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危害性如何理解
1、社会危害性是指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2、在认定犯罪的时候,应当十分注意考查行为人的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以及社会危害性是否达到了犯罪的程度,这都是定罪量刑的依据。
3、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危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2)危害国家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
(3)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4)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
【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如何减少和预防社会危害性的影响?
1、减少社会危害性的影响,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其次,政府需要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此外,媒体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加强舆论引导,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引导公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个人层面入手,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另外,我们也可以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入手,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护我们的家园。
3、总之,减少社会危害性的影响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从多个方面入手,加强教育、政府监管、媒体引导、个人参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社会危害性属于犯罪特征吗
社会危害性属于犯罪特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给社会造成一定危害、并根据法律应当受到刑事处罚的行为。刑法除了在分则中对每一种具体的犯罪行为作了规定,在总则中对犯罪的性质和特征还作了概括性的规定,即对犯罪的基本概念作了规定。根据相关法规关于犯罪概念的规定,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质的特征。其中,社会危害性是以行为为存在的前提。它是依附于行为而存在的,社会上不可能有也从未有过脱离行为而独立存在的社会危害性。社会危害性是人以作为或不作为为表现形式的具体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二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2018修正):第五章 证据 第五十二条 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必须保证一切与案件有关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观地充分地提供证据的条件,除特殊情况外,可以吸收他们协助调查。
-
如何评估社会危害性
336人看过
-
何为社会危害性的判定
73人看过
-
放火罪的社会危害性
193人看过
-
社会危害性属于犯罪吗
423人看过
-
诈骗案件的社会危害性
200人看过
-
量刑如何考虑避缴欠税罪的社会危害性?
175人看过
-
绑架罪的社会危害性如何认定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12-15法律分析 应这样认定绑架罪的社会危害性:绑架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对人民的人身安全造成的重大伤害。绑架罪是指以勒索财物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绑架他人,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行为。
-
如何理解刑法中社会危害性与危害公共利益的量刑中的两个方面台湾在线咨询 2022-03-16所谓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性,即刑法第13条所列举的对国家利益、公共利益、集体利益以及公民合法权益(或者法益)的侵犯性。刑法第13条列举的犯罪基本内容,概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危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即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基础(2)危害国家所有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即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3)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4)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
-
社会危害性的判断标准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4-03-26社会危害性的判断标准如下:1、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性质。这是决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首要因素。犯罪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是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行为所侵犯的政治意义越大,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就越大;2、行为的性质、手段、对象、造成的后果及实施的时间、地点。犯罪的手段是否凶狠、残忍,是否采取了暴力的方式等等,对行为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往往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
危害行为如何理解广东在线咨询 2023-11-12危害行为是指在行为人的意志支配下,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刑法规定的危害社会犯罪行为分为作为与不作为两种基本形式。作为是人的身体的积极动作,是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 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当去做某事而不去做。 在《刑法》中,只有在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并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时的不作为,才是刑法中的
-
如何理解刑法规定的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刑罚江西在线咨询 2023-11-06办理减刑、假释案件的“不致再危害社会”通常指的是服刑的人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同时也会将罪犯的年龄、身体状况、性格特征,假释后生活来源以及监管条件等因素考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