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案件,一般应当在受理案件之日起九十日内结案。需要延期的,经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
《人事争议处理规定》
第二十八条仲裁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
仲裁庭对重大、疑难以及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处理意见案件的处理,应当提交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讨论决定;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仲裁庭必须执行。
仲裁庭应当在裁决作出后五个工作日内制作裁决书。裁决书由仲裁庭成员署名并加盖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
第二十九条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案件,一般应当在受理案件之日起九十日内结案。需要延期的,经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是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
人事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
一、行政机关与工作人员之间因录用、调动、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这里的录用争议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录用公务员过程中产生的争议;这里的调动争议主要是指国家公务员要求调出国家行政机关而与国家行政机关产生的争议;这里的聘任合同争议主要指的是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与国家行政机关订立职务聘任合同后,因履行聘任合同而发生的争议。
二、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以及履行聘任合同或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辞职、辞退是指《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辞职暂行规定》和《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暂行规定》所规定的行为。履行聘用合同和聘任合同争议,是指事业单位用人制度上实行聘用制,因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聘任制,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企业单位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因履行聘用(任)合同发生的争议。这里所说的聘用(任)合同,是指国有企业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签订的聘用合同或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合同,以及按照《全民所有制企业聘用制干部管理暂行规定》,企业从工人中聘用到干部岗位上工作的聘干合同。
四、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仲裁的人才流动争议和其他人事争议。
人事争议仲裁的受案范围应当保持相对一致,以保证当事人在仲裁后采用诉讼来救济的权利。
-
人事争议仲裁可以办理几个案件
259人看过
-
人事争议仲裁哪些案件是可以受理的
214人看过
-
人事争议仲裁是否公开开庭审理
377人看过
-
仲裁庭受理集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后怎么处理
284人看过
-
仲裁委员会处理集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怎样组成仲裁庭
80人看过
-
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要注重什么
76人看过
人事争议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工作人员与所在单位因录用聘用、聘用或聘任合同、职务任免、福利待遇、工资调整、奖励处分、辞职辞退等人事管理事项所引发,人事管理行为侵害相对人(工作人员)权益所引起的争议和纠纷。... 更多>
-
人事争议仲裁可以办理几个案件江西在线咨询 2021-10-23人事争议仲裁除了以下几种情况是不受理之外,都会受理的:(一)事业单位与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之间发生的人事争议;(二)事业单位和与其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1、退休:退休是指事业单位的员工退休,与所属单位脱离人事关系,退休是事业单位员工的个人权利。2、退休:退休是指事业单位因法定事故,法定程序事业单位自愿解除与员工的人事关系,退休员工是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
-
仲裁庭和劳动争议案件的劳动争议仲裁审理期限澳门在线咨询 2022-04-25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将仲裁庭的组成情况书面通知当事人。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 仲裁庭裁决劳动争议案件,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日内结束。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是延长期
-
哪些人可以适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山西在线咨询 2023-09-28人事争议仲裁除了以下几种情况是不受理之外,都会受理的: (一)事业单位与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之间发生的人事争议; (二)事业单位和与其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 1、辞职:辞职是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辞去所在单位工作,与所在单位脱离人事关系,故辞职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权利。 2、辞退:辞退是指事业单位因法定事由,经法定程序事业单位主动解除与工作人员之间的
-
仲裁机构是否可以处理劳动争议?江苏在线咨询 2021-11-06处理劳动争议的机构:劳动行政部门;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乡镇和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其他。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合同而发生的纠纷。
-
工伤争议仲裁可以延期吗?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1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仲裁庭对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用、经济补偿金或者赔偿金的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决先予执行,移送人民法院执行。 仲裁庭裁决先予执行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一)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二)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