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的基本原则如下:
1、个人不缴费原则;
2、集中管理原则;
3、确定残疾和职业病等级原则;
4、无责任补偿即无过失补偿原则;
5、区分因工原则和非因工原则;
6、风险分担、互助互济原则;
7、国家立法和强制执行原则;
8、经济补偿与事故预防和职业病防治相结合的原则;
9、区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原则;
10、一次性补偿和长期补偿相结合的原则。
工伤认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
工伤认定是对职工受到的伤害是否属于工伤范围的情形作出判断。《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了应当认定为工伤、视同工伤和不得认定为工伤3类情形,这些规定只是一个类的划分。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十分复杂,有些情形需要认定机构工作人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精神作出判断。所以,从事工伤认定的人员在认定过程中如何适用《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十分重要。
在进行工伤认定时应把握如下几点:
1、应以承担社会责任应作为工伤认定的出发点,只要没有证据否定其是工伤,在排除其他非工伤的情形下,就应认定为工伤。不要轻易地把职工推出去。工伤保险从民事责任发展到雇主责任以至目前的社会责任,工伤保险作为一种强制的社会保险之所以能够存在,其承担起社会责任是一个重要原因。
2、准确把握《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把“因工作原因”作为认定为工伤的核心。
3、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在把握时应主要考虑是否因工作原因,视同工伤的情形在把握时应严格掌握法律的规定,在作出不得认定为工伤的决定时应有充分的证据。
对于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受到的伤害,是否属于履行工作职责所致,应由劳动保障部门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在工伤认定工作中,应对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没有证据否定职工所受到的伤害与履行工作职责有必然联系的,在排除其他非履行工作职责的因素后,应认定为履行工作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三十六条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且经工伤认定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其中,经劳动能力鉴定丧失劳动能力的,享受伤残待遇。
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应当简捷、方便。
-
离婚抚养权法律规定的相关原则
413人看过
-
2024工伤认定相关法律法规都是怎么规定的
285人看过
-
工伤认定标准:最新法律规定的工伤判断原则
82人看过
-
工伤认定法律的规定是什么,相关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298人看过
-
工伤认定的法律原则有哪三个?
283人看过
-
情事变更原则同相关法律规则的辨析
52人看过
-
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工伤认定的原则, 工伤认定的原则是什么?河南在线咨询 2022-02-08工伤认定的原则如下,具体自己查看!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章工伤认定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四)患职业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
相关法律如何规定工伤认定上海在线咨询 2022-06-19工伤认定的流程: 一、申请。用人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单位未提出的,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二、审核。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对工伤认定的申请进行审核,经审核对于提交的材料不全的,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工伤认定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补全材料或者材料本身就齐全的,
-
我国法律对工伤认定原则是怎样规定的广东在线咨询 2022-03-14工伤认定原则,是除故意犯罪、醉酒或者吸毒、自残或者自杀以外,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做与工作有关的事情受到的伤害,都可以被认定为工伤。也就可以看出,只要伤者不是故意的,就不会被追究责任,都会被认定为工伤,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章工伤认定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
-
工伤认定的原则有哪些,法律的规定是什么香港在线咨询 2023-08-16工伤认定的基本原则:个人不缴费原则;集中管理原则;确定伤残和职业病等级原则;无责任补偿(无过失补偿)原则;区别因工与非因工原则;风险分担、互助互济原则;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原则;经济赔偿与事故预防、职业病防治相结合原则;区别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原则;一次性补偿与长期补偿相结合原则;其他。
-
犯罪预备相关的法律原则及刑罚规定天津在线咨询 2024-11-13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处于犯罪决意与着手实行犯罪之间的一个阶段。在此阶段,行为人主观方面具有犯罪的直接故意,即明知其预备行为是为侵害某种客体制造条件,并希望以此保证犯罪的既遂。客观方面表现为为实施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既可以是作为的形式,也可以是不作为的形式。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预备的处罚原则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同时,《刑法》第二十二条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