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发出录用通知后竟在规定报到日前一天反悔,害得已向原单位递交辞呈的刘小姐空欢喜一场,双方为此对簿公堂。近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劳动合同纠纷案作出终审宣判,刘小姐获经济赔偿2.4万元。
刘小姐原是一家装饰材料公司的部门经理。2007年12月14日,刘小姐通过应聘收到了某进修中心以电子邮件形式发来《聘用通知书》,告知她已被录用,通知书中同时写明报到日期、时间、联系人以及刘小姐的职位、试用期、月薪等。其中在报到须知中明确“根据您目前的情况,我们希望您:尽快办妥您现公司的所有辞职手续”。
次日,刘小姐便向原公司递交了辞呈,辞去月薪8000元的部门经理工作。原公司为刘小姐出具退工单。然而,让刘小姐万万没有想到,就在12月18日规定报到日的前一天,她竟接到进修中心撤销录用的电话通知。气愤不已的刘小姐第二天前去进修中心要求对方按《聘用通知书》办理录用手续,遭到中心拒绝。
今年1月,身陷失业困境的刘小姐向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仲裁,仲裁机关以进修中心非仲裁主体为由未予受理。于是,刘小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进修中心赔偿3个月的工资损失2.4万元、社保费损失9756元、年终奖损失2000元,共计35756元。
对此,进修中心并未否认发出《聘用通知书》的事实,但认为12月17日电话通知刘小姐撤销录用,其撤销要约的通知先于刘小姐同意的承诺,要约撤销行为有效。同时,进修中心对刘小姐的损失提出质疑。
一审法院经审理,判决进修中心向刘小姐赔偿3个月的工资损失2.4万元。进修中心不服,向市二中院提出上诉。
-
其他用人单位招聘劳动者时应当通知哪些内容
364人看过
-
用人单位聘请书会影响劳动者赔偿请求权吗
157人看过
-
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劳动者对用人单位)
408人看过
-
劳动者应聘时用人单位是否可以随便收取费用
223人看过
-
工伤劳动者辞职用人单位赔偿
64人看过
-
用人单位聘用劳动者可以扣押身份证吗
223人看过
用人单位是指具有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运用劳动力组织生产劳动,且向劳动者支付工资等劳动报酬的单位。用人单位的用人权利能力和用人行为能力,自其依法成立之时产生,自其依法撤消之时消灭。 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 更多>
-
劳动者可以向用人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3-31按民事诉讼法第243条规定,劳动者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裁定扣留、提取部分劳动收入,向用人单位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用人单位必须办理,没有讨价还价的权利。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时,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
-
用人单位被劳动者违法解聘后,如何赔偿福建在线咨询 2022-04-16如果公司无故跟您解除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第八十七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该条中指到“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具体是指: (一)最基本的条
-
如何用人单位发出劳动合同续订通知广西在线咨询 2023-03-31提前一个月将书面续签通知单交员工本人并做好签收确认(在发出通知之前,要先征求用人部门领导、人力资源部领导、公司领导的意见确认公司方面同意续签后才能将通知书和劳动合同发给员工;否则直接发出不再续约的通知)
-
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解除劳动合同是否需要通知用人单位通知用人单位台湾在线咨询 2022-04-01不需要通知用人单位。 申请劳动仲裁解除劳动合同不是法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渠道,一般仅限于工伤职工要求解除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的情形,劳动者通知即可解除劳动合同的。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 (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 (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
-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的,劳动者如何申请劳动仲裁获得赔偿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2-13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的,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的需要寻找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资料如: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去地税局打印并盖章的个税完税证明、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的暂住证、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派工单、同事证言(离职在职的都可以)、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劳动者名字和公章或老板签字的的书面材料等。1、去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