现为突击人为的编造有利于企业本身的财务数据而形成的报表,这种形式手段较为低级,或虚减、虚增资产,或虚减、虚增费用,或虚减、虚增利润等,但往往报表不平衡(子项之和不等于总数)、帐表不相符、报表与报表之间勾稽关系不符、前后期报表数据不衔接等等。上述情形往往发生在向政府部门汇报材料时,夸大企业销售收入、资产规模,如申请政府补助;临时性向有关方面提交材料,如向我们投资公司递交商业计划书等等。1、收入的异常波动由于比较突然,企业往往是将收入调上去,同时增加应收账款,或者费用减下来,增加应付账款,有时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如:企业本期销售收入较去年增长30%以上,同时企业应收账款也大幅增长,而预收账款增长幅度却较小,不难看出,
    2023-12-03
    420人看过
  • 国际债务危机有哪些表现
    国际债务危机的主要影响有以下的这几点:一、国际债务危机会导致国内投资规模大幅的下降。二、发生国际债务危机之后,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加剧。三、发生国际债务危机之后会影响本国的经济增长。四、发生国际债务危机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五、发生了国际债务危机对于国际金融体系也是有一定影响的。一、担保公司可以申请破产吗可以申请破产。不少的企业面临巨大的危机,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破产。首先担保公司是可以申请破产的。破产是指的债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所适用的偿债程序。担保公司申请破产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公司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二)公司的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企业破产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申请破产清算;法院裁定受理,指定管理人;管理人接管公司;债权申报,清产核资;第1次债权人会议;宣告破产公司;财产变价与分配;裁定终结破产程序;公告,注销登记公司,终止。二、金融犯罪的特点(一)多元化不仅仅是各商业银行时有金融
    2023-03-07
    121人看过
  • 高利贷有哪些表现形式?
    高利贷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一)借贷利率超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的“同期银行同类贷款利率四倍(包括利率本数)”的,就构成高利贷。(二)计算复利是一种高利贷常见表现形式,不过并非所有计算复利的都属于高利贷,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分为两种:1、当其利率小于或等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时,不属于高利贷;2、当其利率大于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时,超出部分法律不予支持。(三)在借款时将利息扣除的,出借人等于减少了借款人实际得到的借款,变相地提高了利率,所以在借款时将利息先行扣除的,应当按实际出借款数计息。(四)以他人资金转手高利出借。如果出借人已经收取了部分高利贷利息,在法院认定利率超过法定标准后,先收取的高利息可抵充未偿付的合法部分的本息。综合上面所说的,民间借贷是可以约定利息的,但对于在约定时一定要确定国家所规定的利率,只要不超过的话,那么就可以受到法
    2023-06-24
    425人看过
  • 性骚扰表现形式有哪些
    法律综合知识
    性骚扰表现形式有以下这些:(一)以下流语言挑逗对方,向其讲述个人的性经历、黄色笑话或色情文艺内容;(二)故意触摸、碰撞、亲吻对方脸部、乳房、腿部、臀部、阴部等性敏感部位;(三)在工作场所周围布置淫秽图片、广告让对方感到难堪。性骚扰表现形式有哪些的法律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第五款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12修正):第三章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第三节 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行为和处罚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n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n(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2022-06-22
    467人看过
  • 民间借贷利息纠纷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民间借贷中的利息纠纷有:1、借款时没有写借条。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当事人仅以口头承诺的方式来约定借款事实,而没有写借条、借据等书面借款协议;借款人到期不还钱,出借人一般无充分证据证明借款及利息事实,诉讼时很难得到法院的支持;2、书面约定借款,但对利息没有约定。如果借条中没有约定利息或者约定不明确,一般情况下法官都认定为无利息约定;理由是既然以书面形式约定了借款,而在书面约定中无记载利息的约定,所以,法官会判断当事人对没有利息这一事实达成了一致;即便有其它证据但不很充分的情况下,很难使法官确信为有利息的约定,也难以证明利息约定的高低。3、约定的利息不符合法律规定。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利息超过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息4倍,对超出部分法院不予保护。一般民间借贷利息是多少一、一般民间借贷利息是多少1、一般民间借贷利息是多少,视情况而定:(1)借贷双方对有无约定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
    2023-07-09
    417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网络诈骗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网络诈骗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有什么危害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1-23
      这是一种新型的诈骗,套路贷+诈骗混搭犯罪。网络诈骗表现形式暨识别要点: 1、以网络借贷为名,要求申请人事先支付所谓的“验资费”、“保险费”、“押金”等。 2、以中奖为名,要求“中奖者”事先支付所谓的“个人所得税”等。 3、操盘手声明的签订合同主体与盖章内容显示主体不一致。 4、印章的内容显示不合法。 5、要求提前支付验资费、保险费等各类名目费用。 6、以不答应就报警、发送《法院诉讼告知函》等方式施
    • 危险驾驶罪具体有哪些表现形式
      河北在线咨询 2023-11-15
      危险驾驶罪的表现形式有四种,包括 (1)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且情节恶劣(飙车)。 (2)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醉驾)。 (3)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 (4)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 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上述的四种行为,不论是否造成实害结果,都构成犯罪。
    •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哪些?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4-05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采取非法的或者有悖于公认的商业道德的手段和方式,与其他经营者相竞争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不正当竞争行为五花八门、形形色色、举不胜举。所以,各个国家的竞争法律制度往往首先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概括性的规定,然后再具体列举出典型的、突出的、在一定时期内比较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明文加以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中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章列举规定了11种不正当竞
    • 寻衅滋事犯罪的表现形式主要表现有哪些?
      天津在线咨询 2023-07-24
      寻衅滋事罪是生活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犯罪,在犯罪实施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造成人员的伤害、财产的损失。那么,寻衅滋事罪的客观表现形式有哪些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刑法将寻衅滋事罪的客观表现形式规定为四种: ①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 ②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 ③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
    • 挪用公款罪的表现形式有哪些?挪用公款罪的客观行为表现形式有哪些
      宁夏在线咨询 2022-03-06
      挪用公款罪相信我们在工作中都有听说,挪用公款是一种犯罪行为。那么,挪用公款罪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挪用公款罪的客观行为表现形式: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进行营利活动,或者挪用数额较大的公款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其中包含三个要件: 一、行为人实施了挪用公款的行为。即行为人未经合法批准而擅自将公款移作他用。 二、行为人利用了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