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级政府,特别是区县一级,它是一定行政区域内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教育的组织实施的核心;它具有决定权、行政管辖权;它掌握经济发展,因而具有财力;它是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主体。因此,政府在预防、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责任。
为了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要变被动为主动,变盲目性控制为有针对性控制,变应付性打击为出击式打击,就要强化政府行为,使预防工作实现由亡羊补牢的滞后状态向有备无患的超前状态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型改变,以制定正确的社会政策和完备的法律制度,采取切实的防范措施,加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测和研究。只有加强政府行为,才能在立法上、执法上、理论研究上、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上,做到上下统一,群策群力。
我认为,遏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重要的是要有法律保障,同时通过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引导未成年人,遵从社会的基本规范和基本准则,维护社会秩序,从而达到早期预防和社会控制的目的。(注:杨庆祥《论未成年人犯罪的保护与双向控制》(《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5期第236页)。)政府在预防、控制未成年人犯罪中应遵循如下几方面的工作原则:
1.尊重保护的原则。预防控制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能是单一的限制性措施,而是多种多样的手段措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保护成长的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第四条明确规定了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要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开展多种形式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
2.感化教育的原则。对有违法行为的未成年人要坚持感化、教育、挽救的原则。所谓感化教育,就是要像父母对待患了传染病的孩子那样、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从情入手,以情动人,关心他们的生活、健康、学习,消除他们对政府和社会的抵触和对立情绪,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调动他们弃旧图新、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同时,要进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促使他们思想转化,走向新生活。
3.预测防范的原则。县级以上各级政府就要建立预测研究机构,明确研究任务及时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展趋势,犯罪动态以公告形式告之于会,提醒全社会重视,从而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学校、家庭等各种力量早预防会预防,切实做好预防工作。要切实从预测入手,加强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原因和产生条件的调查,认真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对整个社会或某个领域、某个时期、某些种类的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趋势提出科学的预见,以采取有针对性的相应的社会预防对策,对犯罪原因、条件进行控制和消除。据有关犯罪研究机构预测研究,由于我们所处的国际国内社会大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总体说来,未成年人犯罪居高不下的态势不会出现大的改变,甚至可能在某些方面更加突出。我们应当及早在预测研究工作方面作文章,以便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出现的新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处置有方,防患于未然。
4.综合预防的原则。所谓综合预防,就是由政府制定未成年人教育总体规划,并组织专门机关、社会各有关部门、学校、家庭分别具体实施。建立反应敏捷的区域网络,及时指导社会有关单位、学校及家庭进行早期预防,防患未然。通过政府行为,为未成年人构造一个社区活动、学校引导、家庭影响良好的成长环境。只有加强政府行为,才能实施这一系统工程,在各级政府,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真正建立完善有效的预防体系,以保障预防为主的方针的真正实现。只有加强政府行为,预防工作才能做到微观与宏观并举,点、线、片、面齐动,造成态势,形成氛围,创造环境。
首先,要抓好家庭预防。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容忽视。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重视未成年人教育,特别是教育未成年人要分清是非,立志做人;勤奋学习,立志成材;规范行为,遵纪守法。有些家长有一种片面的认识,即法制教育是学校和社会的事,自己只要督促孩子学好功课就行了。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增强法制内容,用法来规范孩子的言行尤为重要。
第二,要注重学校预防,深化素质教育。随着中小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学校除了重视文化教育外,还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法制、道德、理想信念教育。
此外,学校应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合作,保持良好的校园治安秩序和学校周边环境,加强与社区组织的联系,校内外联合教育。
第三,要加强社区预防。社区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特别重视社区(以街道为单位)的建设。首先,它具有直接性。社区是未成年人离开家门或学校后活动较多的场所,便于接触。其次,它具有及时性。社区帮教人员能随时行动,能将违法犯罪遏止于萌芽状态,防止小违法,杜绝大犯罪,达到减少和消灭社区内犯罪的目的。再次,它具有预防性。对有问题的未成年人,尤其是对有违法犯罪倾向的未成年人,可通过提早接触、交流谈心而预防其犯罪;最后,它具有沟通性。社区成为沟通家长与学校、未成年人之间关系的纽带。针对我国目前情况,可在城镇、街道和农村村委会普遍组建社区教育委员会、社区家长委员会、社区学校或帮教失足未成年人的组织。
5.重点预防的原则。重点解决社会上比较特殊的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离开户口所在地外出务工的未成年人;混杂在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人;在农村无事可做的未成年人;因各种原因辍学的未成年人;父母离异后,双方都不想直接抚养的未成年人;因家长低智能、残疾等无力管教的未成年人;因各种原因未进工读学校而又有劣迹的未成年人。要重点加强对这些特殊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预防,尽快建立集保护、教育、托管、矫治和咨询等功能为一体的未成年人保护中心。
-
未成年人如何预防违法犯罪政治
328人看过
-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是怎样的
121人看过
-
减少犯罪:预防与控制
158人看过
-
居委会、村委会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职责是什么?
100人看过
-
监护人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治理工作中有什么责任呢
62人看过
-
2021年:妇联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方面的职责
375人看过
行政管辖权是指法院或行政机关在审理行政案件和行使行政权力时,对不同级别、地域和种类的行政案件进行分工和管辖的权力。 行政管辖权的规定是为了保障行政机关和法院在处理行政案件时的合法性、公正性和有效性,避免出现管辖混乱、重复处理或推诿扯皮的情况... 更多>
-
民政部门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中的职责是什么?广西在线咨询 2022-11-02民政部门要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纳入基层政权建设、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和社区建设的内容,引导居(村)委会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救助生活有困难、被父母或其他监护人遗弃、虐待的未成年人,督促家长履行监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责任,协助有关部门掌握辖区内暂住人口中未成年人就学、就业情况,努力建设文明社区。近年来,流浪儿童增多,他们居无定所,食无保障,很容易被坏人引诱而违法犯罪。民政部门要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的
-
个人犯罪立法在未成年人中能预防吗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6-12制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培养未成年人法制观念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实现国家对未成年人的培养目标的需要。未成年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受到的教育和自身行为习惯的养成,对成年以后影响极大。大量事实证明,缺乏法制观念和是非观念,是未成年人发生违法行为最重要的自身原因。制订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有利于引导未成年人辨别是非,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制观念,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行为习惯,
-
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有哪些预防未成年犯罪的法律广东在线咨询 2022-03-30参考法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等。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发现未成年人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发现该团伙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向公安机关报告。第三十五条对未
-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和作用有哪些浙江在线咨询 2022-03-0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是指体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指导思想,贯穿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始终的基本准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有四项,即教育保护原则,及时防治原则,综合治理原则,科学性原则。未成年人最显著的特点是处于成长阶段、知识不多,是非模糊、可塑性大。未成年人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未成年时期是一个自我抑制能力薄弱时期,是真、善、美与假、丑、恶的争夺期,是一个需要塑造、教育、保护的时期。未成年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协调机构的职责广西在线咨询 2022-01-20市和区县(自治县)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协调机构,其日常工作由同级共产主义青年团委员会承担,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协调机构由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单位负责人组成。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人员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协调机构履行下列职责:(一)宣传和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