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构成要件是怎样的?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4-11 09:32:41 232 人看过

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构成要件:

1、客体是社会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2、客观是实施了传播虚假恐怖信息;

3、主体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4、主观方面是故意。

一、网上散布虚假信息属于什么行为

在网上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编造恐怖信息、捏造发布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等行为,都会构成犯罪。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二、在疫情防控过程中编造和传播谣言行为如何处理

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规定,以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定罪处罚。《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刑法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既遂的判罪标准是什么

《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4月01日 15:4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刑事责任能力相关文章
  • 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司法判决
    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法院的处罚是: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指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新刑法对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的判刑标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指编造爆炸威胁、生物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传播编造的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新刑法对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的判刑标准是,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
    2023-07-06
    416人看过
  • 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的要件
    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需满足下列要件: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主体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第一款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04-20
    74人看过
  • 传播恐怖疫情,虚假恐怖信息属于什么罪
    传播恐怖疫情,虚假恐怖信息构成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4-05-04
    137人看过
  • 如何量刑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量刑:一般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物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立案标准为依法惩治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秩序,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现对审理此类案件具体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如下:第一条编造恐怖信息,传播或者放任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规定,应认定为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明知是他人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规定,应认定为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第二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2023-07-27
    279人看过
  • 因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量刑标准
    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刑法的量刑标准如下:1、一般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2、犯罪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指编造爆炸威胁、生物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一、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会判多长时间呢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的判刑: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二、伪造虚假疫情判多少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指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
    2023-06-20
    212人看过
  • 2024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定刑标准
    一、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定刑标准有哪些1、行为人的行为构成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且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应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本罪所侵害的客体为社会秩序,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传播编造的恐怖信息,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2、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
    2023-11-27
    184人看过
  • 犯罪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的惩罚如何?
    对于构成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的既遂的犯罪分子,应当适用的量刑处罚规定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指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犯了领导恐怖组织罪既遂怎么量刑处罚?法院对组织领导恐怖组织罪既遂的一般会判处活动组织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没收财产。而对于积极参与者,会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组织恐怖组织罪是指组织、积极参加和参加恐怖组织活动的行为。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组织恐怖组织活动的行为。《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3-07-06
    165人看过
  • 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的处罚标准是什么?
    构成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的,相应的处罚标准为:犯此罪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本罪所侵害的客体为社会秩序。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的处罚标准是什么?的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之一条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2-07-14
    436人看过
  • 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最少判几年?
    犯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的,最少会判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指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既遂最少判几年?的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二编 分则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
    2022-06-10
    477人看过
换一批
#刑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辨认能力是指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认识能力。控制能力是指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志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相应的辨认和控... 更多>

    #刑事责任能力
    相关咨询
    • 传播恐怖疫情, 虚假恐怖信息构成什么罪
      湖南在线咨询 2021-11-11
      传播恐怖疫情,虚假恐怖信息构成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 传播恐怖事件虚假恐怖信息罪的应诉范围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12-06
      1、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定为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2、明知是虚假的疫情,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定为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 3、法律依据;《刑法》 第二百九十一条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
    •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虚假恐怖信息罪定性
      西藏在线咨询 2023-07-11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指编造爆炸威胁、生物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应当立案调查: (一)致使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影剧院、运动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秩序混乱,或者采取紧急疏散措施的; (二)影响航空器、列车、船舶等大型客运交通工具正常运行的; (三)致使国家
    • 怎样判定自己是否构成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河北在线咨询 2023-08-07
      判断自身是否构成编造虚假恐怖信息罪可以看是否满足下列条件: 1、主体为一般主体; 2、客观方面表现为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3、本罪侵犯的客体是正常的社会秩序; 4、主观方面为故意。
    •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中的虚假罪是什么?
      北京在线咨询 2021-11-12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是指编造爆炸威胁、生物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构成本罪的要件如下: 一、主要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构成本罪。 二、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对象是社会秩序,包括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单位的工作、生产、经营、教学、科研等秩序,公共场所、交通秩序,以及人民的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