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的常见途径有哪些
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的常见途径有:
1.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搜索个人信息,汇集成册,并按照一定的价格出售给需要购买的人;
2.旅馆住宿、保险公司投保、租赁公司、银行办证、电信、移动、联通、房地产、邮政部门等需要身份证件实名登记的部门、场所,个别人员利用登记的便利条件,泄露客户个人信息;
3.个别违规打字店、复印店利用复印、打字之便,将个人信息资料存档留底,装订成册,对外出售;
3.其它。
二、网络泄露个人信息的诉讼时效
网络泄露个人信息的诉讼时效是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三、网络泄露个人信息网站有责任吗
网络泄露个人信息网站有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将该通知转送相关网络用户,并根据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服务类型采取必要措施;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及权利人的真实身份信息。
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将该通知转送相关网络用户,并根据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服务类型采取必要措施;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权利人因错误通知造成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章 诉讼时效 第一百八十八条 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n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因快递泄露个人信息怎么办,个人信息泄露途径?
399人看过
-
个人信息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泄露的
416人看过
-
网络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网络个人信息泄露怎样处理
425人看过
-
个人数据泄露路径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168人看过
-
骚扰电话黑色产业链,泄露个人信息途径有哪些
226人看过
-
网络个人信息泄露对个人有何影响
441人看过
-
个人敏感信息可能通过哪些途径泄露云南在线咨询 2024-11-18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和原因非常多样化且复杂。以下是一些典型的方面: 1. 各类单据的泄漏,如物流单、火车票等快递包装上通常包含个人的姓名、电话、居住地址等重要线索。如果这些单据被随意丢弃或被不法分子非法利用,个人信息面临严重泄露风险。 2. 社交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可能成为信息泄漏的源头。例如,在使用公共WiFi、填写各类问卷调查、参加街边促销活动等日常行为时,可能无意识地透露个人信息。 3.
-
离婚常见的途径有哪些?广东在线咨询 2022-04-06离婚仅有以下两种方式可供选择: 一、协议离婚,双方协商后,凭双方的离婚协议书、结婚证、身份证、户口本到一方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手续,婚姻登记机关应当对离婚登记当事人出具的证件、证明材料进行审查并询问相关情况。对当事人确属自愿离婚,并已对子女抚养、财产、债务等问题达成一致处理意见的,应当当场予以登记,发给离婚证。 二、一方不同意离婚或签了离婚协议后反悔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去法院诉讼离
-
网络对个人信息泄露有什么法律规定湖南在线咨询 2023-10-28行为人利用网络平台泄露个人信息的,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其行为造成损害的严重程度进行立案追诉,人民法院应当对其处以刑事责任。《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微信泄露个人信息有哪些危险河南在线咨询 2022-02-20法律风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提供给他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窃取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
网络信息泄露被判刑吗?台湾在线咨询 2022-07-17为此,我国《刑法修正案(七)》增设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来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后来《刑法修正案(九)》又完善了相关规定,但是仍然止不住个人信息泄露的势头。更可怕的是掌握着公民个人信息的相关行业内部人员成为了泄露信息的主谋。 为加大力度治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昨天发布司法解释,明确“将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