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故意犯罪认识因素的界定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4-22 11:00:56 207 人看过

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行为人的认识因素,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是行为人的意志因素。那么在共同犯罪中,如何界定共犯的认识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共同的认识。共同犯罪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知道其他人和自己相互配合,共同实施犯罪行为。直接的方式,是指共同犯罪人亲眼见到或亲耳听到其他人和自己一起犯罪的要求与许诺,这种方式共同犯罪人间往往相互是认识的,或作案前有过谋面。间接的方式,是指共同犯罪人间通过中介的联系,如电信、电话等通讯工具,知道其他人一起配合自己共同实施犯罪。

(二)自身行为与危害结果的因果关系认识。对于自己行为危害后果的认识要求与单独犯罪的认识要求是一致的,即必须对自己行为的性质、行为的对象与行为的结果有认识,这些认识要符合刑法分则对各罪规定的认识要求。

(三)他人行为与危害结果的一般了解。共同故意的认识内容只要求行为人对其他人实施的犯罪活动有所了解便足够,并不要求对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及结果有具体明确的了解。在刑法理论上,犯罪故意包含确定故意与不确定故意,确定故意是指行为人对于犯罪构成事实,有具体确定之认识。不确定故意是指对犯罪构成事实无具体确定认识,其中又可分为未必故意、择一故意与概括故意。因此,其他共犯人究竟以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手段参与实施犯罪活动,不属于共同故意的认识范围,并不要求行为人必须认识。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8月06日 04:2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故意犯罪相关文章
  • 犯罪过失的认识因素
    法律综合知识
    犯罪过失的认识因素是犯罪过失成立的前提,行为人在当时条件下具备认识发生危害结果的能力,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因而对危害结果的发生缺乏认识;或者虽然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但由于过高估计了避免危害结果发生的有利条件,实际上仍然是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此,不管是疏忽大意的过失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对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在实质上都是缺乏认识的。如果真正认识到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行为人是不会决意实施其行为的。因此,从这一角度上说,行为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意识。
    2023-04-22
    173人看过
  • 犯罪故意的要素和界定分析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以此规定为依据,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事实。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包括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两个方面:(一)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事实要素。认识,即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反应,是主体对客观认识现象的了解和理解。犯罪故意中的认识因素,就是行为人对其行为及结果的了解和理解。(二)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即行为人对所导致的危害结果所具有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犯罪意志因素包括希望和放任两种形式。“希望”,即积极追求,是行为人对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具有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放任”,是听之任之,实行为人并不积极追求危害社会结果的发
    2023-07-05
    164人看过
  • 特殊共犯的共同犯罪故意认定
    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一般主体是否可以与特殊主体一起构成共同犯罪,存在一定的争议。比如根据1988年《关于惩处贪污贿赂的补充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可以构成贪污罪与受贿罪的共犯。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但对于受贿罪却未作此特殊规定,故对于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可否构成受贿罪共犯,学界就有肯定与否定的论争。特殊主体与非特殊主体构成共同犯罪的在司法实践中不乏案例,我国对贪污罪就作了明确的注意规定,国外立法中也有明确的一般规定,如《日本改正刑法草案》第31条规定:对于因身份而构成的犯罪进行加工的人,即使没有这种身份的,也是共犯因此,司法实践中,切不能因特别的注意规定而排除拟制规定,一定要考虑犯罪的本质,做到公平公正。笔者认为,特殊主体才能构成的犯罪,这是从单独犯罪的角度而言的。从共同犯罪角度看,无
    2023-06-11
    223人看过
  • 共同犯罪中止犯罪的认定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共同犯罪中,中止犯罪的认定如下:1、在简单的共同犯罪中,共犯都是实施犯。共犯中有一人决定中止,然后强烈劝说他人放弃犯罪。如果其他人接受劝告,放弃本可以继续的犯罪,整个案件就是中止犯罪;2、在复杂的共同犯罪中,实施中止犯罪,教唆犯应当认定为未遂教唆。帮助犯有一定的从属性,实施中止犯罪,帮助犯不知道,应该根据犯罪准备认定,反过来,教唆犯,帮助犯中止犯罪,教唆犯必须防止犯罪,使犯罪消除犯罪的想法,构成中止,帮助犯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抵消他们的帮助行为在共同犯罪中的作用;3、中止犯向有关机关报告,司法机关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犯罪的,视为中止。如何认定共同犯罪中的共同行为共同犯罪是司法实践中常见的一种犯罪形式。我国刑法第25条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从这个概念出发,构成共犯的条件是共同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故意,在客观上共同行为人的实施行为必须符合特定的一个犯罪要件。但在司法实践中,
    2023-07-02
    112人看过
  • 应合理界定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解析违法性认识是否属于犯罪故意内容之争
    成立犯罪故意要求行为人对自己行为达到何种认知程度,是社会危害性认识,还是违法性认识,抑或必须两者兼具,是近年来我国刑法理论与司法实务研究中富有争议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犯罪故意内容是否包括违法性认识的问题上,我国刑法学界存在以下争议:其一,否定说。该种观点认为,违法性认识不是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如有学者认为,法律上的认识错误,可以说对构成犯罪与否毫无影响。法院不是根据行为人是否认为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来决定其是否犯罪,而是根据每一刑事案件的具体事实,按照刑法的规定衡量其是否构成犯罪来决定。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刑法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坚持“不得因不知法律而无犯罪故意”的原则,这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否则大批的法盲犯罪就会逃避法律制裁。对于行为人的行为在法律上构成犯罪,但其却误认为不是犯罪的情形,应当依法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还有学者认为,社会危害性认识不同于违法性认识,有社会危害性认识不一定有违法性认
    2023-04-22
    76人看过
  • 犯罪共同犯罪的认识特征
    共同犯罪的认识因素:一、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且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和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由两个单位以上共同犯罪的称为单位共同犯罪;单位与自然人的共同犯罪称为自然人与单位共同犯罪;二、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三、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什么是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认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个以上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共同犯罪的认定:第一,两个人或两人以上;第二,有共同故意,这里要求有犯罪故意的意思联络;第三,必须有共同行为,在共同故意支配下相互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
    2023-08-15
    476人看过
  • 分析共同故意犯罪的构成要素及其产生原因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要件:(一)主体要件,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二)客观要件,是指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三)主观要件,是指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据共犯理论,共同犯罪各犯罪行为人之间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犯罪行为,即共同的犯罪行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由于共同犯罪使各犯罪行为人的行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持、互相配合的统一整体,各共同犯罪人的意思实现了相互联络,整个共同犯罪行为人的犯罪意志和犯罪行为都融为一体,共同犯罪行为人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各共同犯罪行为人都必须对共同的犯罪结果负责,每一个犯罪行为人的行为不仅仅是受自己意志的左右,同时还必须受整个犯罪集体的左右,不可能像个别犯罪那样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因此,像个别犯罪中的行为人那样可以任意中止自己的犯罪行为的情况,在共同犯罪中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2023-07-05
    435人看过
  • 分析共同犯罪的主观因素
    我国的刑法对共同犯罪的主观因素作出了规定。一般情况下,共同犯罪的主观因素分为:意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这两种。意识因素通常是指,行为对事物及其性质的认识和分辨情况。意志因素一般是指,行为按照对事物的认识,决定的控制自己行为的心理因素。意志通常表现为以下四种形式:希望、放任、疏忽、轻信。危害国家安全罪的犯罪主体和主观因素是什么犯罪主体犯罪主体是自然人犯罪主体,且多为一般犯罪主体。对于大多数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来说,不论是中国公民、外国公民或无国籍人,只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且年满16周岁,都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但某些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其主体范围有着严格的限制。如背叛国家罪、资敌罪的主体只限于中国公民;叛逃罪的主体只限于中国公民中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掌握国家秘密的国家工作人员。危害国家安全这一类犯罪,实际承担刑事责任而被刑罚处罚的只能是自然人。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具有危害中华人民
    2023-07-01
    384人看过
  • 共同犯罪中故意认定的司法实践
    共同犯罪故意是指共同犯罪分子通过自己联系,认识到自己的共同犯罪行为会危害社会,决心参与共同犯罪,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心理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希望或者让这种结果发生,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特殊共犯的共同犯罪故意认定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一般主体是否可以与特殊主体一起构成共同犯罪,存在一定的争议。比如根据1988年《关于惩处贪污贿赂的补充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相互勾结,可以构成贪污罪与受贿罪的共犯。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但对于受贿罪却未作此特殊规定,故对于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可否构成受贿罪共犯,学界就有肯定与否定的论争。特殊主体与非特殊主体构成共同犯罪的在司法实践中不乏案例,我国对贪污罪就作了明确的注意规定,国外立法中
    2023-07-02
    156人看过
  • 论单位故意犯罪的意志因素
    一、单位故意犯罪意志的特征所谓意志是指一个人用以控制其行为、选择其行动方针并指导其达到一定目的的精神能力或者精神力量。[1]单位意志则是指根据单位设立的目的和宗旨,经过单位的机制产生和运行,反映单位利益并支配单位行为的精神力量。单位的犯罪意志则是单位正常意志的变态和异化,是单位犯罪主观故意的核心部分。对于单位犯罪意志的特征,有的学者认为,单位犯罪意志具有三个特点,即形成具有程序性、内容具有整体性、实现具有间接性。[2]而有学者则认为犯罪意志的第三个特征是利益性[3]、双重性[4]。从上述观点来看,对于整体性是单位犯罪意志的特征这点,研究者们是不存在异议的,存在的只不过是理论表述上的差别,而在对程序性、双重性、独立性、实现的间接性、动机的利益性的认识上,则存有较大的异议。笔者认为,单位犯罪故意的核心是单位犯罪意志,既然是核心,单位犯罪意志必然体现单位犯罪故意的特征。单位犯罪故意具有整体性、程
    2023-06-03
    420人看过
  • 共同犯罪定罪的主观条件——共同犯罪故意
    共同犯罪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所谓共同犯罪故意,具有两个因素:一是认识因素。一般来说,认识因素是指共同犯罪人不仅认识到自己在故意地实施犯罪,而且还认识到有其他犯罪人和自己一起共同配合实施犯罪。二是意志因素,指共同犯罪人明知共同犯罪行为会造成某种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犯罪的共同故意,使共同犯罪人之间的行为彼此联系,相互配合,成为一致的共同犯罪活动。共同犯罪故意和单独犯罪故意相比,具有显著的特点。单独犯罪故意,只是对本人行为的性质的认识以及对本人行为可能造成的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希望或放任。而在共同犯罪故意中,还包括对其他共同犯罪人行为的认识以及对共同造成的危害结果抱着希望或放任的态度,并且以此表明共同犯罪人之间在主观上具有一定犯意联系,这种犯意联系将各共同犯罪人的思想沟通,成为共同犯罪的重要内容。并且,除实行犯以外,其他共同犯罪人,例如组织犯、教唆犯和帮助犯的行为
    2023-06-11
    419人看过
  • 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包括哪些
    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是行为人在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基础上仍决意实施这种行为的主观心理态度;因此,认识因素是构成犯罪故意的前提和基本条件,意志因素则是构成犯罪故意的决定性因素,是认定犯罪故意的主要依据。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包括希望和放任两种形式。希望,表明行为人积极追求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这种犯意明显而坚决;放任,表明行为人虽不追求但有意纵容危害结果发生的态度,这种犯意较为模糊而随意。两者体现出来的主观恶性程度有所不同。依不同标准,对犯罪故意可以作多种分类。一、过失犯罪的类型主要有什么1、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应当预见的前提是能够预见:需要考虑行为人的知能水平、行为本身的危险程度以及行为时的客观环境。应当预见的内容是法
    2023-03-10
    208人看过
  • 共同犯罪的前提因素探究
    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为:1、从犯罪主体来看,行为人必须是二人以上。2、从犯罪的客观要件来看,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3、从犯罪的主观要件来看,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4、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客体。罗某、刘某两人的行为不能以共同犯罪论首先,从主体来分析,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刑事责任主体属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的自然人实施犯罪,且造成了死亡的危害结果,即应追究刑事责任。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处;应当负刑事责任的,按照他们所犯的罪分别处罚。本案中,罗某、刘某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罗某虽然具有轻度智障,属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其次,从主观方面来分析,两人均具有过失。刘某作为提议者,其过失直接导致了罗某过失心理的产生,其与罗某争执扔爆竹的行为,又助长了罗某过失心理的进一步加剧,从而两人的过失心理组合成导致危害
    2023-07-06
    117人看过
  • 共同犯罪共同犯罪的概念和认定共同犯罪的认定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1。共同犯罪的主要要件必须是两人以上;2、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必须是共同犯罪故意;3、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必须是共同犯罪行为。共同犯罪的怎么认定共同犯罪应当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两个未达到法定责任年龄的未成年人共同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则不构成共同犯罪。2、共同犯罪人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3、共同犯罪人在客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4、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客体。即共同犯罪人的犯罪行为必须指向同一犯罪客体,这是共同犯罪的成立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的犯罪行为的必然要求。三、共同犯罪责任查不清如何定罪1、就刑事责任而言,各行为人对同一对象的创伤分不清责任的,各行为人就此负同等责任;另外结合犯意的提出、人员的组织、犯罪工具的准备等全部因素来确定
    2023-08-09
    306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故意犯罪是指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危害社会,希望或放任这一结果,构成故意杀人、抢劫等犯罪的。如果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犯罪分子故意犯罪并核实属实的,由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执行死刑。... 更多>

    #故意犯罪
    相关咨询
    • 共同犯罪故意有什么方面的认识因素
      北京在线咨询 2021-12-29
      共同犯罪故意有以下方面的认识因素:1、都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2、都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危害结果,而且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会导致该种危害结果。
    • 共同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包括哪两个方面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7-21
      共同犯罪故意有以下方面的认识因素: 1、都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 2、都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危害结果,而且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会导致该种危害结果。
    • 共同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可分为哪些情况
      陕西在线咨询 2023-01-16
      共同犯罪故意有以下方面的认识因素: 1、都认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单独实施犯罪,而是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 2、都不仅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某种危害结果,而且认识到其他共同犯罪人的行为会导致该种危害结果。
    • 为什么会有共同犯罪的认识因素
      青海在线咨询 2022-03-17
      有共同犯罪的认识因素:(1)各个共同犯罪人不仅认识到自己在实施某种犯罪,而且共同犯罪还认识到有其他共同犯罪人与自己一道在共同实施该种犯罪;(2)各个共同犯罪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和他人的共同犯罪行为结合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认识到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与共同犯罪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有共同犯罪的意志因素:(1)各共同犯罪人是经过自己的自由选择,决意与他人共同协力实施犯罪;(2)各共同犯罪人对他们的
    • 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什么
      台湾在线咨询 2022-03-12
      间接故意的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可能性认识。行为人对“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认知,是基于当时的客观条件产生的,这种客观条件既包括外在的客观条件,也包括行为人自身的客观条件。外在的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犯罪的时间、地点和自然条件制约,以及犯罪对象、作案工具和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等条件;行为人自身的条件,表现为行为人的年龄状况、身体状况、精神状况,以及是否具有某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