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法律行为吗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5-06 20:21:01 226 人看过

一、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法律行为吗

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法律行为。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合法行为的一种。指的是行为人以法律规定的条件已满足为前提,将一定的内心意思表示于外,从而引起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

二、准民事法律行为的种类

1、意思通知,是指以一定的意愿为表示内容的行为。如承认的催告和拒绝、义务履行的要求和拒绝、要约的拒绝等。

2、事实通知,是指通知对方或者公众一定客观事实为表意内容的行为。如股东大会召集公告、承诺迟到的通知、授予代理权的通知及指名债权让与的通知等。

3、感情通知,是指以一定感情为表意内容的行为。如被虐待或被遗弃的被继承人对有遗产或虐待行为的继承人的宽恕表示。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行为分类

1、根据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需要一方还是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其可分为: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2、根据其是否必须采取法律规定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3、根据其行为是否需要当事人支付对价(互为对价,但是非为要求等价性),民事法律行为就可以分为: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

4、依据其行为生效是否以标的物的交付为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诺成行为和实践行为。诺成行为自当事人达成合意时成立,当事人交付标的物为履行其义务;而实践性行为自当事人交付标的物时成立,交付标的物为行为成立的要件。

5、根据其相互间的关系,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主行为和从行为。从行为依赖于主行为。

6、根据行为人实施行为所要发生法律后果的性质,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分为:财产行为和人身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主张的分类,包括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双务行为和单务行为,等等。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15日 07:1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民事法律行为相关文章
  • 好意施惠是民事法律行为吗
    好意施惠也属于民事法律行为,好意施惠行为,虽然当事人无意设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但依照法律的规定同样是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因为好意施惠是无偿的,是基于人们内心的善意,应该从公平的角度处罚,酌情减轻施惠人的责任,因此司法实践中施惠人非基于故意或是重大过失导致的损害,一般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施惠人应当承担损害结果的法理是基于先行行为而产生的对相对人权利保护的义务,如相对人因此行为受损,施惠人应当承担责任,但此时已转变为侵权关系了。一、好意施惠引发的侵权案的法条是什么好意施惠在法律中没有明确的法条规定。好意实惠之侵权归责原则应当适用过错原则。但基于好意施惠的无偿性和良好的动机,以及善意目的性,应从民法的公平理念出发,酌情减轻施惠人的民事赔偿责任。即施惠人因其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受惠人人身或财产损害的,应酌情适当承担赔偿责任,对因一般过失造成的损害则无须担责。因此认定好意施惠侵权行为应当慎用
    2023-02-26
    439人看过
  • 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法律综合知识
    一、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如下:1.财产返还由于民事行为无效,当事人从民事行为中取得的财产就失去了合法根据,所以,当事人应将其从该民事行为中取得的财产返还给对方,财产返还分为单方返还和双方返还,前者是有过错的一方将其从无效民事行为中所得财产返还给对方,而对方所得财产则不予以返还,依法另行处理。后者则是双方各自将其从无效民事行为中所得财产分别返还给对方。2.赔偿损失无效民事行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还相应地产生损失赔偿的后果。该后果的承担是与当事人的过错相联系的。应依据当事人的过错确认其赔偿责任。3.追缴财产在法律规定情况下,执法机关要将当事人因无效民事行为所取得的财产(已经取得和约定取得的财产)予以追缴,收归国家、集体所有或返还给第三人。二、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后果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后果:1.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双方行为(即合同行为)。2.无权代理行
    2023-07-23
    460人看过
  • 法律行为和准法律行为的互动关系
    法律行为与准法律行为关系是:两者的联系:1、二者都是当事人的表示行为;2、二者都必须要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是当事人是主动意思的,这样才具有法律后果;两者的区别:1、民事法律行为在法律上的效果是由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内容发生;2、准法律行为的效果则是当事人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而当然发生的行为。区别是意思的表示。赠与是一种民间法律行为无论是赠与入主动将一定的财物交给受赠人所有,受赠人以接受财物的行为表示同意或认可,还是受赠人首先向赠与人提出赠与要求,赠与人以赠与的行为满足受赠人的要求,都说明赠与是一种协议性双方法律行为,所以,赠与履行后,即发生了赠与财物转归受赠人所有的法律后果,赠与人不应再反悔、索要。同时,赠与又是一种以联络感情、加深友谊、互相帮助和增进团结为目的的民间交往,在调解时应采取和蔼的、平心静气的方式,既要维护赠与的法律行为后果,又要维护赠与行为体现的良好道德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
    2023-07-01
    112人看过
  • 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特别要件,民事法律行为怎样成立
    一、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特别要件民事法律行为成立的特别要件有:1.在有因行为,原因欠缺法律行为不成立,原因就成了特别要件;2.在实践性民事法律行为,物之交付就是特别要件,民事法律行为在交付完成前不成立。二、民事法律行为怎样成立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第一百三十四条: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三、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包括: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4.不损害国家和他人合法权益。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
    2023-07-09
    77人看过
  • 民事法律行为是否可撤销?
    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的含义如下:1、自始无效。无效民事行为无效,自行为开始发生,从一开始就不被法律认可;2、当然无效。即无效的民事行为,不需要任何人主张,也不需要法院或仲裁机构宣告,即无效。无效行为不以主张、确认、宣告为要求;3、意思无效。无效的民事行为无效,是指当事人的意思没有效力,而不是没有法律效力。无效行为符合侵权、不当得利或者别的损害赔偿的法律要求的,仍有侵权、不当得利等法律规范规定的效力。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和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经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期限,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期限的除外。附生效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至时生效。附终止期限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期限届满时失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五条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
    2023-07-15
    265人看过
  • 民事行为有效怎么认定,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
    民事行为效力的认定需要有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等条件。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在于二者性质不同、法律后果不一样。一、民事行为有效怎么认定民事行为有效的认定是: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达设立、变更、终止法律关系的行为。二、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在在于1.二者性质不同。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的合法行为,这种合法行为的目的在于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而民事行为包括有效的民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行为,合法的民事行为和非法的民事行为2.法律后果不一样。行为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可以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受法律的保护。民事行为有合法与非法、有效与无效之分。对于非法的或无效的民事
    2023-07-06
    416人看过
  • 侵权行为是不是法律事实行为
    一、侵权行为是不是法律事实行为侵权行为是事实行为。而侵权行为就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人身和财产并造成损害,违反法定义务,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事实行为,也指非表意行为,是指当事人在主观上并没有发生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但一旦实施该行为即在客观上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二、侵权行为有什么种类侵权行为的种类有:1.侵害人身的侵权行为;2.侵害人格利益的侵权行为;3.侵害身份权的侵权行为;4.侵害财产权的侵权行为;5.侵害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九条【人格权编的调整范围】本编调整因人格权的享有和保护产生的民事关系。第九百九十条【人格权定义】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除前款规定的人格权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产生的其他人格权益。第九百九十一条【民事主体的人格权不受侵害】民事主体的人格权受法
    2023-12-27
    144人看过
  • 抛弃所有权是民事法律行为吗
    所有权的抛弃所有权的抛弃属于无相对人的单方民事法律行为,因此抛弃所有权无须向任何特定的相对人作出抛弃的意思表示。一、什么情况下特定债务可以免除根据法律规定,债权人免除债务人债务的条件如下:1、免除须以意思表示为之。免除在性质上一般认为属单方法律行为。它仅依债权人表示免除债务的意思而发生效力,不以债务人的同意为必要。2、免除须向债务人为之。向第三人为免除的意思表示,不发生免除的法律效力,债的关系并不消灭。在此情况下,仍应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另作出免除的意思表示,债的关系才能消灭。3、债权人抛弃债权的意思表示不得撤回。免除为单方法律行为,自向债务人或其代理人表示后,即产生了债务消灭的法律效力。因此,一旦债权人作出了免除的意思表示,即不得撤回。4、债权人须有处分能力。免除为债权人处分债权的行为,因而需要免除人具有处分该项权利的能力,无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人未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为免除行为;
    2023-02-21
    239人看过
  •  借条或欠条 是民事法律行为吗?
    单方出具借条或者欠条是双方民事法律行为,因为借条或欠条虽然是一个人出具,但是借条和欠条都表示一个债权债务关系的存在。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一、借条怎样写有法律效力借条需要写明借款的情况和借款人的基本情况。根据民法典的具体规定,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说明借条实际上就是借款合同,借款合同的内容一般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等,由此可得,借条需要写清楚债务关系,借款数额和时间等信息,并且双方签字即具有法律效力。二、别人借我钱应该写借条还是欠条借钱最好是打借条而不是欠条。借条是借款人向出借人出具的借款书面凭证,它证明双方建立了一种借款合同关系;而欠收是双方基于以前的经济往来而进行结算的一种结算依据,它实际上是双方对过往经济往来的结算,仅是代表一种纯粹的债权债务关系,并不代表借款合同关系。因此借款时宜写“借条
    2023-04-02
    62人看过
  • 哪些民事法律行为,行为人有权撤销
    (一)基于重大误解而做出的民事法律行为,这是指因认识错误实施的行为。基于错误认识的行为,行为人的表意虽然是自愿的,但却是违背本意的,所以该行为属于得撤销行为。(二)显失公平行为是指民事行为效果明显违背公平原则的行为。一方当事人利用优势或者利用对方没有经验,致使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明显违反公平、等价有偿原则的,可以认定为显失公平。(三)存在欺诈、胁迫而做出的民事法律行为,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律师补充: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法律依据】
    2023-05-06
    126人看过
  •  民事法律行为中,无偿行为普遍存在
    无偿法律行为是指当事人一方给予对方财产利益或履行特定义务,而对方无需支付任何代价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对民法中等价有偿原则的例外,主要发生于公民日常民事活动中。例如赠与行为、无偿借贷行为、无偿劳务合同行为等。一种法律行为,其中当事人一方给予对方财产利益或履行特定义务,而对方无需支付任何代价。例如赠与行为、无偿借贷行为、无偿劳务合同行为等。无偿法律行为是对民法中等价有偿原则的例外。依中国法,它主要发生于公民日常民事活动。 民 事 法 律 行 为 无 偿 行 为 : 赠 与 、 借 贷 、 劳 务 等民事法律行为无偿行为是指在民事法律关系中,一方当事人自愿为对方当事人作出一定行为,而对方当事人不需要支付任何报酬或者仅需支付极少金额的报酬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赠与、借贷、劳务等。赠与是指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地转移给受赠人,受赠人接受赠与并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赠与人在赠与财产的权利转移前可以随时撤销
    2023-09-08
    360人看过
  • 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吗,事实行为与民事行为的主要区别
    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但是不具备民事法律行为产生条件的民事行为和无效民事行为并没有法律效力。事实行为与民事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不以意思表示为,后者反之。一、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吗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是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民事法律行为从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依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没有法律约束力。二、事实行为与民事行为的主要区别事实行为与民事行为的主要区别如下: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民事行为
    2023-07-19
    124人看过
  • 法律上民事行为人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
    一、民事法律年龄阶段是怎样的第一种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民法典》第十八条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与我国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及刑事方面法律有关以年龄分阶段承担责任的规定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这说明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年龄标准是根据公民政治生活行为的年龄标准来确定。“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其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一般来说十六周岁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初中毕业了,参加生产劳动或其他工作了,但这种劳动或工作,其劳动收入必须成为本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否则,不能视其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第二种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也称为可以独立进行部分民事活动能力的人。《民法典》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
    2023-03-20
    425人看过
  • 关于民事法律行为制度
    民事法律行为
    首先,民事法律行为概念是中国民法特创,世界上没有先例,亦不可能有来者。其次,中国民法中创设民事法律行为这一概念时设定了它本身是合法行为,这本来就是错误的。现在学界的观点基本趋向于适法行为,即不一定是合法行为。可参见各权威教材,对此问题均有详细论述。第三,民事法律行为应为法律行为,在世界其他国家均表述为法律行为,它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与它相对的是事实行为,此无意思表示要素。这两者的上位概念是法律上的行为。第四,在规定为法律行为的国家中,均将此作为适法行为或其他表述,但是都没有将其视为合法行为。因此你所的:民法中创设民事法律行为这一概念时设定了它本身是合法行为,因此与侵权行为等违法行为区别开来,但是为什么在民事法律行为中又存在因违反法律强行性规定而无效这种情况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那这种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与侵权行为等违法行为又有什么区别呢???若我们按照世界通行的做法,不将法律行为当成合法行为,
    2023-06-08
    328人看过
换一批
#民法典总则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的一种类型,是行为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法律事实的最基本形式。... 更多>

    #民事法律行为
    相关咨询
    • 民事法律行为中无偿行为是多数
      西藏在线咨询 2021-12-15
      当事人一方向对方给付财产利益或履行特定义务而不要求对方支付任何代价的法律行为。例如赠与行为、无偿借贷行为、无偿劳务合同行为等。无偿法律行为是对民法中等价有偿原则的例外。依中国法,它主要发生于公民日常民事活动。
    • 侵权行为有哪些民事法律行为
      宁夏在线咨询 2023-12-21
      民事法律行为不包括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事实行为,指当事人在主观上并没有发生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但一旦实施该行为即在客观上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
    • 民事法律行为包括侵权行为么?
      江苏在线咨询 2022-11-13
      民事法律行为不包括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事实行为,指当事人在主观上并没有发生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但一旦实施该行为即在客观上产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
    • 法律上欺诈是民事行为,还是欺诈行为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5-08
      1、欺诈是民事行为,民事欺诈行为一般来讲是用夸大事实或虚构部分事实的办法,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通过履行约定的民事行为,以达到谋取一定利益的目的。如:以次充好的消费欺诈行为。2、《刑法》对诈骗罪目的规定的很明确,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体来说是行为人不打算付出任何代价或做出任何劳务,即取得对方信任而非法占有财物。民事欺诈虽然在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
    • 2022年准民事法律行为是怎样的
      宁夏在线咨询 2022-11-11
      1、催告。在相对人的催告行为中,虽然可以看出相对人的意思,但其法律后果只是为期一个月的期间的开始,期间届满后,对方仍未作出表示的,视作拒绝追认。这一后果的产生与催告人具有何种意思毫无关联。在一般情况下,催告人更希望对方作出追认表示。 2、通知。在这类行为中,行为人表示的并不是某项意思,而是一种事实或者情况,通知行为所发生的法律后果是基于法律规定,而非基于当事人的意思。 3、宽恕。宽恕是一种以感情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