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中非婚生子男方能否拿到抚养权
民法典中非婚生子男方能拿到抚养权。
未婚生子能争取孩子抚养权,此虽然属于非婚生子女但是与婚生子女是具有同等的权利的,孩子的双方父母均可以争取孩子的抚养权,也具有获得抚养权的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
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者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离婚后,父母对于子女仍有抚养、教育、保护的权利和义务。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二、如何变更孩子的抚养权
子女年满18周岁的,无需任何人的监护与抚养,所以孩子年满18周岁后,不再存在抚养权变更的问题。在满足变更子女抚养权的条件之后,接下来当事人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变更从而获得孩子的抚养权。
(一)变更子女抚养权一般先由双方协商确定。离婚时双方都可协商解决很多问题,变更孩子抚养权也不例外,协商是很多问题解决的首选方式。
(二)如协议不成,可通过打官司诉讼的方式请求人民法院判决变更孩子抚养权。
(三)抚养权变更需提出证据证明自己带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因为离婚时法院确定子女抚养总的原则: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障子女的合法权益,是处理离婚后子女抚养归属问题的出发点,只有在此前提下,再结合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等具体情况妥善解决。
-
民法典中非婚生子女抚养是否能签订协议
451人看过
-
男方提出离婚,女方能否确保能拿到孩子的抚养权?
315人看过
-
民法典中抚养非婚生子女能否主张精神损失费
103人看过
-
民法典中男方转让抚养权是否提条件
272人看过
-
民法典中女方没工作能否要孩子的抚养权
343人看过
-
民法典中女方坐牢后男方可否变更抚养权
167人看过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更多>
-
民法典规定孩子很小离婚男方拿到抚养权可能性大吗湖北在线咨询 2023-07-23孩子在哺乳期一般由女抚养,如果女方有不适宜抚养的情况由男方抚养。在抚养权存在争执,无法协商一致的情形下,根据规定,判由男方抚养子女的有利条件有: 1、子女虽然在两周岁以下,但母亲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子女虽然在两周岁以下,但母亲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的; 3、子女虽然在两周岁以下,因其他原因,子女确实无法随母亲生活的; 4、已作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
-
民法典规定离婚诉讼中男方有过错方能否争取到孩子抚养权和抚养权呢?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2-16如果对方想要孩子的抚养权,那么需要结合多个方面综合来看,如孩子的年龄,比如2岁以下的孩子,法院更偏向于判给女方,因为孩子此时更依赖于母亲。10岁以上的孩子,还需要看孩子的跟随意愿。其他情况下,对方需要证明自己更加有利于抚养孩子,需要从经济收入上、生活条件上、文化程度上都优越于你,且对方不得有家暴、遗弃、虐待小孩、吸毒、赌博等生活恶习。总之法院判决孩子归谁抚养的问题上坚持的是有利于偶孩子健康成长的原
-
子女非男方亲生,离婚时能否要回抚养权贵州在线咨询 2021-06-09可以提出抚养权分割,原夫妻双方收养的子女,任何一方在离婚时可以主张抚养权;一方亲生的子女,另一方和子女形成抚养关系,在一方抚养具有不利于子女因素或放弃抚养权的情况下,另一方可以主张抚养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夫妻关系存续期间男方受欺骗抚养非亲生子女离婚后可否向女方追索抚养费的复函》中规定:“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一方与他人通奸生育子女,隐瞒真情,另一方受骗而抚养了非亲生子女,其中离婚后给付的抚养费,受
-
女方婚内出轨提出离婚孩子归男方男方是否能拿到抚养权上海在线咨询 2022-04-22法院不会因为男方存在婚外情而就剥夺男方获得孩子抚养权的权利,法院将孩子判归女方抚养的情况如下: 第一、两周岁以内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这主要考虑孩子尚处在幼儿期,需要母亲的哺乳,母亲更能给孩子体贴和照顾。 第二、孩子虽然两周岁以上了,女方已做绝育手术,男方未做,且男方年龄与女方年龄差距不是很大,孩子判归女方的可能性较大。 第三、孩子一直随母亲生活,如果离婚后改为随父亲生活对其生活习惯改变较大且影响
-
民法典非婚生子可以落户到男方家吗湖南在线咨询 2022-11-141、非婚生子可以落户到男方家,由其父亲凭《出生医学证明》和父亲的居民户口簿、非婚生育说明,按照随父随母落户自愿的政策,申请办理常住户口登记。 2、申请随父落户的非婚生育无户口人员,需一并提供具有资质的鉴定机构出具的亲子鉴定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