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债务无力偿还,如果只是暂时无力偿还,经债权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决,可以由债务人分期偿还。另一种是永久无力偿还,若是永久无力偿还,那就只好就债务人的个人现有财产来清偿,需要经过法院审理、作出判决,再付诸执行,也就是说债务人有多少个人财产可供清偿,债权人就可以拿多少。不管是暂时无力偿还还是永久无力偿还,都要想办法解决的,绝对不能因为无力偿还而逃避责任。
个人债务无力偿还如何处理
债务人欠债无力偿还的,可以协商延长还款期限,如果协商不成或者协商后仍不能还钱的,债权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债权人可以向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法院判决后还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债务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并用债务人的财产还债。
2、债务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会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并且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禁止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并且法院会中止执行,等待债务人具有还款能力时,恢复强制执行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五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裁定终结执行:
(一)申请人撤销申请的;
(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
(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
(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
(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
(六)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零八条债务应当清偿。暂时无力偿还的,经债权人同意或者人民法院裁决,可以由债务人分期偿还。有能力偿还拒不偿还的,由人民法院判决强制偿还。
-
债务追回难:如何应对死者未偿还的债务?
236人看过
-
应对一万的债务难题
152人看过
-
债务难以还清,执行人该如何应对?
414人看过
-
未还债务开庭应对方法
74人看过
-
欠债者债务难偿,应对策略有哪些?
140人看过
-
债务执行庭求助指南:应对执行难题的方法
274人看过
赡养费是指晚辈对长辈支付的相应费用,夫妻离婚是不存在赡养费问题的,夫妻之间的是扶养费。离婚时,如一方生活困难,依靠个人财产和离婚时分得的财产无法维持当地基本生活水平,可以要求对方进行一定的经济上的帮助,该义务实质上是夫妻之间扶养义务的延续。... 更多>
-
债务强制执行的解决方法:未偿还债务的应对策略海南在线咨询 2024-11-05如果对方没有财产可供执行,则只能中止执行。当对方有财产可供执行时,可以恢复执行。如果欠钱不归还,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根据法律规定,强制执行程序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申请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以及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对于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的裁决,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
-
在债务无法偿还的情况下,您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应对河北在线咨询 2024-11-22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6条的规定,当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请执行书之日起超过六个月未执行时,原告可以向上一级执法部门申请,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应对自然债务的方法台湾在线咨询 2024-11-18根据我国《民法典》相关规定,自然人死亡后,遗产的继承顺序为: 1. 如果死者生前有遗嘱或者遗赠,遗产将按照遗嘱或遗赠的顺序继承; 2. 如果死者生前没有遗嘱或遗赠,遗产将按照法定继承的顺序继承。 因此,如果死者立有遗赠扶养协议,遗产将按照协议的约定由抚养人继承。如果死者生前有遗嘱或遗赠,遗产将按照遗嘱或遗赠的顺序由该继承人或受遗赠人继承。如果以上两种情况都没有,遗产将按照法定继承的顺序由法定继
-
申请免除债务:如何应对无法偿还的债务问题河北在线咨询 2024-11-07如果企业想要申请破产并进行破产清算,必须满足债务人的全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债务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债权人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将债务人的全部资产平均分配,以使债务人免除其他债务,并由法院宣告破产解散。 在实践中,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暂时无法偿还,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债务人可以分期偿还债务;二是永久无法偿还,如果是这种情况,债务人只能依靠个人现有财产来清偿债务,此时债权人
-
对方无法偿还债务时,您可以采取的法律行动天津在线咨询 2024-11-231. 如果借款人未能按照合同规定归还贷款,贷款方有权催促借款人尽快归还借款。如果借款人仍然拒绝偿还债务,贷款方可迅速向当地人民法院提出支付令申请或者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 在当事人向法院提起诉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原告必须与案件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其次,原告应明确被告的身份信息;再次,原告应具备具体且明确的诉讼请求以及相关的事实依据和法律理由。 根据《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