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立共同犯罪的情况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21 18:47:44 99 人看过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造成一个危害结果的,不构成共同犯罪。2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害行为造成某种危害结果,但有的是出于故意,有的是出于过失,不构成共同犯罪。3无罪过帮助他人实施故意犯罪的,不构成共同犯罪。4二人以上同时或者先后(近乎同时)针对同一个目标实施同一犯罪,但主观上缺乏共同实施犯罪的意思联络的,属于同时犯,不构成共同犯罪。5超出共同故意范围之外的实行过限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一、如何认定夫妻共同犯罪?

夫妻间若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则构成共同犯罪;如果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则不构成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共同犯罪的成立应以符合同一犯罪构成为前提。

共同犯罪的成立即二人以上,虽然共同实施了不同的犯罪,但当这些不同的犯罪之间具有重合性质的时候,则在重合的限度内成立共同犯罪。

这意味着罪名不同也可以成立共同犯罪,当然,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同一犯罪成立共同犯罪毫无争议。

二、事后帮助行为构成共同犯罪吗

事后帮助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明确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这就是说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在共同犯罪故意的支配下,共同实施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犯罪行为。这种共同犯罪故意,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各个共同犯罪人有自己实施犯罪的故意;二是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意思联络,即各共同犯罪人以某种方式表明其愿意参加该犯罪行为。而事后帮助行为是指事先无通谋,在事后提供帮助的行为,常见的事后帮助行为包括:(1)窝藏、包庇行为;(2)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的行为;(3)帮助隐匿、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05日 05:4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共同犯罪相关文章
  • "犯罪中止:自动退出共同犯罪的情况"
    自动退出必须是犯罪实行结束前,自动退出,或损害结果发生前积极有效的防止损害结果的发生才构成犯罪中止。行为人中止犯罪的行为是其主观意志的体现,不是在外力的强迫下所为,即使客观上存在可以继续作案的情形也未实施并且行为人仅消极地停止犯罪行为还不够,还必须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才能构成犯罪中止。怎样理解犯罪中止的自动性人放弃犯罪的自动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必须是行为人自认为自己当时能够完成犯罪,是认定自动性的基本前提。中止犯罪是行为人自己认为能够把犯罪进行到底而自愿不将犯罪进行到底的,这是认定自动性的前提。只要行为人自己认为确有条件、有能力完成犯罪,即使在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或者从客观上看根本无法完成犯罪的,也不影响自动性的成立。相反的情况是,如果在一般人看来,或者客观上是完全可以完成犯罪,但是,行为人却自认为存在客观障碍、不能完成犯罪而停止犯罪实施的,则不能成立犯罪中止。2、必须是行为人出
    2023-07-05
    154人看过
  • 不同共同犯罪人成立中止犯的认定
    (一)实行犯中止的认定实行犯,是在共同犯罪中自己直接实行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或者利用他人作为工具实行犯罪行为的人。在只有单个实行犯的场合,该实行犯的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欲成为中止犯须自动放弃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在有数个实行犯的场合,全体实行犯达成一致的意见,一致的仅停止了共同犯罪行为的实施,或者停止了共同犯罪行为的实施并阻止了共同犯罪的完成或停止了共同犯罪行为的实施并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的,全体实行犯成立共同犯;部分实行犯仅停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或者停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并采取措施防止了共同犯罪行为的继续实施,或者停止了自己的犯罪行为并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的,成立中止犯。此外,对于那些虽然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消除自己行为的原因力的影响,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仍然未能够防止犯罪的完成或者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实行犯,也可以犯罪中止论处。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2023-04-25
    213人看过
  • 共同犯罪不成立的审判标准
    共同犯罪不成立的情形如下:1、二人以上共同过失造成危害结果的,不构成共同犯罪;2、两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害行为,造成一定的危害结果,但有的是故意的,有的是过失的,不构成共同犯罪;3、两人以上同时犯罪,但故意内容不同,不构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各自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哪些不属于共同犯罪的情形1.共同过失犯罪行为即二个以上共同过失犯罪的,不属于共犯,只需根据个人的过失犯罪情况分别负相应的刑事责任即可。2.二人以上实施危害行为即一个为故意犯罪,一个为过失犯罪,两个的行为共同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过失地引起或帮助他人实施故意犯罪,二是故意地教唆或帮助他人实施过失犯罪。此种情况下,也是根据各人的罪过形式和行为形态,分别负相应的刑事责任。3.实施犯罪时故意内容不同的该不同的罪过内容能够决定行为性质不同,
    2023-07-02
    442人看过
  • 未成年犯罪八种情形下的情况下构成共犯吗
    要判断未成年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先要判断未成年人是否构成犯罪。根据刑法规定,未成年人是否构成犯罪,有以下三种情况:(1)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时未满14周岁容的,不构成犯罪,也不能构成共同犯罪。即便与他人一起实施犯罪行为的,相关刑事责任由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承担。(2)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只有在实施8种严重暴力犯罪时,才构成犯罪,也才能构成共同犯罪。(3)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与其他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的,可以构成共同犯罪。未成年犯罪就构成共同犯罪吗以未成年成员为主的犯罪,也有可能构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未成年已满16周岁,或实施了8种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或实施了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死等严重暴力犯罪行为且经最高检核准追诉的,就能够与其他行为共同构成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
    2023-08-02
    257人看过
  • 单位犯罪中存在共同犯罪的情况吗
    一、单位犯罪中存在共同犯罪的情况吗概括起来,对单位犯罪是否具有共同犯罪的形式,刑法理论存在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否定说主张:单位是法律将其人格化的社会组织,是由一定数量的人有机结合组成的一个整体。单位犯罪,其犯罪主体是单一的,即单位。因为,从系统论上讲,单位与其内部成员的关系犹如人和大脑、四肢的关系一样,是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它们并不属于同一层次。单位的每项决策和活动都是依赖其组成部分——内部成员来实施和完成的。单位的犯罪行为也同样是由内部成员实施的。内部成员所有犯罪行为的有机结合,才构成单位犯罪行为。每个犯罪成员实施的行为都是单位犯罪行为的一部分,是单位犯罪的表现。因此,单位与其内部成员犯罪并不是共同犯罪关系。二、什么是单位犯罪自首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单位犯罪自首是以单位犯罪为前提的,没有单位犯罪,
    2023-04-25
    444人看过
  • 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是怎样的情况
    一、共同犯罪中的犯罪中止是怎样的情况在简单共同犯罪中,即各人都是实行犯,没有明确的分工。这种情况下,一人决定中止犯罪以后,积极地劝其他人也放弃实施犯罪,其他人接受了劝告,则全案认定犯罪中止;如果其他共犯不愿意中止,中止者采取了有效措施防止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对中止者可成立中止,其他共犯属于犯罪未遂;如果中止者仅仅自己停止犯罪,而未能阻止危害结果发生的,由于缺乏中止成立的有效性条件,不能成立犯罪中止;如果中止者放弃了犯罪,并且使自己的行为与整体的共同犯罪行为解体,即主观上切断与其他共犯之间的共同故意联系,并使其他共犯都已知道这一事实,客观上抵消自己的先前行为对共同行为所起的合力作用,使之消除对犯罪形成既遂的原因力。那么即使后来发生了危害结果,对中止者仍然可以成立犯罪中止。在复杂共同犯罪中,各共犯间有明确的分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存在教唆犯和实行犯的场合,如果教唆犯完成教唆后,实行犯中止
    2023-02-26
    327人看过
  •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
    简单共同犯罪,简称共同正犯,也可称为共同实行犯,指各共同犯罪人都直接实行刑法分则规定的某一具体犯罪客观方面行为的共同犯罪。需要指出的是,共同实行犯也并非根本不存在行为的分工,只有在并进的共同实行犯中共同犯罪人都完全实施了犯罪的实行行为,如甲和乙一同对丙实施暴力,进而一起将乙的财产劫走;在分担的共同实行犯中,在实行行为内部还存在着分工,如抢劫罪的共同犯罪中,一部分人实施暴力手段,另一部分人实施取得财物的行为。复杂共同犯罪,简称复杂共犯,指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着实行行为与非实行行为分工的共同犯罪。非实行行为具体包括教唆行为、组织行为和帮助行为。具体而言:实行行为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具体犯罪构成要件客观方面的行为;组织行为是对整个犯罪活动予以组织、策划、指挥和领导的行为;教唆行为是指唆使他人产生犯罪意图的行为;帮助行为是指对犯罪的实施、完成和保持犯罪后的不法状态,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的行为。具体
    2023-06-27
    309人看过
  • 故意内容不同能否成立共同犯罪
    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而共同故意犯罪,并不需要主观方面具有相同的故意内容,只需要共同故意实行犯罪行为,则构成共同犯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一、共同犯罪的认定是怎样1、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两个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共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则不构成共同犯罪。数人共同实施犯罪,但如果其中只有一人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也不能构成共同犯罪。2、共同犯罪人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共同犯罪人不仅认识到自己在故意的参加实施共同犯罪,而且还认识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和他一起参加实施犯罪。二是共同犯罪人对犯罪结果的发生,都抱着希望或者放任的故意态度。共同
    2023-03-02
    53人看过
  • 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成立要件共同犯罪中止形态成立要件
    建立共同犯罪中止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应当具备及时性,共同犯罪中止可以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和犯罪实施阶段,也可以发生在犯罪行为已经结束的犯罪结果还没有发生之前。但一旦犯罪结果繁荣起来,无论其结果是由所有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造成的,还是由部分共同犯罪人的行为造成的,共同犯罪已经立即遂,就不能存在犯罪中止。那是时间条件。二、所有共同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出于自己的意愿,停止可以进行的、可以产生犯罪结果的行为,可以设立犯罪中止。部分共同犯罪人中止犯罪后,对另一部分共同犯罪人进行劝说阻止,另一部分共同犯罪人接受劝说,在能够继续犯罪的情况下,自动停止犯罪行为,所有共同犯罪人都可以设立犯罪中止。三、必须有效。必须自动停止犯罪行为,并有效预防和阻碍犯罪结果的发生。这一有效性必须具备两个因素:主观上,中止犯罪的共同犯罪分子自动切断与其他共同犯罪分子的共同故意联系,并以言行的形式告知其他共同犯罪分子暂停的意图。客观
    2023-08-06
    296人看过
  • 哪些情况属于形式上的共同犯罪而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共同犯罪
    形式上的共同犯罪而实质上的非共同犯罪,是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时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划清形式上的共同犯罪与实质上的共同犯罪的界限,关键在于界定共同犯罪的范围问题。从刑法理论上追溯,共同犯罪理论是一种主观主义的刑法理论,主要倡导者有德国的毕克迈耶、日本的小野清一郎、泷川幸辰等。从这一刑法史沿袭下来,共同犯罪不仅要以客观的犯罪事实为考察基础,同时,必须以共同犯罪行为人主观上的罪过形式是否统一于故意为要件。基于共同犯罪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中考察,下列情况下的同时发生的犯罪行为不应当视为共同犯罪:1、同时犯不是共同犯罪。所谓同时犯,指二人以上的行为者没有共同实行犯罪的意思联络,同时或在近乎同时的前后对同目标实行同一犯罪的情况;2、同时实施犯罪,但故意内容不同的,不构成共同犯罪。二人以上同时故意实施犯罪,甚至是对同一对象实施犯罪,但由于故意内容不同,不具有共同犯罪故意,因而不构成共同犯罪,而只能按照各人所
    2023-06-11
    407人看过
  • 贪污共同犯罪有什么情况
    贪污共同犯罪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主体都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利用职务便利或者分别利用自己的职务便利,相互配合、相互利用,共同实施贪污行为的;2、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者与国家工作人员内外勾结共同实施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3、具有特定身份者与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贪污共同犯罪认定应遵循的规则有哪些1、贪污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应对集团预谋以及组织所得的全部贪污的总额负责。2、贪污罪一般共同犯罪中的主犯应对其参与的或者组织、指挥的共同贪污的总额负责。3、贪污犯罪集团或一般共同贪污犯罪中的从犯应对其参与的共同贪污的数额负责,并依照刑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4、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就数额认定而言,共同贪污犯罪与共同盗窃犯罪不应有实质性的区别。5、按照规定贪污罪所贪污的必须是公共财物。刑法对公共财产的范围作了规定。主要包括国
    2023-07-24
    364人看过
  • 共同犯罪是否包括两个人一起犯罪的情况
    共同犯罪包括两个人一起犯罪的情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的,应当以共同的犯罪结果来判处刑罚;如果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应当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一、被他人威胁会构成共同犯罪吗胁从犯是属于共犯的,但作为胁从犯,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刑法》第二十八条【胁从犯】对于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二十五条【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二、帮助犯罪嫌疑人转移犯罪工具是共犯吗帮助犯罪嫌疑人转移犯罪工具是共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三、什么是共同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共同犯罪
    2023-03-24
    261人看过
  •  应对诈骗罪不成立的情况
    诈骗罪的处理方式有两种:1. 如果情节较为轻微,则不需要进行刑事处罚,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责任;2. 如果诈骗者的犯罪行为已经达到了相应的立案标准,则需要进行刑事处罚,可以被判刑。对于诈骗罪不成立的情况,可以进行劝诫、责令签署悔改声明、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处以行政处罚。多次犯罪但未达到立案标准的诈骗者可能会被警方处以相应的行政处罚。对于诈骗罪不成立的情况,处理方式如下:1.如果情节较为轻微,则不需要进行刑事处罚,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责任。2、可以对其进行劝诫或者责令签署悔改声明、道歉、赔偿损失,或者主管部门可以处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处罚。诈骗罪的判刑是需要相应的犯罪者犯罪达到了相应的立案标准的,诈骗犯罪者多次犯罪但是没达到立案标准的,相应的警方会处以相应的行政处罚的。 诈 骗 罪 情 节 较 轻 怎 么 处 理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手段,使被害人遭受财产损失的行为。在我国,诈
    2023-09-09
    440人看过
  • 玩忽职守有没有共同犯罪的情况
    在司法实践中玩忽职守罪一般是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典型的过失犯罪如玩忽职守罪等不存在认定共同犯罪的主观前提。共同犯罪认定的条件:我国刑法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但仅仅据此规定,往往是不能准确认定共同犯罪的,认定公共犯罪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1、存在共同的犯罪故意。如张三和李四合谋实施抢劫,双方是有明确协同抢劫的意图,也清楚共同抢劫的后果的,否则,尽管张三实施了抢劫行为,李四也进行抢劫,但不能认定是共同犯罪,而应单独分别认定各自的罪行。2、存在基于共同犯罪故意的共同犯罪行为。如A与B合谋盗窃的,必须实施了共同盗窃行为,如准备工具、踩点、放风等,才能认定为共同犯罪,若B仅仅是有共同盗窃的想法,但没有参与任何盗窃行为,也不存在教唆、帮助、组织行为的,一般不认为A与B是共同犯罪。3、二人以上,均应是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犯罪”必然是存在两人才能构成共同,但两人必须都应该是具有刑事
    2023-03-26
    480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共同犯罪
    相关咨询
    • 哪些情况不构成共同犯罪, 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
      福建在线咨询 2022-05-01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根据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几种情况根据上述对共同犯罪构成特征的分析,可知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造成一个危害结果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2、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害行为造成某种危害结果,但有的是出于故意,有的是出于过失,不构成共同犯罪。 3、无罪过帮助他人实施故意犯罪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都有哪些不构成共犯的情况有哪些
      江苏在线咨询 2023-12-22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有二个:一个是属于故意犯罪。 2、要有共同犯罪的故意。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形也可以有二个: 1、不属于故意犯罪。 2、没有共同犯罪的主观故意。
    • 什么是共同犯罪,构成共同犯罪有哪些情况
      新疆在线咨询 2022-04-26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根据刑法第25条第1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不构成共同犯罪的几种情况根据上述对共同犯罪构成特征的分析,可知不构成共同犯罪的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二人以上的共同过失行为造成一个危害结果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2、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害行为造成某种危害结果,但有的是出于故意,有的是出于过失,不构成共同犯罪。 3、无罪过帮助他人实施故意犯罪的,不构成共同犯罪。
    • 共同犯罪的成立是否是共犯
      天津在线咨询 2021-12-10
      共同犯罪并不意味着共犯。共同犯罪是一个法律概念,共犯不是。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的共同故意犯罪。所谓共犯,是指两人共同实现犯罪,分为必要的共犯和任何共犯。
    • 共同犯罪能否成立不同罪名
      澳门在线咨询 2022-10-14
      不能。 根据《刑法》规定,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所谓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犯罪人为追求同一危害社会结果,完成同一犯罪而实施的相互关系、彼此配合的犯罪行为。在发生危害结果时,其行为均与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