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刑诉法的辨认要求的程序有:人民检察院在自侦案件侦查过程中,需要辨认犯罪嫌疑人的,应当经检察长批准;辨认应当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对被辨认对象进行辨认时,应当由每位辨认人进行单独辨认;辨认时,不得给辨认人以任何暗示。
刑诉法自诉案件受理条件是什么
一、刑诉法自诉案件受理条件是什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人民法院受理自诉案件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被害人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犯罪的轻微的刑事案件或者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二)属于受诉人民法院管辖,也就是说在地域管辖上受诉法院有管辖权。
(三)有明确的被告人,具体的诉讼请求和能证明被告人犯罪因事实的证据。
(四)起诉的主体是被害人或者他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
在审判实践中应该注意,有些自诉案件法院不能受理:
1、犯罪已过刑法规定的追诉时效期限的;
2、自诉案件被告人已和死亡的;
3、被告人下落不明的;
4、除因证据不足而撤诉的外,自诉人撤诉后,就同一事实又告诉的;
5、经人民法院调解结案后,自诉人反悔,就同一事实再行起诉的;
6、民事案件结案后,自诉人就同一事实再行提出刑事自诉的。
二、公诉案件和自诉案件可以合并审理吗
自诉转公诉案件符合适用简易程序的,就适用简易程序。一般情形下,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的;被告人承认自己所犯罪行,对指控的犯罪事实没有异议的;被告人对适用简易程序没有异议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公诉的时候,可以建议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
自诉案件包括以下三类,第一种是告诉才处理的案件,第二种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第三种是被害人有证据证明对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财产权利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案件。
自诉案件是不需要经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即可受理的刑事案件。刑事诉讼法规定自诉制度在于有效弥补公诉制度的不足,充分保障被害人的诉讼权利,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告状难问题,维护被害人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二条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证人证言有异议,且该证人证言对案件定罪量刑有重大影响,人民法院认为证人有必要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人民警察就其执行职务时目击的犯罪情况作为证人出庭作证,适用前款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
起诉阐述
231人看过
-
阐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是怎样的
337人看过
-
(2) 阐述欠条的法律效力
198人看过
-
非法集资的阐述
431人看过
-
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的阐述内容有哪些
316人看过
-
阐述对美移民政策
192人看过
刑事自诉是指被害人、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为了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自诉案件,是“公诉案件”的对称。在我国,各级法院审理案件以起诉作为审判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当事人向法院起诉,就没有法院的审理。法院审理刑事案件,... 更多>
-
阐述法律保障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0-26写清楚借款本息偿还的时间及方式写清楚借款人和放款人的名称;写清楚借款金额;写清楚还款的具体年月日;写清楚借款的利息,最终应支付的借款利息总额(包括大写和小写金额,包括大写和小写的金额(数字前后不要留白);写清楚借款时间期限,包括借款的起止年月日和明确的借款期限,前后不要留白);有借款人本人签章、手印或签字;最好复印一份
-
民法典对合同效力的补充阐述北京在线咨询 2023-07-21合同是双方意思一致的表达。但是,实践中开发商往往会给购房者很多诸如“如果发生问题,在最短时间内解决”,“在装修材料上,选择最好的国外进口的”等一些看上去很诱人但没有实际意义的承诺。最短是多长时间,什么样的才算最好的?不知道。合同里出现这种模糊的概念时,法律也没有办法,因此产生的纠纷购房者根本打不赢官司。 因此,购房者一定要把每一个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具体的材料以及开发商的口头承诺落实在合同里。
-
正确审理好民间借贷案件的对策阐述河北在线咨询 2023-12-10正确审理好民间借贷案件的对策是: 一、正确适用法律。 二、合理分配举证责任。 三、注重调解,促进纠纷切实有效解决。 四、注重证据审查,力争查明案件事实。 五、依法合理谨慎处理利息,以及利息与违约金问题。 六、加大惩处力度,切实打击非法借贷行为。 《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禁止高利放贷,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的,视为没有利息。 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约定不明确,当事人不
-
-
中国合同法203条怎么阐述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13以下是对于中国民法典203条的回答本条是关于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责任的规定。借款用途是借款人使用借款的目的。虽然从表面上看,贷款人借款的最终目的是收取利息和本金,借款人的使用借款的用途似乎和贷款人的利益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是,借款用途一直作为借款合同当事人需要约定的重要内容,特别是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人的情况下,借款用途更是合同中不可缺少的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