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长假出境旅游刷卡消费有窍门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7 10:30:51 436 人看过

十一长假期间,一些人会选择境外旅游。农业银行重庆分行理财师提醒,消费者出境旅游应少带现金,尽量使用银行卡、信用卡刷卡消费,但在刷卡消费时应掌握以下窍门。

其一,赴欧美旅游最好使用双币信用卡。农业银行重庆分行理财师说,消费者出境旅游可以带上少量外汇,以备打车、买小吃等小额消费之需,大额消费则使用双币信用卡,其最大好处在于消费者可以利用信用卡的透支功能,充分享受信用卡的免息期。现在,国内双币信用卡大多是人民币和美元的双币卡,使用这种信用卡在境外消费时,是将当地的物价折算成美元,再将美元折算成人民币,每次刷卡消费都要支付这两次的货币兑换费。因此,消费者最好是按照旅游目的地使用的币种选择相应币种的信用卡,比如去欧洲旅游,消费者最好就带上一张人民币和欧元的双币卡。

其二,赴港澳地区旅游尽量使用银联卡。农业银行重庆分行理财师说,目前银联卡在香港地区的受理覆盖面已超过90%,而且银联一般是以刷卡当日的人民币对港币汇率将港币直接折算成人民币,且免收货币转换费;而赴港澳旅游的消费者如果使用VISA、万事达等外卡购物消费,需支付消费金额1.5%左右的货币转换费。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20日 19:0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消费者相关文章
  • 北京工商提醒:“免费旅游”暗含消费陷阱
    新华网北京8月3日专电(记者刘浦泉)记者3日从北京市工商局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中心获悉,近日,经常有消费者投诉反映,一些公司以免费旅游为诱饵,借机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据消费者陈女士反映,前几日应某公司的邀请,夫妇二人参加了该公司组织的免费游览河北保定白洋淀活动。此次活动美其名曰免费旅游,实质是公司推销自称为科技产品的“直饮机”。在产品推销会上,销售员虚假宣传直饮机的功能并夸大产品优点,口头承诺不满意可以退货,诱导消费者购买。在销售员的鼓动下,陈女士购买了一台价格为5080元的直饮机,使用后发现该产品并没有介绍的那么好,于是与该公司联系退货,对方却一味敷衍,最后根本不接陈女士的电话。无奈之下,陈女士向有关方面投诉,但因其无法提供购物凭证而无法受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北京市工商部门提醒消费者,不要轻信商家组织的免费旅游活动。参加免费旅游时,要提高警惕,以免误中商家的“圈套”。购买商品
    2023-06-07
    171人看过
  • 律师提醒倒卖旅游消费券涉嫌违法
    “黄牛党”盯上免费旅游券不论是五一、十一还是春节,都可以称的上是旅游旺季!各地发放的旅游消费券,竟成了“黄牛党”炙手可热的赚钱资本。在部分购物网站,搜索“旅游消费券”的关键字,立即就可以找到百余条相关信息,其中有八成是贩卖旅游消费券的,其所包含的地域也较广,北京、大连、江苏等地都有涉及,售价也从10元到200余元不等。从对一些“黄牛党”的采访中得知,这些消费券都是他们低价从市民手中购得,然后再以较高的价格卖出,从中赚取差价。一位“黄牛党”告诉记者,现在是旅游旺季,旅游时购买当地的旅游消费券,就可享受优惠,因此不少旅游消费券卖得都比较不错。旅游消费券问题多不少消费者在使用旅游券时却遇到了种种问题。日前,家住河东区的李先生就花360元购买了三张北京的旅游消费券,但在景点使用时,却被景点工作人员告知,这三张旅游券是通过实名注册的,票面上印着注册人的身份证号,如果使用就要出示对应的身份证,但李先生
    2023-06-14
    247人看过
  • 出游省钱八窍门
    旅游景区避“热”就“冷”旅游旺季,外出旅游的人较多,而且人们都喜欢到热点景区去,从而使得这些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和各类服务因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特别在节假日期间,情况更甚。如果这时到这些地方去旅游,无疑要增加很多费用。而有意识地避开旅游热点地区的游客高峰期,到相对较冷特别是那些新开发的景区去旅游,就能省下不少经费。旅游方式避“组”就“单”跟从旅行社组团外出旅游,虽然在导游和景点安排上要少操很多心,但由于旅行社毫无例外地要盈利,所以比自己单独旅游要多花钱,而且旅行社的安排比较死,特别是时间安排得较紧。所以,也许游客不想看的地方旅行社不但安排了而且安排的时间还较长,而游客想多看的地方,旅行社安排的时间很短甚至根本就没有安排去。因此,从这些方面考虑,特别是为了省钱,外出旅游也可自己单独成行。这样,旅游起来就会灵活许多,自己想看什么地方就看什么地方,想看多长时间就看多长时间,比一上来就跟着旅行社让他
    2023-04-30
    397人看过
  • 陕西旅游局提醒五一出游别忘签合同
    据了解,近日,陕西省旅游局接到多起游客投诉,要求旅行社、经营者给予经济赔偿、退货和道歉等。为了维护旅游者权益,营造安全、文明、舒心的旅游环境,陕西省旅游局提示游客:1、选择正规的旅行社应当选择有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的旅行社,户外俱乐部、会员单位及个人是非旅游经营组织,出现纠纷时,权益很难得到保障;2、切记要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游客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一定要与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并加盖旅行社的公章或合同专用章,要妥善保存好合同、发票或收据及行程计划。3、旅游时理性消费要正确对待推销人员推荐,购买土特产、纪念品时要三思而行,理性购买。购买贵重物品,如手表、金银饰品、玉器等时要慎重,要看清产品介绍,购买后要索取正式发票。4、选择适合自身的旅游活动游客选择旅游活动时,应充分考虑自己身体情况,注意安全。应在全面评估自己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选
    2023-06-05
    249人看过
  • 市旅游质监所发布旅游消费提示
    十一黄金周将至,市民如何做到快快乐乐出行、明明白白消费,合理依法维权?昨日,市旅游质监所发布十一长假旅游消费提示。提示一:选择正规旅行社。旅行社业是许可经营的行业,报名时要注意查看三证。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以及税务部门颁发的税务登记证。同时也可以在郑州市旅游局官方网站进行查询核实。提示二:认真签订旅游合同。签订旅游合同时,要仔细查看合同条款,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旅游法》规定,包价旅游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具体包括旅行社、旅游者的基本信息;旅游行程安排;旅游团成团的最低人数;交通、住宿、餐饮等旅游服务安排和标准;游览、娱乐等项目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自由活动时间安排;旅游费用及其交纳的期限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纠纷的方式等。订立包价旅游合同时,旅行社应当向旅游者详细说明相关内容。提示三:主动购买旅游者个人意外险。根据规定,旅行社必须投
    2023-06-07
    440人看过
  • 旅游消费券助推郑州旅游逆势增长
    记者近期从郑州市旅游局获悉,2009年郑州市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H1N1甲型流感疫情等不利因素,旅游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4135.6万人次,同比增长17.8%;接待入境游客32.09万人次,同比增长10.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98.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6%。2009年,郑州市面向境内外共发放总额为1亿元人民币、共100万份的旅游消费券,这一新颖的方式极大地拉动了郑州旅游消费。据初步估算,全年郑州旅游消费券使用额度约1750万元,使用率约17.5%,有力助推郑州旅游业逆势增长。政府利用真金白银发放旅游消费券刺激内需,开创了河南发展旅游业的先河,用一张小票撬动了旅游大市场。郑州市为什么发放旅游消费券?旅游消费券使用情况怎样?最终如何兑付?昨日,郑州市旅游局岳局长接受本报专访,对有关问题予以解答。大河报:去年,郑州市面向境内外发放了旅游消费券,为什么实
    2023-06-07
    232人看过
  • 春季旅游有哪些消费提示
    冬去春至,清明、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春季气候宜人,鸟语花香,正是消费者踏青出门、拥抱大自然的大好时机。近年来,各种旅游乱象层出不穷,一些打着超低价游、购物旅游旗号的旅游团最终让旅游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少数黑景点、黑导游等甚至危及到旅游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春季旅游在即,一些消费者正跃跃欲试,消费者协会特别提醒广大消费者:一、旅游广告要认清规范的旅游广告应有旅行社名称、许可证号。一些虚假旅游广告打着知名旅行社的名义,但联系方式仅为手机,对此消费者要保持警惕。消费者可以通过查询旅行社官方网站得到相关旅行线路的详细信息。二、旅行签约要谨慎签订合同前,要确认旅行社资质、经营范围和证照。合同中应明确线路、行程、景点、交通和食宿安排、购物次数及停留时间、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基本内容。对合同中不清楚的条款,应及时咨询,详细了解合同内容后再签字。三、旅游保险要备好如果旅行路线和目的地是开发成熟的旅游路线
    2023-06-07
    220人看过
  • 清明节旅游消费提示
    一年一度清明节小长假即将到来,市民出游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为保证出游的市民能安全出行,尽享明媚春光,旅游局发布清明小长假旅游安全温馨提示,提醒广大游客,外出旅游慎选旅行社,备好旅游保险,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出游不忘自身安全,充分享受快乐旅程。提示一:选择正规的旅行社根据出行目的地不同,注意旅行社经营范围,慎选有资质的旅行社,同时一定签订旅游合同,省心省力,省钱省时,服务有保证,安全有保证。市民在选择旅行社时,最好货比三家,主要是看旅行社所提供的服务内容,线路或产品设计,千万不要一味贪图便宜,掉进低价零负团费陷阱。提示二:购买合适的旅游保险出门在外,切莫心存侥幸。其实,旅游保险是和机票、护照等同等重要的东西,可以说是旅游的必要条件。如果旅行路线和目的地是开发成熟的旅游路线和景点,建议投保一份涵盖旅行期间的短期意外险。如选择国外出行,可重点关注意外伤害保障和医疗保障额度。提示三:紧跟导游,听从指挥
    2023-06-07
    376人看过
  • 春节旅游刷卡全攻略境内境外大不同
    春节期间,不少人会趁难得的假期出游,如果你计划春节期间去境外度假,那么就要留心结算方式、币种、交易线路等差异带来的费用和还款方式不同。用信用卡在境外提取现金,一般按3%收取手续费,而且还按日收取高额利息。因此市民出游应多用信用卡,并多备两张信用卡。-境外游选择一??刷银联可省1%-2%货币转换费目前银联卡已经在多个国家开通了受理业务,希望省去换汇费用和麻烦的市民不妨考虑首选银联卡。据中国银联董事长刘廷焕透露,银联国际受理网络目前已延伸到8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港澳台、日韩、新马泰、美国等境外热门旅游国家,以及新开通的印度毛里求斯、埃及、苏丹和蒙古地区都已开通银联卡受理业务。境外使用银联卡消费和取款,款项将根据当天汇率直接转成人民币从卡上扣除,可以免去境外兑换货币的繁琐以及外汇携带受限的不便。货币转换费用一般约占刷卡总金额1%-2%。中国银联提醒广大持卡人,在境外开通银联卡受理业务的国家和
    2023-06-07
    460人看过
  • 消协提醒:“五一”网购旅游产品当心陷阱
    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正是出游好时节,但黑景点黑导游时常欺骗消费者,甚至危及人身安全。陕西省消费者协会26日发布五一假期旅游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网购旅游产品要留心。陕西省消协提示,消费者要注意甄别旅游广告宣传,规范的旅游广告应有旅行社名称、许可证号、地址等信息,不规范的广告往往缺少上述内容,大多是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的个人或机构所为。还有一些虚假旅游广告打着知名旅行社的名义,但联系方式仅为手机,对此消费者要保持警惕。消费者网购旅游产品时,要尽量选择较知名的在线旅游网站,仔细查看网站是否属于正规网站,防止不法分子利用假冒网站欺骗消费者。要认真查看网站公布的行程安排、费用所含项目、自费活动、注意事项等相关信息,注意保留相关凭证。要留意网站指定的旅行社是否具有相关旅游资质,建议前往旅行社办公场所签订旅游合同,索要发票。提防以虚假打折、让利为诱饵引诱消费。
    2023-06-07
    494人看过
  • 律师提醒:旅游遇纠纷消费者可录音录像作证据
    付先生随团到外地旅游,但旅行社的食宿安排,让他不能满意。现在想通过法律手段解决问题,请问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律师解答,根据《旅游法》的规定,旅行社组织旅游活动应当与旅游者订立合同,尤其对于包价旅游的方式。旅行者在挑选旅行社前应注意其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从维护自身权益出发可要求变更或删除某些合同条款。包价旅游中,旅行社应向旅游者介绍当地法规、风俗、宗教禁忌和不宜参加的活动等。旅行者要认真查阅合同中对于线路、项目、行程、交通、住宿、餐饮的标准等条款,也要注意合同中约定的违约责任和解决纠纷的方式。在旅行中,对旅行社违约的行为,应注意保存证据可以采取录音、录像等视听资料的方式记录下旅行社的违约行为。《旅游法》第六十六条规定旅游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旅行社可以解除合同:患有传染病等疾病,可能危害其他旅游者健康和安全的;携带危害公共安全的物品且不同意交有关部门处理的;从事违法或者违反社会公德的活动的;从事
    2023-06-07
    117人看过
  • 境外旅游消费岂能成为被人“消遣”
    41岁的高先生本想去泰国好好感受佛教文化,却在途中遭遇导游提出的自费项目加价,一行19人不同意,结果被扔到郊外5个小时。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求助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在大使馆的帮助下,19名游客才顺利返回宾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提升,人们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在温饱得到保障的同时,国人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出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中国公民境外游也成了一种流行旅行方式,更成为了世界旅游消费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游客需要的就是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毕竟花钱买享受不是买罪受。去年10月1日起,我国首部《旅游法》将正式实施,对规范国内旅游业市场,整治业内乱象起到很好的作用。而境外旅游市场多少也因此有些改变,毕竟面对一个人口众多,消费水平如此庞大的市场,对于他们来说中国就是一个最大的国外旅游消费市场。但要境外完全消除旅游业内弊端不太现实,这就要求我国旅游主管部门,在规范好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时,亦应加
    2023-06-07
    472人看过
  • 旅游消费实现强劲增长
    2010年春节黄金周情况根据全国假日办发布的《2010年春节黄金周旅游统计报告》,2010年第一个黄金周旅游消费强劲增长,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无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还是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在2010年的第一个黄金周均实现开门红。主要情况如下:1.旅游消费强劲增长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1.25亿人次,比上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4.8%;实现旅游收入646.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9%。在全国接待的1.25亿人次中,过夜旅游者(仅限于住在宾馆饭店和旅馆招待所)为2992万人次;一日游游客为9513万人次。北京、天津、承德、秦皇岛、沈阳、大连、长春、吉林、哈尔滨、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黄山、厦门、南昌、瑞金、青岛、洛阳、武汉、长沙、张家界、韶山、广州、深圳、桂林、海口、三亚、重庆、成都、广安、贵阳、遵义、昆明、西安、延安、银川等39个重点旅游城市,共接待
    2023-06-07
    65人看过
  • 专家提醒消费者新婚家居装修环保第一
    昨日,记者就家居环保问题采访了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指定实验室———室康环境监测中心主任赵宏峰。赵宏峰主任说,今夏是结婚装修的高峰期,如果装修房子时没人看管,或者找了不懂施工和装修材料的人,装修之后带来污染,其后果不堪设想。黑龙江室康环境监测中心的咨询电话,一直忙个不停,其中金猪年结婚的夫妇占申请检测者的多数。经检测,有的室内检测结果表明甲醛超标3.6倍,有的苯超出11倍,可直接导致急性中毒。室康环境监测中心提醒市民,盛夏温度高、湿度大,有害物质如甲醛、苯、TVOC等释放速度加快。中心检测的结果表明,室内污染程度高于春季,污染超标,比春季高出2至3倍。专家提醒消费者新婚家居装修环保第一专家提醒消费者新婚家居装修环保第一
    2023-06-10
    178人看过
换一批
#反不正当竞争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消费者
    词条

    消费者应当是公民为生活目的而进行的消费,如果消费的目的是用于生产,则不属于消费者范畴。 国家对消费者给予了特别的保护,体现在法律规范上,即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对经营者的活动进行一定的限制与约束,偏重其义务规范,对消费者偏重... 更多>

    #消费者
    相关咨询
    • 国家旅游出境旅游业务管理办法规定国内出境旅游业务管理办法是什么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3-07
      《条例》第二条所称国内旅游业务,是指旅行社招徕、组织和接待中国内地居民在境内旅游的业务。《条例》第二条所称入境旅游业务,是指旅行社招徕、组织、接待外国旅游者来我国旅游,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旅游者来内地旅游,台湾地区居民来大陆旅游,以及招徕、组织、接待在中国内地的外国人,在内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和在大陆的台湾地区居民在境内旅游的业务。《条例》第二条所称出境旅游业务,是指旅
    • 在出境游中,旅行社应对消费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上海在线咨询 2023-06-13
      消费者在选择出国旅游时,应注意选择有出境游资格的国际旅行社,我们也称之为组团社。所谓组团社是指经过国务院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批准的具有出境资格的国际旅行社。根据《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组团社应当为旅游团队安排专职领队。第十六条规定:旅行社及其旅游团队领队应当要求境外接待社“不得组织旅游者参与涉及色情、赌博、毒品内容的活动或者危险性活动,不得擅自改变行程、减少旅游项目,不得强迫或者变
    • 出境旅游手续有哪些
      宁夏在线咨询 2023-04-25
      当事人出国游玩所需要办理的手续和证件包括有:护照、签证、照片、身份证、户口簿等。我国《出境入境管理法》规定,国家保护中国公民出境入境合法权益,公民出境的应当办理护照和签证的相关手续。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二条 中国公民出境入境、外国人入境出境、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停留居留的管理,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出境入境的边防检查,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第三条 国家保护中国
    • 旅游卡被盗刷怎么办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1-26
      第一、从你目前反映的情况来看,这个旅游卡相当于广百发行的无记名消费卡,不记名不挂失,你负责保管的义务 第二、你可以要求旅行社查询你的这一张卡是否有编号,在消费时系统是否可以提醒 第三、如果在消费时可以有提示,立即将此情况反映给盗窃案受理的派出所,旅行社有义务协助警方抓获盗贼 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挽回旅行卡的损失;
    • 我朋友旅游时被盗刷信用卡,澳门盗刷信用卡判几年
      山西在线咨询 2023-10-04
      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 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