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将会被征收社会抚养费,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要给予行政处分,其他人员还要给予纪律处分。惩罚费用每年每个地区不一样,基本上是按照各地的经济水平。
一、现在未婚生子还要罚款吗
看情况。未婚生子不属于违法行为,只要不违反计划生育的政策,就不会罚款。未婚生子虽然不需要缴纳罚款,但是应缴纳一定数目的社会抚养费。各地关于社会抚养费的政策是有所不同的,具体的数目需要咨询当地政府部门。
二、新计划生育的政策是什么?
计划生育新政策是指中国各地省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计划生育新政策仍然遵循一对夫妻只许生育一胎的基本原则,对可生育二胎的法定条件作了适度放宽,对超生二胎以上的,仍然要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我国各地省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部分调整。计划生育新政策仍然遵循一对夫妻只许生育一胎的基本原则,对可生育二胎的法定条件作了适度放宽,对超生二胎以上的,仍然要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
三、未婚生育一个孩子罚款的标准是多少
非婚生子女上户口是需要出示计划生育部门开具的《征收社会抚养费收据》的,主要是这个收费,每个地区的收费不一,需要咨询当地计生委!
非婚生子女上户口的问题上,具体解决方法各地方各有不同,一般来说,非婚生子女上户口时除了要有出身证明以外,有的地区还需要有进行身份公证,此外,在需要生育证的地区,父母要先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计生办缴纳一定数额的社会抚养费(计划外生育罚款)、落实计划生育措施;之后才可以凭计生部门开出的证明到公安机关上户口。
-
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是否会影响开证?
296人看过
-
计划生育政策违反者在贵州将面临什么处理?
176人看过
-
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能否参加事业编考试?
320人看过
-
三孩生育政策将成为计划生育政策的一部分
79人看过
-
深圳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罚款标准是多少?
481人看过
-
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是否能顺利通过政审?
131人看过
计划生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即按人口政策有计划的生育。1982年9月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2021年8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 更多>
-
计划生育违反计划生育政策后果有哪些云南在线咨询 2022-04-24违反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依照规定是要征收社会抚养费;违反计划生育规定提前生育、多生育或者婚外生育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县级以上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按当事人双方上述行为被查出的上一年总收入的一定倍数征收社会抚养费;总收入无法计算的,按照统计行政部门公布的县(市、区)职工年平均收入或者乡(镇)人均纯收入计算。
-
贵州违反计划生育政策,法律对违反计划生育条例的,应当如何处理?西藏在线咨询 2022-01-08贵州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生育的,结合当事人实际收入水平,视其孩次和情节轻重,对夫妻双方分别按照以下规定处理:(一)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予以开除,并征收社会抚养费;(二)是农民的,按照该县(市、区)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以上5倍以下征收社会抚养费;(三)是城镇居民的,按照该县(市、区)上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以上5倍以下征收社会抚养费;(四
-
计划生育二胎违反了什么政策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12如果是在两孩生育新政策正式实施前,该夫妇虽然符合当时的生育政策,但在未得到当地计生部门的批准的情况下擅自生育第二个子女,确实违反了当时计生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缴纳社会抚养费。这是因为当时生育第二个子女的行为是行政许可行为。这在当时的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中是有明确的规定的。你可自行在网上查阅。
-
国家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违法生育的人员怎么处理辽宁在线咨询 2022-03-15公职人员违反生育政策违法生育子女的,除接受计生部门的处理并缴纳社会抚养费外,还得接受行政和纪律处分。比如《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按照本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缴纳社会抚养费的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其他人员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组织给予纪律处分。再比如《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乡镇集体企业对其超生职工应
-
新XX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处罚新政策内容是哪些?天津在线咨询 2022-07-31各个省的征收标准不同的,这个一般在各个省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予以明确。 具体新疆超生罚款的最新政策2017年的规定,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子女的,应当按下列规定征收社会抚养费: (一)城镇居民超生一个子女的,对夫妻双方分别按当地县(市、区)或不设区的地级市上年城镇居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额为基数,一次性征收三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社会抚养费,本人上年实际收入高于当地县(市、区)上年城镇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