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故认定书起诉有时间限制不
在一般的情形下,交通事故责任书的追诉期为三年。
具体来说,当交通意外事件发生时,负有主管职权的交管部门需要在事发现场进行详细调查之后的第十个工作日内完成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制定工作。
依据该认定书所作出的判断结果,当事人有权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针对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的民事诉讼。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当事人向人民法院主张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诉讼时效期间设定为三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能够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二、事故责任认定书出来后怎么处理
若您对于责任认定书中的责任划分结果有任何质疑或不满,可于交通事故认定书或道路交通事故证明送达之日起三个自然日内向上级机关提交书面的复核申请。
该项申请应详细阐述您所提出的复核请求、相关疑问及相应的主要证据。
若是对此无异议,双方得以依照责任划分结果商议赔偿事项;但若双方协商未果,则可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裁决公正处理或者申请交警部门介入调解以达成共识。
对调解有兴趣的申请人,可于收到交通事故认定书之日起十天内提交书面的调解申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诉讼时效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n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不起诉决定书公告时间限制
286人看过
-
交警认定书制作时间限制
494人看过
-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送达一般有什么时限限制
266人看过
-
医疗事故认定书出具有年限限制吗
221人看过
-
医疗事故起诉时间限制是多少年?
373人看过
-
交管部门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时限
390人看过
-
交通事故认定有没有时间限制认定书送达有时间限制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7-19基于不同情形,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期限也不相同,具体如下: 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经过勘验、检查现场的交通事故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二、交通肇事逃逸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三、对于作出事故责任认定的证据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或者重新检验、鉴定结果确定后五日内制作
-
案件起诉有时间限制吗,起诉有时间限制吗,起诉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09-04起诉是当事人的法定诉权,没有时间限制。如果起诉的时候超过法定诉讼时效,你依旧可以起诉,但是丧失了胜诉权。诉讼时效一般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2年内,最长诉讼时效为20年。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1、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2、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3、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另外,环境污染损害的诉讼时效为3年。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
-
事故车定损有时间限制吗?车辆报废!事故认定书已出广东在线咨询 2022-07-14基于不同情形,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期限也不相同,具体如下: 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经过勘验、检查现场的交通事故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 二、交通肇事逃逸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三、对于作出事故责任认定的证据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鉴定或者重新检验、鉴定结果确定后五日内制作
-
交通事故起诉有时间限制吗?诉讼时间为多久?河北在线咨询 2022-08-13交通事故的诉讼时效为财产损失二年,人身伤害一年,相关规定如下: 一、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下列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 (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 (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 (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三、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
-
不去事故认定书法律有什么限制北京在线咨询 2023-08-09一方不去事故认定书能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交通事故认定书是一种证据。 作为证据,当事人可以就交通事故认定书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提出质疑,法院应依证据规则审查其效力性及证明力; 若有其他证据证明其存在错误,法院不应采信该证据,而应以自己审理认定的事实作为定案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