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的主要特征及对策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7 15:44:15 242 人看过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是目前我国市场商品促销中常见的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目前这种虚假宣传行为有愈来愈烈之趋势,笔者所在的工商分局2006年全年共查处虚假宣传案件34件,占案件总数的33%。而2007年1季度就已经查处虚假宣传案件17件,占案件总数的51%。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该行为进行剖析,寻找对策。

一、虚假宣传行为的主要特征

(一)宣传的内容。其内容主要包括商品或服务的质量、成分、用途、性能、产地、价格、生产者、有效期、制造方法、售后服务等,经营者对于这些信息向购买者作不恰当传递,诱引购买者产生错误的行为。虚假宣传的直接受害者是消费者或同业竞争者。

(二)宣传的形式。其包括在商品上、通过广告和其他方法,这实际上已经涵盖了所有能够使社会公众知悉的宣传形式。

(三)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对此,有多种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虚假和引人误解是表示宣传的限定词,只有虚假的,并且实际已经产生引人误解的效果的宣传行为才构成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意义上的不正当竞争。第二种观点认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一类是虚假宣传,一类是引人误解的宣传。虚假宣传是指商品或服务的宣传内容与商品或服务的客观情况不符。如将未获奖的产品宣传为获奖产品。引人误解的宣传是指可能使宣传对象或受宣传影响的人对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的联想,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宣传。如某家具店堂的广告称本店销售意大利聚酯漆家具,消费者一般理解为销售的是意大利家具,而实际上是使用了意大利聚酯漆的家具。笔者认为,能否构成《反不正竞争法》第九条所指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必须有充分的违法事实、相关证据及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列出了可以认定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三种情形:

1、对商品作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的;

2、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的事实用于商品宣传的;

3、以歧义语言或者其他引人误解的方式进行商品宣传的。但是明显夸张方式宣传商品,不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不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一些经营者将自己的商品与竞争对手的商品信息作不对称的宣传与对比,其目的和结果是不正当地贬低他人的商品而抬高自己的商品,误导购买者。单个看,所作的宣传是真实的,并无虚假,但给人印象是他人的产品缺点多,自己的产品优点多。因片面宣传或者对比误导购买者的,可以认定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二、当前查处虚假宣传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引人误解的证据不充分。对宣传内容涉嫌引人误解的,要对宣传受众进行调查取证,根据公众对宣传所传递信息的认识和判断,来确定是否构成误导。而一些执法人员对引人误解的后果不予查证,只是进行演绎、推论,因而缺乏强有力的证据。

超越管辖权。产品未经认证或者认证不合格而擅自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管辖权除外条款的规定,由标准化主管部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进行调整。而部分执法人员在查处虚假宣传案件中,对虚假宣传定性泛化,不排除管辖权,凡是商品或服务的宣传内容与客观情况不符合,统统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定性。

收集证据方法单一。仅采取责成当事人提供证据,如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不予提供,即认定宣传内容虚假无根据,将本应由行政机关收集证据的义务强加于涉嫌虚假宣传的当事人。

认定虚假宣传扩大化。如对应履行标注义务而不履行的认定为虚假宣传。《保健食品审查暂行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中必须说明或者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忠告语,当事人不履行标注义务,使消费者误认为使用该保健品就可以达到相关药物的治疗效果,就被认定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又如鱼罐头还是ⅹⅹ牌好、质量更有保证的宣传用语,当事人提供不出证明材料,执法人员就认为违反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预包装食品标签的所有内容,应通俗易懂、准确、有科学依据规定,使消费者误解,从而认定是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甚至有对产品行业标准标成企业标准也按虚假宣传处理的。

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制的虚假宣传与第五条(四)项的虚假标示行为不加区分,一律按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定性。其主要依据是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商品包装物广告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包装物广告含有虚假内容的,依照《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虚假广告或者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处理。而在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例解与适用一书中这样理解:二者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都是对商品的质量、性能、用途等内容作虚假表示,引人误解。但两者的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商品标示是直接表示在商品或者商品包装上,而广告则是通过媒介发布的。国家总局主编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理解与适用》中也有类似的解释。

滥用自由裁量权。这是目前的突出问题。有些执法人员在办案中对罚款的自由裁量权,畸轻畸重,随意行使,不是大案办小,小案办跑,就是乱罚款。

三、遏制虚假宣传的对策

对策一,尽量使法律规定细化。笔者认为在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时,应考虑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与第5条(四)项禁止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合并,将宣传行为的实施方法、手段的限定语不得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去掉,同时去掉虚假二字,或将虚假与引人误解并列,只要是虚假宣传、引人误解的宣传都可以归到这一条。使办案人员在查处该类型案件中便于定性。也可以及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对以该条没有列举的方式,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所涉及的内容加以明确。

对策二,降低对虚假宣传违法行为的处罚起点。根据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一旦定性为虚假宣传行为,罚款为1万元至20万元。如果将起罚点降低,可以给予执法人员更充分的自由裁量权,有助于解决执行难问题。

对策三,提高执法人员收集证据的能力。证据必须充分确凿,要下大力气收集证据。对于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更要取证证明构成误导,这要求行政执法人员要提高收集证据的能力。

对策四,行政处罚要合法、合理、合情,慎用自由裁量权。法律的原则抽象,给行政执法留下广泛的自由裁量空间,要严格按照《行政处罚法》和上级部门规定的自由裁量规定,坚持过罚相当的原则实施处罚,慎用自由裁量权。

对策五,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要通过开展案件核审、执法检查、案件评比活动,督促基层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发现查处案件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指导和监督,严格落实责任追究。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1日 10:3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虚假宣传相关文章
  • 浅析中国遭受反倾销的特征及对策
    本文针对国外对华反倾销不断增加这一严重影响我国对外出口贸易发展的问题,依据历年来的相关事实,分析了国外对华反倾销呈现出的特征及其深层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反倾销立案反倾销措施WTO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对外贸易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同时,外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案件也迅速增加,中国成为国际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出口贸易面临严重威胁,造成的损失不可低估。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分析其特征和原因,以便采取对策加以解决。国外对华反倾销特征国外对中国产品反倾销案不断增加,中国已成为国际反倾销最大受害国根据国内国际相关统计资料分析得出,自1979年欧共体对中国糖精钠提起第一例反倾销调查案起到2002年底,中国出口产品遭受反倾销调查的立案数量已达524起,被采取反倾销措施案件数374起。两者均居世界首位。国外对我反倾销数量1979年只有2起;20世纪80年代平均每年有6.4起;到了90年代
    2023-06-12
    282人看过
  • 虚假宣传主要表现为哪几种行为?
    有些商家为了能够将商品卖出去,在宣传广告中虚假描述产品,等到买家购买的时候发现事实跟描述不实。其实,虚假宣传属于欺骗消费者。但是,有些产品投入的广告本身需要夸大一点,可是以下几种行为的就是一种虚假宣传了。按照法律上的规定,虚假宣传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1、对产品性能、功效等在科学上没有定论的,作定论性宣传;2、对产品性能进行夸大的不符合实际的宣传;3、使用专利申请号进行宣传;采取“忠告”用语虚假宣传;4、假冒他人名义、商誉和形象等进行宣传;5、对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资金状况等进行宣传;6、未经认可,宣称产品是“首创”、“独家经营”等;7、宣称自己的产品是“换代产品”、“第二代”等。对商业信誉或者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制作方式、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经营状况、售后服务等作虚假宣传或者作引人误解的宣传的,罚款1.5万元。如果有下列情况的,就要分别计算,合并确定罚款的基本标准:1、
    2023-04-30
    300人看过
  • 为防止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经营者承担哪些义务
    为防止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经营者应承担不在明知或者应知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义务。所谓明知,是指主观上实际已经认识到所代理、设计、制作、发布的广告是虚假广告。所谓应知是指广告经营者客观上应当知道所代理、设计、制作、发布的广告是虚假广告。《广告法》第三条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2024-05-10
    288人看过
  • 对医疗器械虚假宣传案认定的解析
    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这种行为违反诚实信用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准则,是一种严重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案情:2005年4月某工商分局接举报对A市某区一经销医疗器械专卖店进行检查。A市某区一医疗器械专卖店是B省某公司在A市的产品专卖店。B省某公司生产一种中药电磁仪,该产品由控制器、中药包、透皮液和电磁热垫组成,并经B省药品管理局审核认定为医疗器械,B省某公司在为该医疗器械中的“中药包”及“透皮液”的包装及宣传资料上标注了“经皮给药、速克顽疾、纯中药制剂”等夸大的不实语句,而A市某区专卖店在销售该产品时将中药包与其它组成部分割裂开来,在其店门旁悬挂的广告牌上单独突出宣传并擅自标注“A型药”、“B型药”及“主治”等用语,使消费者误认为中药包是药品。从2004年3月底至2005年4月,A市某区专卖店销售中
    2023-12-16
    238人看过
  • 人民法院在认定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经营者具有下列行为之一,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可以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一)对商品作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的;(二)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的事实用于商品宣传的;(三)以歧义性语言或者其他引人误解的方式进行商品宣传的。以明显的夸张方式宣传商品,不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不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相关公众一般注意力、发生误解的事实和被宣传对象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认定。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中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第1款规定:“经营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的,监督检查部门应当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消除影响,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四条第2款规定“广告经营者,在明知或者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的监
    2023-12-02
    174人看过
  • 当前查处虚假宣传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引人误解的证据不充分。对宣传内容涉嫌引人误解的,要对宣传受众进行调查取证,根据公众对宣传所传递信息的认识和判断,来确定是否构成误导。而一些执法人员对引人误解的后果不予查证,只是进行演绎、推论,因而缺乏强有力的证据。超越管辖权。产品未经认证或者认证不合格而擅自使用认证标志出厂销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管辖权除外条款的规定,由标准化主管部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进行调整。而部分执法人员在查处虚假宣传案件中,对虚假宣传定性泛化,不排除管辖权,凡是商品或服务的宣传内容与客观情况不符合,统统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定性。收集证据方法单一。仅采取责成当事人提供证据,如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不予提供,即认定宣传内容虚假无根据,将本应由行政机关收集证据的义务强加于涉嫌虚假宣传的当事人。认定虚假宣传扩大化。如对应履行标注义务而不履行的认定为虚假宣传。《保健食品审查暂行规定》
    2023-06-07
    143人看过
  • 浅析公证宣传
    公证机构
    一、公证宣传现状认识1、飘忽在行政化与商业化之间公证宣传行政化色彩浓厚。当前公证宣传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我国行政机关的自上而下宣传方式,上级主管部门一纸通知,公证处按照统一部署全体行动。这种宣传方式虽一时声势浩大却难以取得长久效果。公证机构的性质及其财政模式决定了公证宣传应该走集约型路子,实现投入成本最小所得产出最大,而不能花费人力物力走过场;公证宣传应该是细水长流式可持续发展,而不应该是运动式突击检查。公证宣传商业化阴影笼罩。商业化社会容易将本来应该是客观中立的公证打
    2023-04-24
    255人看过
  • 虚假表示的行为特征
    一、虚假表示的行为特征虚假表示的行为特征:1.虚假表示的本质为造成或足以造成引人误解的后果,会导致消费者对商品质量产生错误的认识和理解,欺骗消费者;2.该行为是经营者对商品质量、声誉的若干方面作虚构或隐瞒的不实标注,如把不合格的商品标为合格,把含氟的产品标为无氟等;3.该行为是直接表现在商品或其标签、包装上,虚假做法直接简单;4.该行为并不侵害哪个特定竞争对手的合法权益,是直接作用于消费者或用户,影响整个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属于一种欺骗性市场交易行为。行为人进行意思表示时,根本就没有受约束的意图,即行为人故意使意思表示与其内心意志不符,称为虚假的意思表示。二、虚假宣传构成要件虚假宣传构成要件如下:1.行为主体为广告主、广告代理制作者和广告发布者;2.客观上行为表现为其商品或服务做虚假广告或者其它虚假宣传的行为;3.上述行为引人误解;4.主观层面表现为行为主体明知或者应知情形下作出了虚假宣传行
    2023-06-16
    413人看过
  • 哪些行为属于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虚假的商品标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四)项规定,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行为。根据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办法的规定,经营者在商品或者其包装上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包括:(1)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使用被取消的质量标志;(2)伪造或者冒有专利标志,使用已经失效的专利号;(3)伪造或者冒用质量检验合格证、许可证号、准产证号或者监制单位;(4)伪造或者冒用商品的生产地、制造地、加工地;(5)虚假表述商品的性能、用途、规格、等级、数量、制作成份和含量;(6)伪造商品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和失效日期或者对日期作模糊标注;(7)商品及其包装上应当标明的内容未按规定标明的。
    2023-06-09
    327人看过
  • 浅析当前破产案件特点及对策
    破产案件涉及资产重组、职工安置、社会稳定等一系列的关系,错综复杂,审理难度颇大。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破产案件新情况层出不穷,需要我们不断调查研究,总结分析,为破产案件审理铺平道路。笔者从此类案件有关统计数字出发,探究当前破产案件特点、存在问题,并就有关问题提出建议。某基层法院自1997年始,共受理了41件破产案件,资产总额达220,140,000元。截止到2003年7月,审结36件,破产资产(评估后)总额为99,070,000元,债务总额为563,400,000元。一、当前破产案件呈现的特点(一)企业自身申请破产由“冷”变“热”,案件数量大幅度上升,成为经济审判的重要任务。1997年3月,该院审理了第一批共4家企业的破产案件,1998年4月份审理1起,2000年至今共收案36件,增长迅速。这些案件中,仅1件是债权人申请破产的,其余40件均为企业自身或其主管部门协助申请破产。据有关企业主管部门
    2023-04-21
    79人看过
  • 某县工商局认定某企业利用广告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2014年司法考试真题卷二第80题:《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当事人对监督检查部门作出的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某县工商局认定某企业利用广告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构成不正当竞争,处10万元罚款。该企业不服,申请复议。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复议机关应当为该工商局的上一级工商局B.申请复议期间为15日C.如复议机关作出维持决定,该企业向法院起诉,起诉期限为15日D.对罚款决定,该企业可以不经复议直接向法院起诉【答案】CD【考点】复议机关、复议申请期限、起诉期限、行政复议前置【解析】选项A错误。《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申请人对经国务院批准实行省以下垂直领导的部门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选择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主
    2023-06-12
    358人看过
  • 虚假宣传行为构成何种行为
    一、虚假宣传行为构成何种行为虚假宣传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如果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属于欺骗、误导消费者,构成不正当竞争。二、开发商虚假宣传需要什么证据虚假宣传需要证据如下:证明经营者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证据。证明自己属于与虚假宣传有直接利害关系的证据。证明被告是明确的证据。证明自己损害事实的证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经营者不得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三、虚假宣传和诈骗的区别1.虚假宣传和诈骗侵犯的客体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广告市场管理制度
    2023-09-28
    312人看过
  • 浅析未结执行案件的成因及对策
    一、造成大量执行案件未能及时执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院内部的主观因素,也有法院外部客观因素。1、主观内部因素(1)审判案件质量不高。在审判环节上,由于少数审判员政治和业务素质偏低,只注重判案率,而不注重案件审判质量,造成判决主文表述不清,调查不清,标的物与实物不符(如离婚财物纠纷),无法执行;有的法律文书用条文不准确,使执行没有法律依据等等。(2)执行装备落后,执行经费不充足,不适应执行的实际需要。由于大多数执行案件,都是基层法庭在多次调解不成的情况下判决的案件,大大增加了执行工作的难度。由于执行装备差,执行经费不充足,使执行人员产生消极思想,造成大量执行案件不能执结。(3)执行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由于执行任务较多,不注重加强业务学习,在执行阶段,缺乏执行策略性和艺术性,执行人员往往出现急躁情绪,喜欢快刀斩乱麻,结果话说不够,理讲不透;经常借助法律耍特权,盛气凌人;不能把法、理情融为一体,
    2023-02-15
    372人看过
  • 虚假宣传及商标侵权行为由谁认定?
    一、虚假宣传及商标侵权行为由谁认定?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法院认定,任何人都可以向侵权人所在地或侵权行为地的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控告或检举。一般侵权案件由县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查处,涉外案或大案由地级或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构处理。侵权人所在地,是指侵权人住所、居所所在地或侵权人单位所在地;侵权行为地,指侵权人实施侵权行为所在地。商标侵权即商标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或者其他干涉、妨碍商标权人使用其注册商标,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其他行为。侵权人通常需承担停止侵权的责任,明知或应知是侵权的行为人还要承担赔偿的责任。情节严重的,还要承担刑事责任。二、商标侵权如何取证?1、委托专业的知识产权公司调查取证。由于商标权案件专业性较强,由权利人自行取证,对取证的方向和范围把握的十分准确会有一定的难度。一般说来,专业的调查取证要比当事人调
    2023-04-13
    190人看过
换一批
#消费欺诈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虚假宣传指的是商家在商业经营的活动当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形式或者是方法对商品或者是对服务做出了与宣传的有关信息不相符合的虚假信息,从而误导了消费者或者是客户做出的行为。这种就是虚假宣传。... 更多>

    #虚假宣传
    相关咨询
    • 什么是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分为哪两类?
      山西在线咨询 2023-06-12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虚假的宣传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分为两类,一类是虚假宣传,一类是引人误解的宣传。虚假宣传是指商品的宣传内容与商品的客观情况不符。如将非获奖产品宣传为获奖产品。引人误解的宣传是指可能使宣传对象或受宣传影响的人对商品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的联想,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宣传。如某
    • 如何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认定?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5-10
      人民法院一般会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相关公众一般注意力、发生误解的事实和被宣传对象的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经营者具有下列行为之一,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可以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 (一)对商品作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的; (二)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
    • 如何对骗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认定,如何认定骗人误解的虚假宣传?
      西藏在线咨询 2022-05-06
      人民法院一般会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相关公众一般注意力、发生误解的事实和被宣传对象的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经营者具有下列行为之一,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可以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 (一)对商品作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的; (二)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作定论
    • 对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如何处理?引人误解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哪些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3-06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广告的经营者和发布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规定,利用广告或者其他方法如:雇佣或者伙同他人进行欺骗性的销售诱导,现场虚假的演示和说明,张贴、散发、邮寄虚假的产品说明书和其他宣传材料,在经营场所对商品作虚假的文字标注、说明或解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作宣传报道,对商品的价格、质量、性能、用途、制作成份、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市场信息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
    •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
      澳门在线咨询 2023-06-12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内容是经营者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只要对上述任何一方面作了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都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形式包括两类,一类是,广告,一类是其他方法,上述分类实际上涵盖了所有宣传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