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这一规定即意味着,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都有对已经采取的强制措施的决定进行变更或者撤销的权力。我们认为,这是适应案件的不同进展情况而作出的变通规定。应当说,这一规定是比较合适的。
取保候审撤销或者变更的表述方式及其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不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2。取保候审期限届满的。
3、发现采取取保候审决定不当的。
4、已被逮捕的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5、已被逮捕的被告人,案件不能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审结的。
6、已被逮捕的被告人正在怀孕或者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7、已被逮捕的被告人,第一审人民法院判处管制或者宣告缓刑以及单独适用附加刑,判决尚未发生法律效力的。
8、已被逮捕的被告人,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期间,被告人被羁押的时间已到第一审人民法院对其判处的刑期期限的。
9、已被逮捕的被告人,因进行司法鉴定而尚未审结的案件,法律规定的期限届满的。
10、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取保候审的被保证人或者说是保证对象,既然保证对象都不存在了,取保候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意义,当然也应当予以撤销。
11、保证人死亡、重伤或者出现其他丧失保证能力情形的。保证人是取保候审的义务主体,保证人资格的存在以其具有保证能力为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或者丧失了保证能力,保证义务的履行就成为事实上的不可能,取保候审也就随之应当予以变更。
12、公安机关提请逮捕以后,检察机关不批准逮捕,案件需要复议、复核的,或者移送起诉后,检察机关决定不起诉,需要复议、复核的。
综上,解除取保候审的条件有两个,分别是取保候审的期限届满和有关机关查明被取保候审人不应当被追究刑事责任。另外,申请解除取保候审还需要办理相应地程序。
-
可以被解除的婚姻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323人看过
-
满足取保候审出国条件可以吗
316人看过
-
取保候审期间犯罪该怎么办,解除取保候审要满足什么条件
143人看过
-
什么是退休金?满足哪些条件可以领取?
321人看过
-
哪些条件满足时,保证人可以取保候审?
260人看过
-
满足什么条件可以附条件不起诉?
236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帮信罪可以取保候满足条件西藏在线咨询 2021-12-28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符合一定条件的,可以取保候审。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可能判处拘役;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等条件的,可以取保候审。
-
取保候审条件满足后可以取保候审吗河北在线咨询 2023-02-13根据相关的取保候审条件的法律规定,个人认为你的这种情节,是可以申请取保候审的。以下为你提供取保候审条件,供参考: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后者独立使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害性的; (3)应当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患有严重疾病,后者正在怀孕、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的婴儿的妇女; (4)对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证据不符合逮捕,需要复议、复核的; (5)提请逮捕后,
-
什么样的取保候审条件满足香港在线咨询 2022-04-19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二、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
-
无效婚姻解除要满足什么条件宁夏在线咨询 2023-08-08《民法典》规定无效婚姻解除需要符合重婚、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以及未到法定婚龄这三种情况之一。无效婚姻是因欠缺婚姻的成立条件,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婚姻。无效婚姻不能办理离婚证,只能请求人民法院宣告婚姻无效。
-
社保可以退保吗?在满足什么条件下可以退保浙江在线咨询 2023-09-18退保的话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办理出国定居手续,且户口已在我国公安机关注销的; 2、没有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已身故,且户口已在公安机关注销的; 3、在两地同时缴纳社保的,可以清除一个社保账户,办理社保退保; 4、参保个人死亡后,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个人账户余额依法继承。 5、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且未转入转入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