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民事行为取得承包经营权,包括创设取得和移转取得两种情况:
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创设取得,主要是指承包人与发包人通过订立承包经营合同而取得承包经营权,分为家庭承包与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进行的承包。
通过这两种方式承包的,都应当签订承包合同,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承包方于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草原使用权证,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
2、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移转取得,是指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过程中,受让人通过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依法从承包人手中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非基于民事行为而取得承包经营权:
在这里主要是继承问题。法律规定遗产范围中没有规定承包经营权,因此在我国民法学界对于承包经营权能否继承有不同的看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认可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的继承,而有限地认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
1、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林地承包经营权,承包人死亡的,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
2、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设立的承包经营权,承包人死亡的,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
一、承包土地是否受到法律的保护
承包合同自成立之日起生效。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合同生效后,发包方不得因承办人或者负责人的变动而变更或者解除,也不得因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者合并而变更或者解除。
《民法典》【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立和登记】土地承包经营权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合同生效时设立。登记机构应当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发放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
二、土地承包合同包括哪些内容
土地承包合同一般要求一式三份,发包方、承包主各一份,农村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存档一份附本。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承包合同应当包括以下条款:
(一)发包方、承包方的名称,发包方负责人和承包方代表的姓名、住所。
(二)承包土地的名称、坐落、面积、质量等级。
(三)承包期限和起止日期。
(四)承包土地的用途。
(五)发包方与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
(六)违约责任。
土地承包合同的内容受到法律规定的严格约束,当事人之间不能约定承包期限超过法定期限,承包方必须维持承包土地的农业用途,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业建设,不能给土地带来永久性伤害。
-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包括哪些条款,农村土地承包合同无效的情形
108人看过
-
2023年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有哪些方式?
307人看过
-
土地流转包括哪些形式
347人看过
-
家庭土地承包和其他形式的土地承包有什么区别
322人看过
-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违约形式及责任
268人看过
-
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有哪些合法形式
251人看过
-
咨询土地其他形式承包合同是指哪些的呢?浙江在线咨询 2022-08-01首先我国农村土地是以户为承包主体进行发包的,比如张家有三口人,这三个人口不能分开承包,而是以家庭为主体,以户主为承包人联合承包,这种承包方式就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其它方式承包是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外的方式所取得的承包土地。比如张三家承包了三个人口的土地后,又按照法律的规定将全部或部分承包地转包给其它农户经营管理的。其它农户在这种情况承包来的承包地就叫以其它方式取得的承包地。
-
土地承包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什么情形下土地承包合同无效的后果天津在线咨询 2022-02-27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承包合同无效:第一,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土地承包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第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第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第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第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有关不得收回、调整承包地等的强制性规定。在土地承包合同中,这些强制性规范有:⑴发包方违反民主议定原则越权发包或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土地承包合同无效。⑵承包方未经发包方同意擅自转包、转让的
-
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有哪些方式河北在线咨询 2021-12-27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有:承包人与发包人通过订立承包经营合同而取得承包经营权;受让人通过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从承包人手中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林地承包经营权;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设立的承包经营权。
-
我国的土地承包土地分包的方式有哪些?海南在线咨询 2022-07-11农村土地承包是指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淮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这就是承包土地分包的方式的说明。
-
土地承包合同在哪些情形下的无效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2-27下列情况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违背公序良俗;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