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的规定,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罪名成立且情节严重,购买保险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要求业务员出示有效工作证件;(2)如实填写并亲笔签名;(3)付款时要求业务员当场开具保险费暂收收据并签署姓名和业务员代码;(4)投保一个月后未收到正式保险单,向保险公司查询。
根据刑法的规定,如果伪造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罪名成立且情节严重,那么犯罪者将面临刑事责任。购买保险时要注意以下问题:(1)当业务员拜访您时,您有权要求业务员出示其所在保险公司的有效工作证件。(2)在填写保单时,您必须如实填写有关内容并亲笔签名;被保险人签名一栏应由被保险人亲笔签署。(3)当您付款时,业务员必须当场开具保险费暂收收据,并在此收据上签署姓名和业务员代码;您也可要求业务员带您到保险公司付款。(4)投保一个月后,您如果未收到正式保险单,请向保险公司查询。
投保后如何查询保险单?
根据我国《保险法》的规定,投保人自合同成立之日起有权随时解除合同。投保人解除合同,保险人应当将已收的保险费扣除手续费后,退还投保人。
另外,《保险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保险事故发生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保险人提出书面或者口头申请,提供与发生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或者资料。
因此,投保人可以在发生保险事故后三十日内,向保险人申请查询保险单。同时,根据《保险法》的规定,保险人应当在接到查询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将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查询的保险单或者其他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或者资料书面答复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综上所述,投保人可以查询保险单,并且保险人在接到查询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应当将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查询的保险单或者其他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或者资料书面答复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
在购买保险时,投保人需要注意相关问题。首先,业务员需要出示有效的工作证件,投保人需要如实填写并亲笔签名。在付款时,投保人需要要求业务员当场开具保险费暂收收据并签署姓名和业务员代码。此外,投保人还需要在一个月后查询保险单。根据《保险法》的规定,投保人自合同成立之日起有权随时解除合同,并且保险人应在接到查询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将查询的保险单或者其他与保险事故有关的证明或者资料书面答复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因此,投保人可以放心购买保险,保障自己的权益。
根据《刑法》第206条规定:伪造或者出售伪造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量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量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
社保欺诈行为如何界定?
451人看过
-
保险诈骗罪如何界定
146人看过
-
如何界定合同欺诈行为?
216人看过
-
该如何界定保险诈骗罪
182人看过
-
如何预防保险欺诈
345人看过
-
如何防止保险欺诈
448人看过
保险欺诈是一种假借保险名义或利用保险合同实施欺诈的违法犯罪活动,主要指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采取虚构保险标的、制造保险事故、编造事故发生的原因或夸大损失程度等手段,导致保险公司多支付保险金,或支付不应支付的保险金的行为。... 更多>
-
合同欺诈如何界定宁夏在线咨询 2022-11-14合同欺诈的界定:欺诈要求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比如陈述虚伪事实,或者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要求欺诈人实施了欺诈行为,并且被欺诈人因欺诈而陷入错误。 必须是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与合同内容有密切关系,被欺诈人因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对合同内容发生了错误认识,而做出意思表示。
-
-
合同欺诈定性如何界定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5-24合同欺诈的界定:欺诈要求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比如陈述虚伪事实,或者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要求欺诈人实施了欺诈行为,并且被欺诈人因欺诈而陷入错误。 必须是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与合同内容有密切关系,被欺诈人因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对合同内容发生了错误认识,而做出意思表示。
-
保险诈骗罪如何界定?江苏在线咨询 2021-11-08判断是否构成保险诈骗罪,取决于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是否符合保险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只有符合其犯罪构成,才能认定触犯保险诈骗罪。保险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主件、客体要件、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保险制度和保险人财产所有权。2、客观要件本罪客观上表现为违反保险法规,采取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式骗取较大保险金额的行为。保险费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
-
合同如何界定价格欺诈新疆在线咨询 2022-08-16司法解释为“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 合同民事欺诈行为的主要方式包括: 1、虚假的质量欺诈行为; 2、虚假的商品标识欺诈行为; 3、虚假的合同主体欺诈行为; 4、虚假的宣传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