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恶性拆迁纠纷事件频发于全国各地,主要是因损害被拆迁人的合法利益所引发,其中存在着深层次的立法根源。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针对被拆迁人设计了四项强制性制度:第一是强制许可制度。在尚未征求被拆迁人意见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即可用《条例》所赋予的拆迁许可权向拆迁人发放拆迁许可证,此时被拆迁人的被强制拆迁的命运几乎已被注定;第二项是强制签约制度。拆迁人获得拆迁许可后,《条例》规定拆迁双方负有签约义务。不管被拆迁人是否愿意拆掉自己的房子,其有义务与开发商签订拆迁协议,意味着被拆迁人对自己的物权必须作出让与;第三项是强制裁决制度。由于补偿标准是拆迁协议的核心问题,标准过低几乎是所有拆迁项目的共同特征。被拆迁人往往在无法抗衡被拆的命运的情形下,退而寻求能获得较高的补偿,并籍拒绝签订拆迁协议以求自力救济,但《条例》规定,当达不成拆迁协议时,任何一方可申请拆迁行政管理部门裁决。现实中几乎均是开发商请求强制裁决,裁决结果也几乎都是一律拆迁,补偿标准也难以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被拆迁人对裁决结果几乎都不服,但接着由第四项强制制度可保障将拆迁进程继续到底;第四项是强制执行制度,《条例》规定拆迁人可申请行政强制或司法强制执行,通过司法或行政途径将被拆迁人强制迁出原居所地。除上述四项强制性的硬制度外,《条例》还规定了一项软制度,即补偿评估制度。现实中其根本无法将市场价格原则和重置价格等原则充分贯彻到拆迁评估事项中。
通过上述四硬一软的立法制度设计,物权人对自己的物权其实是无力予以自主保护的,《条例》所赋予当事人的司法救济权由于四项强制性制度尤其是强制许可和强制裁决制度的设计而基本上丧失了司法价值。同时,评估软制度的存在使得被拆迁人在被迫拆房的情形下又无奈地接受了低值补偿。
-
为何拆迁安置房买卖纠纷难以避免?
420人看过
-
如何在房屋拆迁过程中避免纠纷?
358人看过
-
拆迁回迁房如何避免买卖纠纷?
275人看过
-
拆迁补偿纠纷请律师,如何避免不必要的费用?
378人看过
-
在签署房屋拆迁补偿协议时,如何避免出现分歧和纠纷?
131人看过
-
避免拆迁房买卖合同出现纠纷的技巧
315人看过
拆迁纠纷是指在房屋拆迁时,被拆迁人对拆迁补偿、拆迁安置条件、拆迁的过渡期限等不满意,或拆迁人进行非法拆迁而发生的纠纷。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因房屋补偿、安置等问题发生争议,或者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后,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反悔,未经行政机关裁决,仅就房... 更多>
-
家庭拆迁纠纷难解如何化解拆迁房屋纠纷福建在线咨询 2021-11-01家庭纠纷原则上应由家庭内部协商解决,或请德高望重人士协调;内部不能解决,协调不能解决的,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不建议走诉讼途径,毕竟是一家人,打官司难免伤感情。家庭纠纷无非是利益问题,互相让步,不伤感情解决多好。
-
怎么避免出租房纠纷?出租房纠纷如何避免?西藏在线咨询 2022-10-26出租房如何避免纠纷,当事人应该怎样避免出租房纠纷1.房主应持有《房屋产权证》,只有房屋的所有权人才享有该房屋的收益权。如果是受房屋主人(房屋产权人)的委托代其出租房屋的,应具备房主的书面委托书。如果是转租,则应当事先征得房主的书面同意,否则,非房屋所有权人签订的合同即为无效,无法受到法律保护。若您想将已购公房出租,但还未办理产权证,房主可以从单位开具相关证明。同时,由于购房时未缴纳土地出让金,从法
-
购房合同纠纷如何避免如何避免装修合同纠纷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15避免装修合同纠纷的方法: 1、查验装修合同当事人的身份。 2、写明居室装修施工内容及承包方式。 3、写明工价、付款方式和工期。 4、详细写明有关材料供应的约定内容。 5、质量竣工验收标准应依法定标准。 6、应当明确违约责任、纠纷处理方式。
-
企业如何避免拆迁争议上海在线咨询 2021-10-26第一,明确公共利益中包含的基本内容,防止浑水摸鱼第二,为公共利益尽量不损害个人利益第三,损害个人利益最大诚意补偿第四,必须在复杂透明的公共参与程序制约下实施第五,所有权利都有公正的救济途径。具体来说,1、尽量用法律明确拆迁补偿范围,将所有补偿纳入补偿。补偿除正常范围外,还应包括树木、石土、搬家租赁、周边影响、预期损失等。2、需要适当的补偿计算公式。补偿多少很难明确,提出细致的计算方法明显适用于各地
-
民间借贷纠纷如何避免如何避免民间借贷纠纷,民间借贷纠纷怎么处理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3-06一、如何避免民间借贷纠纷为了避免纠纷,应注意以下事项:1、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包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2、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3、民间借贷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都应出据借条或有中间人在场,防患于未然。4、签订借款合同时,债权人要对借款人的情况予以充分了解,特别是要了解借款人的信誉程度、还款能力和以前是否有过赖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