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发布虚假信息的诽谤罪问题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10 08:33:47 118 人看过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诽谤罪。诽谤罪是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根据该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或者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为“情节严重”。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罚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自诉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诉或不能告诉,人民检察院应提起公诉。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19日 18:5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管制相关文章
  • 微信网络诽谤问题如何预防
    一、加强对网民的法治教育,积极引导网民文明上网。网民有言论的自由,但在行使自已的言论自由权利时,不得违反国家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网民在网络上遨游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并要对此承担法律责任。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对首例“网络暴力”案的判决,就有很好的法治教育作用。二、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步伐,使信息的披露与保护在法律的规范下达到平衡。要防治网络诽谤,应加强法治建设,用法律手段保护网络隐私权不受侵犯。中国现行法律里面有许多与名誉权有关的规定,这些规定散见于前述的法规中。但是就公民隐私权的立法抑或是公民个人信息立法尚是一片空白,特别是在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上,中国基本还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而在首例“网络暴力”案就是因为网民对他人如住址、电话、单位等个人信息的传播,致使一些诽谤性的语言攻击能准确地瞄准被传播者。网络侵犯隐私权的情形主要集中在个人信息在收集、处理、传输和利用等环节中。
    2023-04-03
    162人看过
  •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转发多少次犯法
    一、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转发多少次犯法根据我国相应司法解释所明确,同一诽谤性信息如果切实地被点击及浏览次数累计超过五千次以上,抑或其转发次数也达到了五百次之上,那么便可以视为构成了诽谤罪。诽谤罪则通常指那些故意捏造并传播虚假不实之言论,这些言论足够有能力贬低和损害他人的人格尊严,并且还实施了破坏他人声誉的行为,情节严重者,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二、利用信用卡套现诈骗罪判几年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信用卡套现属于非法范畴。(1)若该项罪行情节较为严重,触犯者将面临判处五年以下的有
    2024-07-25
    472人看过
  • 传播发布虚假信息罪
    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一、故意传播疫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是什么?故意传播疫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是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我们国家的行政责任主要是治安管理处罚法当中25条所作出的规定存在着散布谣言,谎报疫情等情况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具体法律规定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2023-03-11
    379人看过
  • 在我国法律,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怎样才构成诽谤罪
    首先,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诽谤罪】是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一)利用信息网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情形:1、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2、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3、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二)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的情形:1、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2023-08-10
    224人看过
  • 利用信息网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是不是会构成诽谤罪
    一、利用信息网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是不是会构成诽谤罪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构成诽谤罪。诽谤罪是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根据该解释,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或者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为“情节严重”。《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二、利用网络诽谤他人构成哪些罪利用网络诽谤他人的,涉嫌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
    2024-01-19
    432人看过
  •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司法解释是什么?
    一、利用信息网络诽谤司法解释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规定,对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
    2023-04-29
    228人看过
  • 诽谤罪传播虚假信息怎么处理
    诽谤罪,是指有人蓄意编造无中生有的事件,并将其广为散播,以达到矮化他人人格品行以及对其名声进行肆意损害的规责。若此种恶意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上升至构成诽谤罪,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法规条款,将会受到严厉制裁,包括有可能处以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甚至是剥夺政治权利等刑罚。在司法实务过程中,对于诽谤罪的具体认定,往往会综合考量传播范围的广泛程度、对受害人所带来的实际影响、以及传播者的主观恶意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若此类虚假信息的传播所引发的不良后果相对轻微,那么传播者可能会面临治安管理处罚;然而,倘若其所导致的恶劣影响极其严重,例如使受害人陷入精神错乱、自我伤害乃至自杀等极端情况,亦或是严重干扰了受害人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秩序,那么传播者就必须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
    2024-08-09
    259人看过
  • 网络虚假广告问题
    网络虚假广告是指经营者为达到引诱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目的而发布的关于其商品或服务的不真实的信息内容,如夸大产品性能和功效、虚假价格、虚假服务承诺等。网上广告因其特殊性,相关部门难以进行审查和监管。而网络广告是网络消费者购物的主要依据,消费者的购物决定大多根据广告文字和图像进行判断而作出。消费者很难判别广告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其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大打折扣。如果消费者因误信网络虚假广告而购买了伪劣、假冒商品,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经济利益,严重的还可能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安全。网络虚假广告直接涉及相关的问题有两种:一是在某些情况下,它就成了实施网络消费欺诈的一种手段。二是消费者在发现购买的商品与广告内容不符时,就引发了网络合同履行的问题。笔者对网络虚假广告的监管有如下建议:(1)加强对经营者身份的审核与公布。经营者是网络虚假广告的发布者,对其身份进行审核与公布,有助于消费者在遭受侵权后求
    2023-06-07
    119人看过
  • 网络发布诽谤的报案材料有哪些
    一、网络发布诽谤的报案材料(1)截图留作证据;(2)申请人民法院从网站后台调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涉嫌诽谤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诽谤刑事案件,除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外,属于告诉才处理。考虑到网络诽谤的被害人取证困难,《刑法修正案(九)》规定:通过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犯罪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因此,你可以直接去法院提起自诉,由法院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二、网络诽谤怎么起诉在网上被人诽谤的,受害人可以到法院去提自诉,即通过到法院提自诉的方式控告行为人,要求他赔礼道歉并承担责任。如果情节严重的,则有可能构成诽谤罪,构成犯罪的,受害人可以要求追究其刑事责任。《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
    2023-04-12
    213人看过
  • 网络水军肆发虚假信息
    网络迅速发展带来诸多问题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极为迅速,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无处不在的网络水军就是一大例证。受雇佣的网络水军在网络上发布虚假或诽谤信息,是网络信息发布中不规范的地方之一。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刘德良说。新生事物往往是机遇和挑战的共生物。我们在受益于虚拟社会的即时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同时,也深深担忧由这些特性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问题。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中心教授李钢认为,除了网络水军外,虚拟社会中的其他问题还包括:利用病毒和木马等进入网络系统窃取信息和破坏信息等违法操作,严重威胁网络信息安全,扰乱虚拟社会正常秩序;利用软件产品复制成本低、复制效率高的特点,绕过应用程序的技术保护措施,侵犯知识产权;对个人隐私权益肆意侵犯;利用互联网传播色情、暴力等低俗和不良信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体系进行渗透和冲击;大量虚假信息、垃圾信息降低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2023-06-07
    54人看过
  • 网络虚假信息罪的定义
    法律综合知识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在需要提供身份证明的场合中,如若使用伪造、变造或盗窃所得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可以证明个人身份的相关证件,且情节比较严重时,将可能面临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判刑。具体来说,这些行为可被认定为“非法使用身份证明罪”,涉案者将受到刑事制裁,即处以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款的严厉处罚。《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之一在依照国家规定应当提供身份证明的活动中,使用伪造、变造的或者盗用他人的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情节严重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2024-05-12
    222人看过
  • 利用网络诽谤别人罪多少
    行为人利用网络诽谤他人的,可能会触犯诽谤罪。诽谤罪的法定量刑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该罪属于亲告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一、诽谤罪是什么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公然损害他人人格和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诽谤,是指故意捏造事实,并且进行散播。捏造事实,就是无中生有,凭空制造虚假的事实,而且这些内容已经或足以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损害。诽谤除捏造事实外还要将该捏造的事实进行散播,捏造事实的行为与散播行为必须同时具备才构成本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
    2023-06-21
    62人看过
  •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应该如何认定?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一)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二)引发公共秩序混乱的;(三)引发民族、宗教冲突的;(四)诽谤多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五)损害国家形象,严重危害国家利益的;(六)造成恶劣国际影响的;(七)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情形。在当代的社会,目前如果有人造谣的话,那么将按照我国刑事法律规定来进行一定的处罚的。根据我国《刑法》第291条第1款当中规定,如果编造虚
    2024-01-04
    332人看过
  • 在我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几次判刑
    一、在我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几次判刑1.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若有人通过信息网络恶意诽谤他人,则当同一诽谤信息的点击量或阅读次数累计达到或超过五千次,或是转发数量达到或超过五百次时,便应视为情节较为严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此类行为依法构成诽谤罪。2.此案属于典型的自诉案件。对于情节恶劣者,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其可能会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甚至剥夺政治权利等刑事处罚。3.诽谤罪系指蓄意捏造并传播虚假事实,意图贬低他人人格尊严,对他人形象造成负面影响,情节尤其严重的违法行为。在司法实践中,假如犯罪嫌疑人能够主动退回赃款或者向公安机关缴纳相应款项作为保证,他们成功获得取保候审的可能性仍然相当高。在收到取保候审请求之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以及人民法院必须在七个工作日内做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后,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将保证金如数返还给犯罪
    2024-07-20
    122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管制
    词条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管制
    相关咨询
    • 利用信息网络网络发布虚假恐怖疫情信息的,应当如何定性诽谤罪量刑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2-22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第二条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
    • 利用信息网络捏造虚假信息诽谤他人, 什么是利用信息网络捏造信息罪
      台湾在线咨询 2022-03-18
      第一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 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第二条
    • 发布虚假信息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吗?
      广西在线咨询 2022-03-25
      发布虚假信息,情节严重的,涉嫌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一【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利用信息网络实施下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一)设立用于实施诈骗、传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销售违禁物品、管制物品等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的; (二)发布有关制作或者销售毒品、枪支、淫秽物品等违禁物品、管制
    • 利用信息网络发布虚假恐怖疫情信息的,是否构成利用信息网络造谣罪
      广西在线咨询 2022-03-03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是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是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此外,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与此同时,司法解释还
    • 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问题怎么解决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6-18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9月9日下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简称《诽谤信息解释》)。同一被认定为诽谤信息的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可定罪。这部司法解释于2013年9月10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