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劳动法律事实的分类是什么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11-28 16:15:01 315 人看过

2022劳动法律事实的分类是什么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它是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必要条件。

分类:

1、劳动法律实事的行为:是指劳动法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变消的与人的意志有关的有意识的活动。按照行为人所处的地位和实施的目的、性质和职责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劳动行政管理行为、劳动争议仲裁行为和劳动司法行为。它可以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

2、劳动法律事实的事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具体包括外界自然现象、人身自然现象和社会事件。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既不同于民事法律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又不同于引起变更、消灭劳动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事件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劳动能力暂时或永久消失。

劳动法律事实的特征:

从构成上看具有复合性,从运行上看具有程序性,从地位上看具有主从性。

相关知识:

新《劳动合同法》首先对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作了明确界定,即“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超过这个时间仍未订立书面合同,用人单位须向员工每月支付两倍的工资;超过一年仍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视为用人单位与员工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12修正):第二章 劳动合同的订立  第七条 【劳动关系的建立】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18日 18:42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承租人的法律分类是什么
    承租人的法律分类(一)以租赁房屋的所有权性质为标准可分为公房承租人与私房承租人。所谓公房是指由国家或国有企事业单位享有所有权的房屋,公房又可分为直管公房和自管公房。直管公房即政府房屋管理部门管理的公房,通常表现为房管所管理的公房;自管公房是国有企事业单位响应国家政策自建或集资建设并自行管理的房屋。对应地可将公房承租人分为直管公房承租人、自管公房承租人。公房承租人还可按国家进行房改时间为界点分为房改前出租公房的承租人和房改后出租公房的承租人。所谓私房是指由个人或私营企事业单位享有所有权的房屋,其承租人即为私房承租人。需要注意的是代管房屋承租人问题,所谓代管房屋是指“因产权人出走弃留或下落不明,由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使用单位、军队代为管理需落实房产政策的房产。”由此可以看出,代管房屋的本质为私产,但因特殊原因,由政府房管部门等管理其产权,并以管理单位的名义与承租人签定租赁合同,所以若租赁合同无
    2023-04-30
    171人看过
  • 民事法律事实主要包括哪些分类
    所谓的民事法律事实,即是指由民事法律规范所确认并且能够引发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者终止的一系列客观存在。例如,依法进行婚姻注册、签订契约、修改协定以及债权的转让等等都是民事法律事实的具体体现。在整个民法体系中,依照事实与人为意志之间的关联程度,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别。1.事件。事件主要是那些不涉及人类意志因素的法律事实。这些事件原本属于自然界的现象,然则它们能够直接引发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化,因此被归为法律事实的范畴,如人类的逝世、地震等。前者往往会导致继承关系的生成;至于后者,如果由于地震将房屋摧毁进而导致财产所有权的灭失,那么在地震之前若有投保,就可能因此触发保险赔偿关系。2.行为。行为则涉及到人类意志的影响,它也是法律事实中最常用的类别之一。尽管行为与人类意志有着紧密联系,但是根据人们是否需要明确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为又被进一步细化为表意行为和非表意行为两类。(1
    2024-07-27
    130人看过
  • 事实劳动关系适用劳动合同法的依据是什么
    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中,我国的生产关系能够和谐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要调节好劳动关系的。从表面上来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发展到今天好像是来自于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的,但实际上都是因为劳动关系有所保护,才呈现出了这样一种稳定的局面。我国的劳动合同法对事实劳动关系的保护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可能现在还是有少部分劳动者不清楚,事实劳动关系适用劳动合同法的依据是什么?事实劳动关系适用劳动合同法的依据是什么?制定《劳动合同法》,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立法宗旨也称立法目的。本条规定的立法宗旨有三层意思:1、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
    2023-04-29
    352人看过
  • 变更劳动关系的的法律事实是怎样的
    1、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已经修改或者废止。劳动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必须以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为前提。如果合同签订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发生修改或者废止,合同如果不变更,就可能出现与法律、法规不相符甚至是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导致合同因违法而无效。因此,根据法律、法规的变化而变更劳动合同的相关内容是必要而且是必须的。2、用人单位方面的原因。用人单位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根据市场变化决定转产、调整生产任务或者生产经营项目等。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或者根据市场变化可能会经常调整自己的经营策略和产品结构,这就不可避免地发生转产、调整生产任务或者生产经营项目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工种、产品生产岗位就可能因此而撤销,或者为其他新的工种、岗位所替代,原劳动合同就可能因签订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更。3、劳动者方面的原因。如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发生变化、劳动能力部分
    2023-03-26
    192人看过
  • 名词解释劳动法律事实
    法律综合知识
    一、名词解释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按照行为人所处的地位和实施的目的、性质和职责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劳动行政管理行为、劳动争议仲裁行为和劳动司法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九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和企业方面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是单数。二、如何证明与单位的劳动关系劳动者证明与单位有劳动关系: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主体合格;2.劳动者为用人单位进行有报酬服务,用人单位依法对劳动者进行管理;3.劳动者参与用人单位的工作运作;4.劳动者提供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或者工作证等相关资料。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
    2023-10-20
    435人看过
  • 劳动法律事实怎样认定
    劳动法律事实的认定: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4.考勤记录;5.其它劳动者的证言等。2019劳动法律事实认定注意事项要注意确认劳动关系的依据有哪些:劳动关系,即双方当事人是被一定的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和确认的权利和义务联系在一起的,其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的。劳动法律关系的一方(劳动者)必须加入某一个用人单位,成为该单位的一员,并参加单位的生产劳动,遵守单位内部的劳动规则;而另一方(用人单位)则必须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或质量给付其报酬,提供工作条件,并不断改进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根据劳动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
    2023-07-25
    88人看过
  • 民事法律行为包括事实行为吗?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一、民事法律行为包括事实行为吗民事法律行为不包括事实行为,二者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是能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人的活动(行为),是人们有意识的自觉活动的结果。而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民事法律行为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1.以主体意思表示的形式,划分为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2.根据法律行为是否合法,划分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既包括作出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也包括不作法律所要求的行为。3.根据行为的表现形式,划分为积极行为和消极行为。4.根据行为是否通过意思表示划分为意思表示行为为和非表示行为。5.根据行为是否需要特定形式或实质要件,划分为要式行为和非要式行为。6.根据主体实际参与行为的状态,划分为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7.根据行为的公法性质或私法性质,可以把
    2023-06-29
    61人看过
  • 损害事实的分类
    不可抗力
    一、损害事实的分类损害事实包括三大类:一是人身损害事实,二是财产损害事实,三是精神损害事实。人身损害事实是侵害物质性人格权所造成的损害事实。侵害自然人身权、健康权、生命权,其人格利益的损害为有形损害。财产损害事实,是对财产权利的侵害所造成的财产利益的损失。包括侵害所有权、他物权、债权、知识产权所造成的财产的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精神损害事实是侵害精神性人格权和身份权所造成的人格利益损害,是无形的人格利益损害。二、哪些情况属于不可抗力所谓不可抗力,是指合同订立时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包括自然灾害、如台风、地震、洪水、冰雹;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三方面。主要因素不可抗力因素之一:不可预见性合同当事人对于不可抗力事件的发生必须根本无法预见。如果能预见,或应该能够预见,则不构成不可抗力,例如某船运输一批货物从一海港到另一海港,船长出海前未听广播
    2023-06-08
    369人看过
  • 公司法法律规范的分类是什么
    公司法法律规范的分类是什么本文以我国现行公司法为基础,分析了公司章程的性质和公司法的规范,结合我国公司法的实践和相关纠纷处理的司法实践,并对如何处理公司章程与公司法规范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见解。首先,详细分析了公司法规范和公司章程的性质。认为强制性法理论和任意性法理论不能准确概括公司法规范的性质。折衷理论虽然略显温和,但最能全面、客观地揭示公司法规范的本质。其次,论述了允许公司章程修改《公司法》的理由;本文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对公司法规范进行分类的必要性,在参考和评价现有主流观点的基础上,对公司法规范的划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从有限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不同角度,提出了确定公司章程修改后的公司法规范效力的具体标准,并重点分析了公司章程修改后的限制性修改规范的效力。同时,提出了三个步骤来判断公司章程修改的有效性,根据不同的标准,法律规范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首先,根据法律规范的不同行为模式,
    2023-05-07
    458人看过
  • 2024年实施的新劳动法
    法律综合知识
    2019年最新修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包括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促进就业第三章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第四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第五章工资第六章劳动安全卫生第七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第八章职业培训第九章社会保险和福利第十章劳动争议第十一章监督检查第十二章法律责任第十三章附则2019新修订发布的《劳动法》对之前的《劳动法》作出了相应修改。1、《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的“等组织”不仅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基金会等其他依法登记注册成立的单位。2、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取得营业执照的分公司,经用人单位授权或同意,可以依法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当分公司不能履行对劳动者的义务时,由用人单位承担责任。
    2024-05-06
    224人看过
  • 什么是合同的法律事实?
    凡能导致合同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主客观因素,法学上称之为合同的法律事实。主要包括:(1)合同事件。是指不依合同当事人主观意志转移的,能导致合同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和现象(如:不可抗力事件,国家政策调整或计划的变更等)。(2)合同行为凡能导致合同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主客观因素,法学上称之为合同的法律事实。主要包括:(1)合同事件。是指不依合同当事人主观意志转移的,能导致合同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一切客观情况和现象(如:不可抗力事件,国家政策调整或计划的变更等)。(2)合同行为。是指能在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上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主要包括:①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如:查处违法、停止整顿、吊销执照、冻结账户等);②仲裁机构的仲裁行为(如:裁决定金的给付返还、损失的赔偿等);③司法机关的司法行为(如查封、扣押、判决等);④合同当事人双方(多方)的法律行为(如:合同的变更、解除等
    2023-06-09
    244人看过
  • 法律事实和法律事件的区分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法律事件是法律规范规定的、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法律事件为法律事实中的一类。法律事实大体上分为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法律事实的一个主要特征,它必须符合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假定的情况。证明有法律意义的事实(1)证明出生、生存、死亡、身份、经历、学历、国籍、婚姻状况、亲属关系、未受(受过)刑事处分等每件收费50-80元。(2)证明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资格、资信,每件收费300-500元。(3)证明不可抗力事件,每件收费200-400元。(4)办理证据保全(5)制作票据拒绝证书,每件收费400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2023-07-06
    243人看过
  • 盗窃行为的法律分类是什么
    一、盗窃行为的法律分类是什么盗窃罪的行为类型包括: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多次盗窃的;入户盗窃的;携带凶器盗窃的;扒窃;盗窃使用中的电力设备;以及盗窃广播电视设施、公用电信设施等。二、盗窃行政处罚流程是怎样的1.立案:发现盗窃行为的行为,予以审查,决定是否立案;2.调查:对立案的案件,制定专人负责,及时组织调查取证,与当事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调查时应出示证件,允许当事人辩解。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3.审查:对案件违法事实、证据、调查取证程序、法律适用、处罚种类和幅度、当事人陈述和申辩等进行审查,提出处理意见;4.告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前,应制作行政处罚告知书送达当事人,告知其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符合听证规定的,制作并送达行政处罚听证告知书;5.决定: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制作《行政处罚决定书》,并载明行政处罚告知、
    2023-10-16
    146人看过
  •  法律体系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法律的分类标准包括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根本法和普通法、实体法和程序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国际法和国内法、公法和私法。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由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形成的呈体系化的有机整体,其理想化要求是门类齐全、结构严密、内在协调。法律体系的特征包括一国的全部现行法律构成的整体、现行法构成的体系、构成法律体系的单位是法律部门、法律规范是法律体系构成的最基本单位。法律的分类标准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根据法律创制方式和发布形式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成文法和不成文法。2.根据法律的内容、效力和制定程序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3.根据法律的内容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4.根据法律的地理效力、时间效力或者对人的效力不同,法律可以分为一般法和特别法。5.根据法律的主体、调整对象和渊源的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国际法和国内法。6.根据法律适用的对象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公法和私法。
    2023-11-15
    470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劳动法律事实分类的意义
      宁夏在线咨询 2023-07-10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劳动法律规范规定的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按照行为人所处的地位和实施的目的、性质和职责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劳动法律行为、劳动行政管理行为、劳动争议仲裁行为和劳动司法行为。
    • 劳动法律事实的分类具体是怎样的,有没有法律规定
      广东在线咨询 2023-10-20
      劳动法律事实的分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其他。劳动法律事实指的是能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 《劳动法》事假规定2024年是什么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4-09-27
      《劳动法》事假最新规定,职工一年请事假天数超过二十天的,则不再享受当年的年休假。职工请事假是因为私事需要办理,单位会根据规章制度扣工资,事假不属于法定休假范围,职工不能带薪休假。职工请假之前,应该给人事部门提交请假单。
    • 什么叫劳动法律事实?
      河北在线咨询 2023-11-17
      法律分析 劳动法律事实是指存在的一种客观情况,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它是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必要条件,也是根据法律规范形成的情况。
    • 民事法律事实的分类有哪些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6-11
      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两大类。 (1)事件:法律事实的发生与人的意志无关,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又称为自然事实。例如:雷击将牛劈死,导致所有权关系的消灭。 (2)行为:行为是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行为可以分为:民事行为、事实行为。民事行为:指行为人旨在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符合法律规定或条件的民事行为,称为民事法律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民事行为,称为无效的民事行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