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刑法解释中存在着解释不清的现象。有些法官提出对其中某些案件可以运用罪刑相当原则进行解释,笔者也赞同这种解释方法,但却认为这种解释方法本身的正当性是需要进行论证的。运用罪刑相当原则解释刑法实质为目的解释法,看似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冲突,实际上,这种冲突源于刑法的社会保护机能,这种解释方法与法的内在理念是一致的,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以及刑法的正义性、合目的性的要求,因而是正当的。
虽然说法律必须经由解释始能适用[1],但在那些与法律规则天然吻合的常规案件中,法律解释似乎没有什么用武之地,解释只用于规则遇到障碍的地方[2]的说法并不过分,也就是说法律解释一般只出现在疑难案件中。刑事司法中的疑难案件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诉讼法上的疑难,另一类是实体法上的疑难,前者一般通过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就可以解决,而后者的解决则就需要对刑法进行解释。与有些案件的事实真相无法证明一样,在刑法解释中同样也存在解释不清的现象。一段时间以来,在实务界,有些法官提出对某些案件可以运用罪刑相当原则解释解释不清的案件,笔者赞同这种解释方法,但却认为这种解释方法本身的正当性是需要进行论证的。
一、合法性的质疑
绑架与抢劫是较为常见的犯罪类型,对此,刑法的规定和最高司法机关的解释不可谓不明确,理论界的著述也不可谓不详尽,然而在司法实践中,面对具体的案件,行为人的行为是定非法拘禁还是绑架,是定入户抢劫还是一般抢劫,却仍见仁见智,立场与解释方法不同,其结论也大相径庭。一般认为,索财型的绑架与索债型非法拘禁罪的区别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3],而入户抢劫还是一般抢劫的认定关键则在于行为人入户之前是否具有非法的目的[4]。在有些案件中,很难说行为人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或入户前没有非法的目的,但如果将行为人的行为认定为绑架或入户抢劫,行为人所受刑罚将与其行为极不相适应。如被告人女甲在男乙家做保姆期间,同男乙发生性关系。男乙承诺与同居女友丙分手后娶其为妻。案发当天,丙以乙男的名义将女甲解雇,女甲自认为被乙男欺骗,遂将乙男女儿骗出,打电话向乙男索要补偿费两万元,后被公安人员抓获。[5]对此案,有人认为女甲的行为构成绑架罪,有人认为构成非法拘禁罪。又如,三陪女甲看到乙男一派有钱人的形象,在到乙男家之前准备了迷药,到乙男家后趁乙男洗澡之机将迷药放入乙男的水杯内,乙男喝下水昏迷,三陪女甲即将乙男的物品拿走。[6]
在这种解释不清的情况下,有的法官提出了根据罪刑相当原则区分此罪彼罪的观点[7],而实际上,在理论界也有学者提出过类似的主张,如阮齐林教授指出:鉴于我国刑法中对绑架罪规定了极为严厉的法定刑,这意味着必须严格解释绑架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以体现罪刑相适应的原则。[8]张明楷教授也认为:罪刑相适应的理念不仅影响刑罚的适用,而且影响对刑法规定的解释。但是一些人虽有罪刑相适应的观念,却不顾及条文的法定刑轻重,仍按用语的含义解释,使较轻的行为也涵摄在法定刑较重的罪状中。[9]
然而,有些人却对运用罪刑相适应原则解释刑法的方法持否定的观点,认为既然我国刑法第三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行为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关于入户抢劫或绑架罪的规定,就应严格依照刑法定罪,运用罪刑相适应原则解释刑法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虽然否定的观点未能为我们实现罪刑相当提供有效的路径,但否定观点提出的质疑却似乎不无道理,因而运用罪刑相当原则解释刑法本身的正当性是需要论证的。[10]
二、对质疑之质疑——罪刑法定原则的实质内涵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的生命,它既是立法机关制定刑法、司法机关适用刑法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任何解释者必须遵循的原则。[11]通说认为我国刑法第三条的规定,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所表述的就是罪刑法定原则,否定观点所称的违反罪刑法定原则也是指违反了这一条的规定。但这种表述方式在大多数国家的刑法当中是看不到的,显了中国刑法在罪刑法定原则表述上的中国特色。我国刑法学者对此进行了符合刑法规定之本意的解释,将《刑法》第三条中分号前面的内容称之为积极的罪刑法定原则,将分号后面的内容称之为消极的罪刑法定原则,并认为积极的罪刑法定原则与消极的罪刑法定原则是密切联系的,统一不可分割的,这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新发展。[12]不难看出,被称为积极的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所强调的是保护社会利益,其基本价值取向在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而被称为消极的罪刑法定原则的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所强调的是保障人权,其基本价值取向在于个人自由的保护。
根据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上述解释,在上述案件中,既然行为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关于入户抢劫或绑架罪的明文规定,就应严格依照刑法定罪的说法并没有什么不正确,反而运用罪刑相当原则解释刑法本身削弱了罪刑法定原则的社会保护机能,然而,如此理解罪刑法定原则同样是值得质疑的。
罪刑法定原则,也有学者称之为罪刑法定主义,是当今世界多数国家刑法乃至国际公约的一项基本原则,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至1215年英王约翰签署的《大宪章》,在此后,启蒙思想家洛克、孟德斯鸠、贝卡里亚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对罪刑法定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当然,罪刑法定真正成为刑法的基本原则,还是近代刑法学鼻祖费尔巴哈有力倡导的结果。[13]1801年,他在自己的《刑法教科书》中首次以拉丁文形式写下了这一伟大的刑法格言——nllnmcrimensinelege,nllapoenasinelege,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罪刑法定原则真正成为刑法的基本原则始见于1810年的法国刑法典,此后,大陆法系各国也均在本国的刑法中规定了这一原则。
-
此罪与彼罪什么意思
363人看过
-
消防责任事故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218人看过
-
认定本罪应注意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258人看过
-
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此罪与彼罪的划分
256人看过
-
罪刑法定原则:一个与“此罪”相关的概念?
94人看过
-
兄弟俩同罪是否会影响到彼此?
279人看过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体现: 1、刑法总则中的体现:我国刑法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 2、刑法分则中的体现:在分则罪名方面,我国刑法作了相当详备的规定。在1997... 更多>
-
此罪与彼罪有显著的区别吗广西在线咨询 2022-02-11此罪与彼罪有显著的区别:此罪与彼罪是刑法学中针对相近的犯罪,从犯罪构成要件做出的分析.例如,寻衅滋事罪是行为犯,即有了该行为,不一定要造成某种结果就可能构成犯罪;而故意伤害罪是结果犯,即一定要造成一定后果(轻伤以上)才构成该罪。第二,定罪量刑不同。前者最高刑为五年;故意伤害罪最高可达到死刑。第三,主观故意不同。前者是意图闹事,后者是意图伤害。
-
此罪非彼罪的刑事辩护意见有什么内容?新疆在线咨询 2022-07-03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此罪非彼罪的刑事辩护意见不得定罪处刑。具体定罪要看是否符合刑法规定的某种具体犯罪类型的构成要件。
-
刑事二审辩护非彼罪是彼罪吗江西在线咨询 2022-08-04对于您提出的问题刑事二审辩护非此罪是彼罪吗,我有以下回答: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如何认定强奸罪与通奸罪、游戏罪、敲诈勒索罪与相似罪名的界限在此澳门在线咨询 2022-04-28《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当前办理强奸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三、办理强奸案件要严格分清哪些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1.把强奸同未婚男女在恋爱过程中自愿发生的不正当性行为加以区别。有的未婚男子以“恋爱”为名,玩弄女性,奸淫多名未婚妇女,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可以流氓罪论处。 2.把强奸同通奸加以区别,要注意的是: ①有的妇女与人通奸,一旦翻脸,关系恶化,或者事情暴露后
-
俩人打架彼此都有伤,可以起诉吗?构成什么罪重庆在线咨询 2022-07-13寻衅滋事罪是从1979年刑法第160条规定的流氓罪中分解出来的一种罪,是指肆意挑衅,随意殴打、骚扰他人或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或者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随意殴打要构成“致一人以上轻伤或者二人以上轻微伤的”的结果,您说的情况如果没有其他恶劣情节的话,一般不构成“寻事滋事罪”,当然如果触犯治安管理有关规定,还是会被行政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