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买卖儿童的犯罪可以说成对保护儿童公共环境而言经过考虑的行动,潜在的犯法者会计算犯罪的利弊得失,法律的首要的作用是预防犯罪,用来影响想犯罪者的意愿,环境关联着犯罪诱因和意图,目前中国构成的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安全网络,对潜在的犯法者具有高引诱性的环境,,相对儿童治安环境存在着高危性的特点,正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理想环境,绑架买卖儿童已经形成了偷、抢、运、卖的一条龙式有组织犯罪,他们从中获取数额巨大的利润,巨大的经济利益,低预警,低风险的犯罪环境,驱使性其犯罪动机强,制约其犯罪动机弱,刺激犯罪嫌疑人铤而走险,并对犯罪后果误料,一再重复犯罪,最终遭受严刑惩罚,自决性命饕餮黑钱。
未成年人缺乏对自己身份的确认,特别是婴儿期(出生至18—24个月),儿童早期(婴儿期结束以后至5~6岁左右)。现在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是点对点,非常脆弱,一旦犯罪嫌疑人摆脱了家庭对未成年人的监护,由于没有对未成年人监护的社会安全网络,也就是说没有对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合法性的查验制度,未成年人被绑架离开出生地和居住地就无障碍,机场,车站,码头本应是遏止犯罪的安全节点,变成了犯罪嫌疑人尽快离开犯罪现场的交通工具,绑价买卖未成年人的犯罪就容易得逞。而家长要寻找失踪儿童,承担着沉重的社会安全成本。亲子情感是是人类最恒久,最强烈的情感,绑架儿童导致公众社会安全感丧失。
由于儿童容易受到伤害,而且面对成人是处于弱势,尽快立法出台实施《未成年人身份证法》是建立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安全网络前提条件。《未成年人身份证》使用和查验的根本目的是确认未成年人法定监护人的身份,使用《未成年人身份证》可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确认未成年人的法定监护人,是打击针对儿童绑架犯罪的法理前提。《未成年人身份证》应在未成年人出生以后就与颁发,它与《居民身份证》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除了未成年人出生年~月~日,性别和家庭住址等普通信息外,还应包括未成年人唯一特征生理信息DNA和其所有法定监护人的详细信息和联系方式,使用和查验《未成年人身份证》可以使公安机关有效地甄别法定监护人,合法监护人,犯罪嫌疑人,只有法定监护人书面和口头委托的监护人才为合法监护人,不是法定和合法的监护,就是非法绑架,这种纯粹的非此即彼的逻辑原则最符合未成年人的利益。《未成年人身份证》是为了证明16岁以下未成年人和其法定监护人的身份,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父母对子女法定监护人的身份并非不证自明
每个子女都必须同父母在一起,不然就无法生存,不说自明父母方面为子女的生存而必然拥有权力。存在于一个家庭范围内的法律关系当中,夫妻关系是法律关系,丈夫身份是法定身份,妻子身份是法定身份。父母目前具有对子女的关系是纯粹自然的伦理关系,而非法律关系,父亲身份﹑母亲身份﹑子女身份也非法定身份,父母对子女拥有一项未经法律确证的权力。没有任何这样重要的身份由如此脆弱的纽带构成,父母必须具有对子女的法律关系,获得法定身份,才会由于与子女的家长关系获得法定监护人地位,父母才会拥有对子女经法律确证的权力,《未成年人身份证法》使父母获得法定身份,赋予父母对子女法定监护权,防范未来的违法之恶,防止第三者的罪过褫夺父母的身份,是构成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社会安全网络的法律前提。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前提是通过法律确立未成年人的法定身份
未成年人享有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的前提确立确立未成年人的法定身份,未成年人缺乏对自己身份的确认,特别是婴儿期(出生至18—24个月),儿童早期(婴儿期结束以后至5~6岁左右),所以未成年人只有通过与法定监护人的法律关系来确立自己的法定身份。未成年人只有拥有法定身份,才享有法定监护人排他性的监护,《未成年人身份证法》证明未成年人的法定身份即其法定监护人的身份,在遭遇第三方侵犯合法权益时才可能第一时间受到司法保护,监护关系的转移是法律关系的转移,才能受到真正的司法监控。未成年人的法定身份由司法保护,儿童才能避免被沦为商品的危险。
法律的目的,是保卫社会幸福,因而首先要尽可能排除每一种损害幸福的东西,防御毁灭性的力量,使罪恶现象不能成为社会的普遍特点范畴。倡议提案立法《未成年人身份证法》旨在保护社会﹑积极前瞻的公共安全预防性的制度设计,组成社会共同体的公民的幸福,其快乐和安全是立法唯一的目的。它唯一的标准,就是如果用较小的代价便可以有效达到防止犯罪行径的目,惩罚就无必要。从以上立论出发,倡议提案立法《未成年人身份证法》。相信《未成年人身份证法》越早立法出台,就能减少和杜绝儿童落入犯罪嫌疑人之手,沦为丧失人格特征的羔羊,使未成年人生活在更有安全感的社会氛围中。
-
继父母对继子女的监护关系
216人看过
-
父母可以将委托给子女监护人的法律规定
437人看过
-
对于子女来说父母谁是第一监护人
271人看过
-
父母无监护能力子女能做监护人吗
321人看过
-
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还是法定代理人
121人看过
-
监护责任:父母与子女的合法权益
311人看过
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民事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履行监护职责的人称为监护人,受到监督和保护的人是被监护人。 早在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里就有关于为浪费人和精神病人设置监护的规定。但当... 更多>
-
子女法定监护人是继母还是父亲?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13继母可以成为孩子的监护人。如果未成年人的生活来源是继父母提供的,那么继父母就是未成年人的后父母算他的合法监护人。法律规定,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于亲生父母与自己之间关系的规定。
-
父母未满18岁子女有法定监护人吗?贵州在线咨询 2023-08-261.子女抚养原则期限一般是到子女18周岁为止。如果子女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以其劳动收入为其主要生活来源,并能维持当地一般生活水平的,父母也可停止抚育。 2.一些特殊情况下虽然子女成年,但如果父母有经济负担能力,仍要负担其抚养费,其停止期限视具体情况而定,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成年子女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但其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的; 2.成年子女尚在校就读的; 3.成年子女确无
-
子女对父母有没有监护权?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13子女并不是父母的监护人,一般为人父母的不可能是没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所以,父母的精神智力如果都正常的话根本也就不需要有。年迈的父母是需要有人来进行赡养的,应该说子女是父母的法定赡养人而不是监护人,赡养人和监护人这是完全不相同的两个法律名词。 《民法典》第二十六条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 成年子女对父母负有赡养、扶助和保护的义务。
-
子女对父母有监护责任吗,法律有哪些规定香港在线咨询 2023-08-29子女对父母有监护责任。当父母被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有监护能力的子女就可以担任父母的监护人,享有父母的监护权,对父母承担监护责任。
-
法定监护人是指父母,父母的监护人是否有效北京在线咨询 2022-07-251、被监护人,是指法律规定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 2、监护人,指对未成年人、精神病人进行监督、管教和保护的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3、监护人的职责: (1)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2)担任被监护人的法定代理人。 (3)保管被监护人的财产。 (4)教育和照顾被监护人。以上就是监护人对被监护人应尽的职责,您的前夫所应当做的也如上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