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罪从无原则三大原则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02 09:05:04 396 人看过

疑罪从无的三大原则为:

1、疑罪出现刑事证明不能证实的状况;

2、疑罪必须依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处理;

3、被告人不承担疑罪的证明责任。

检察院相对不起诉的适用情形有:

(1)犯罪嫌疑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规定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在外国已经受过刑事处罚的;

(2)犯罪嫌疑人又聋又哑,或者是盲人的;

(3)犯罪嫌疑人因防卫过当或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不应有危害而犯罪的;

(4)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

(5)在犯罪过程中自动终止或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6)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

(7)被胁迫诱骗参加犯罪的;

(8)犯罪嫌疑人自首或自首后立功的;

(9)犯罪轻微又自首的或犯罪较重而有立功表现的

疑罪从无原则在现实中的执行障碍及对策。

修正后的刑诉法规定的疑罪从无原则是吸收了西方无罪推定原则的精神,它确定任何刑事案件只有达到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才能定罪,否则就是疑罪。疑罪即以宣告无罪为最终结果。这一原则的确立无论在保护人权方面,还是在健全我国司法制度方面都意义重大,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从近年来的司法实践情况看,疑罪从无原则,自修正后的刑诉法明确规定以来,它的执行情况较之从前虽有起色,但仍未得到有效的执行,这是有诸多历史及现实原因的。首先,我国是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长期以来国家本位主义,严刑主义根深蒂固,被告人即是犯罪分子的传统观念并不能因刑诉法的修改而彻底改变;其次,我国现阶段审判人员法学理论功底不很深、业务水平还不是很高,在断案时因底气不足,而不能果断地以证据不足为由宣告被告人无罪;再次,公、检、法是一家的传统意识强,兄弟单位照顾面子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在被告人的确很可能是作案的罪犯,但根据已有的证据定罪仍有疑点,即使如此,只要摆得平,又借助于被告人的心虚,于是冒一些风险也就定了罪了,倒也常能相安无事,从眼前来讲,或许的确有一定现实功效。,但就长远来看,这显然与既要重实体,又要重程序的现代司法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完善。以上诸原因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从业务水平上都为疑罪从无原则的有效执行树立了障碍。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全体司法人员,甚至是几代司法人员的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改善司法环境,提高我国的司法水准。

除此之外,我国修正后的刑诉法及其相关的司法解释在对疑罪从无原则执行问题的法律规定上也是存在缺陷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7条第3项的规定,对于人民法院以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为由,宣告被告人无罪后,如人民检察院依据新的事实、证据材料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笔者认为这一规定显然有违一事不再审的诉讼原则,这也是疑罪从无原则不能有力执行的法律障碍。一事不再审原则,是指法院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评判的同一行为,法院不得再行审理,法律有例外规定的除外。根据刑诉法若干问题解释第117条第3项的规定,检察院恰恰有权对因证据不足、不能认定有罪已被法院宣告无罪的被告人,因又掌握了新证据,重新运用起诉权再次启动法院的第一审程序,由法院对已作出过生效判决的同一人的同一罪行,再次审理裁判,用后一审判决直接否定前一审判决,这无疑与一事不再理原则是背道而弛的。这项法律规定不但不利于维护法院的权威和法律的尊严,也不利于保护被告人的人权。事实上根据我国修正后的刑诉法第204条第2项规定,对于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定、不充分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可以提起审判监督程序,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适用审判监督程序来解决疑罪从无的这一后续问题,而不应再启动第一审程序。

为适应我国现阶段的司法状况,弥补法律规定中的不足,在司法实践中不妨可采取一些变通的方法,即法官在审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一旦发现案件在事实证据上有缺陷,可先与检察院的承办人员通一下气,能补充侦查的最好补充侦查,补充侦查期限依法为一个月,然后根据补充侦查所得的新证据定罪量刑;不能补充侦查的由检察院士动撤回起诉,法院根据检察院的撤诉申请,裁定予以准许,把全案退回检察院。这种从程序上撤诉结案的方法,使得检察院一旦再有新证据可重新提起公诉。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在现阶段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检察院因证据不足主动撤诉,是从程序上终结案件,法院对被告人有罪无罪并未做实质性的定论,这样可防止错判误判,有利于维护法院的权威;2、因检察院在审判前撤诉,法院未作出实体性的判决,故使检察院在取得新的证据后,能重新提起公诉,法院依法重新立案受理,并根据新的证据切实地定罪判案,这样也避免了违反一事不再审原则的尴尬。当然这种方法不是长久之计,我国法制水平要提高,不仅要靠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更要靠司法人员严格、适当地执行法律。陈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20日 16:2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自首相关文章
  • 如何正确适用疑罪从无原则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关于“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的规定,是对疑罪从无原则在审判阶段适用的法律解读。近些年来被媒体广为炒作的诸多重大刑事冤错案件,在审判阶段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法官没有用准、用好疑罪从无原则。法官要充分认识冤假错案的严重危害性和冤假错案发生的现实可能性,强化公正意识,坚持相关原则,严格审理程序,坚持疑罪从无,在审判环节坚决守住防范冤假错案的底线。(一)必须培养铁面无私的思想境界司法公正是执法活动内在的价值追求,人们敬仰铁面无私的包公,这是一种期待。广大法官要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司法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三个自信,坚持群众路线,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牢记“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的法谚,矢志不渝地忠诚法律,从自身职业活动的特殊性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中凝聚足够的力量,树立
    2023-06-11
    309人看过
  • 浅论刑事诉讼疑罪从无原则
    疑罪从无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而是在刑事诉讼法里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根据该规定,如果证明被告人构成犯罪的证据没有达到确实充分的要求,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2024-04-13
    228人看过
  • 中国疑罪从无是否实行原则
    实际上,疑罪从无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所明确规定的基本原则,而是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被确立为一项重要原则。依据此项法律规定,若证实被告人为罪犯所需的证据未能满足确凿且充分的标准,即证据存在缺陷,无法确定被告人有罪时,应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民事诉讼法》第二百条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2024-05-01
    457人看过
  • 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原则的区别
    无罪推定是从刑事诉讼目的引申出的规则,一般和沉默权配套,是犯嫌被告的角度看,在法官最终定罪之前他们在身份上不能被看作有罪的人,可以引申出法庭上被告人不能被区别于其它诉讼参与人和公诉人,法官来对待,我国只适当的采用该原则。疑罪从无,是从法官的角度来看的,在刑事诉讼法院专属定罪权原则下,法官经过控辩双方的辩论后如果认为公诉机关的举证不能达到排除合理怀疑的标准时,不能判决被告人有罪。一、我国认罪认罚告知书最好不要签吗我国认罪认罚告知书最好是要签的,认罪认罚告知书的签署就可以适当减轻刑罚,不认罪的法律后果:当事人的言辞证据是需要其他物证形成证据链条的,不是当事人承认不承认的问题。在死刑案件中,被告人如果不认罪,被告人的口供包括供述(供认罪行)和辩解(否认指控)都是证据力极低的。如果没有其他任何证据,但是,被告人供认杀人罪行,而且在两次退回补充侦查之后仍然没有证据证明被告人的供述的情况下,法院不仅不
    2023-03-12
    268人看过
  • 有关"疑罪从无"原则的适用问题
    所谓“疑罪从无”,就是指现有证据既不能证明被追诉的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也不能完全排除被追诉被告人实施了被追诉犯罪行为的嫌疑,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从诉讼程序和法律上推定被追诉被告人无罪,从而终结诉讼的行为。我国有疑罪从无原则吗疑罪从无原则即在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疑罪从无折射出我国在法治建设进程中对法律价值的重新协调和平衡:在关注保护社会之外,对公民人权的保障和尊重,是现代刑事司法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为侦查、审查起诉、审判三个阶段,刑事诉讼法对疑罪从无原则在这三个阶段的适用分别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1、侦查阶段侦查机关适用疑罪从无原则的法律依据是相对模糊的:(1)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九条规定公安机关侦查终结的案件,应当做到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2)第七十四条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羁押的案件,不能在本法规定的侦查
    2023-07-04
    488人看过
  • “疑罪从无”原则处理的几类情形
    所谓疑罪从无,就是指现有证据既不能证明被追诉的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也不能完全排除被追诉被告人实施了被追诉犯罪行为的嫌疑,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从诉讼程序和法律上推定被追诉被告人无罪,从而终结诉讼的行为。疑罪从无是罪刑法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对过去疑罪从轻、疑罪从缓的否定。需要按疑罪从无原则处理的有以下几类情形:1、疑罪出现刑事证明不能证实的状况。即被告人究竟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并不能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结论,这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虽有证据,但这些证据被证明为虚假、不具有证据能力而被排除;二是证据虽然有证明力,但存有疑点,且疑点不能达到合理排除程度;三是全案证据不够充分,尚达不到法定的证明要求,从而无法进行证明。2、疑罪必须依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处理。在疑罪的情况下,由于指控的证据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也不能排除被告人实施了犯罪的可能性,这时对被告人作有罪处理,还是无罪处理,直接体现法律对
    2023-04-22
    484人看过
  • 我国还有疑罪从无这一原则吗
    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对于疑罪从无原则作出了明文规定,在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有罪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作出无罪判决。具体规定如下: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一、无罪推定原则是什么无罪推定原则的核心内容是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规则。第一,疑罪从无规则即控诉方提出的证据不足以认定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罪时,应当作无罪处理。第二,控方举证规则即控诉方承担证明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有罪的责任,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自证其罪,其没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第三,沉默权规则沉默权规则与无罪推定的人权保障精神密不可分。任何人不应成为追诉自己的工具。二、法院会作出哪些判决法院会作出的判决包括有罪判决以及无罪判决。根据《刑法》规定,无罪判决可以细分为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的无罪判决,以及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
    2023-06-24
    460人看过
  • 简论罪疑从无原则的确立过程
    (1)罪疑从无原则也称疑罪从无原则,是指对嫌疑人有罪的责任,应由控诉一方负担,犯罪嫌疑人不负证明自己无罪的责任;(2)犯罪嫌疑人不具有举证责任和不负必须陈述的义务,不能因为他沉默就认为他有罪;(3)对犯罪嫌疑罪行有怀疑时,应作出对其有利的解释。无罪推定原则最早源于古罗马法的有疑,为被告人之利益的原则;而最早将其作为一种理论提出来的,是18世纪意大利的刑法学家贝卡利亚,他在其着作《论犯罪与刑罚》一书中指出:在未作出有罪判决以前,任何人都不能被称为犯罪分子:任何人在其罪行没有得到证明时,根据法律他应当被看作是无罪的人。我国最早将此原则引入法律的是1990年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其中规定任何人在合法拘捕后,享有尽早接受司法机关公正审判的权利,未经司法机关判罪之前,均假定无罪。1997年实施的刑事诉讼法规定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
    2023-04-25
    112人看过
  • 关于疑罪从无怎样理解,疑罪从无原则的适用条件
    一、关于疑罪从无怎样理解关于疑罪从无的理解如下:疑罪从无的意思,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疑罪从无原则又称“有利被告原则”。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审查案件的时候,必须查明:(一)犯罪事实、情节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实、充分,犯罪性质和罪名的认定是否正确;(二)有无遗漏罪行和其他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三)是否属于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四)有无附带民事诉讼;(五)侦查活动是否合法。二、疑罪从无原则的适用条件疑罪从无原则的适用条件,是由于现有证据既不能证明被追诉的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也不能完全排除被追诉被告人实施了被追诉犯罪行为,具体是指:1.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的;2.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的3.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的;4.根据证据得出的结
    2023-06-26
    290人看过
  • 用实例解析“疑罪从无”原则的应用
    首先,“疑罪从无”原则本来就是一项众所周知的司法原则。作为一项司法原则,“疑罪从无”原则首先来自于“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曾经是在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被作为一项思想原则提出来的。其次,“疑罪从无”原则应当成为一种工作常态。我国在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订之前,司法实践中常常出现“疑罪从轻”或“疑罪从挂”的现象,即对于事出有因又查无实据的疑难案件,先从轻处理或挂起来拖着,对已经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则实行长期关押不予释放。最后,“疑罪从无”原则能否造就一种崭新的司法环境。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首次对非法证据排除问题作了很多具体的规定,让法律人为之欢欣鼓舞。什么叫疑罪从无原则疑罪从无原则又称有利被告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个派生标准。由于现有证据既不能证明被追诉的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也不能完全排除被追诉被告人实施了被追诉犯罪行为的嫌疑,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从诉讼程序和法律上推定被追
    2023-07-29
    346人看过
  • 疑罪从无刑诉法原则是什么意思
    在每个刑事案件的审判过程当中,需要有明确的证据指向犯罪嫌疑人才能确定其犯罪的事实情况,只要存在一点店的一点,法院就不能成立其犯罪事实,对其判处无罪,这被称为疑罪从无原则,那么疑罪从无刑诉法原则是什么意思?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在《中国法学》2013年第5期发表题为《论疑罪从无》的文章,强调指出:疑罪从无的最大风险就是有可能放纵犯罪,而疑罪从有的最大恶果就是有可能出现冤假错案。两害相权取其轻,宁可错放,也不可错判。司法实践中坚持“疑罪从无”规则,需要注意避免认识和实践上的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在认识上将“疑罪从无”等同于“放纵犯罪”,不敢或者不愿坚持“疑罪从无”规则。另一个误区是在实践中错误适用“疑罪从无”规则,只要有疑点就不敢下判。首先在认识上应当明确,坚持“疑罪从无”,是避免冤假错案的重要保障。“疑罪从无”不等于“放纵犯罪”,在我国现有刑事诉讼制度下放纵犯罪风险在可控范围内。否定“疑
    2023-06-03
    198人看过
  • "疑罪从无"是否符合现代司法原则?
    从无犯罪嫌疑与有罪推定相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科学法律理念,是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深层次法律原则和思想,是指某人虽涉嫌犯罪,但不能排除无罪的合理怀疑,应视为无罪,应判无罪。在司法实践中,坚持这一原则和理念,可以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检察院在刑事程序中对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诉决定,不向人民法院移送起诉。刑事程序中,人民法院对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排除合理怀疑的被告人作出无罪释放判决。疑罪从无和无罪推定的区别1.定义不同:无罪推定,简单地说是指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2.确立的意义不同:确认无罪假定原则,有利于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问题;“疑罪从无”作为无罪推定原则的一项具体内容,其意义在于:在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
    2023-07-11
    131人看过
  •  我国法律中如何体现疑罪从无原则?
    该段内容讲述了刑事司法中的“疑罪从无”原则,包括不轻信口供、尊重被告人的人格尊严、被告人不必承担疑罪的证明责任等。同时,也强调了判处案件要以证据为重,只有被告人供述且没有其他证据的情况下,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以下是改写后的内容:刑事司法中,有三个基本原则被称为“疑罪从无”。这些原则包括:首先,在出现无法通过刑事证据证实被告人有罪的情况时,应予怀疑;其次,对于疑罪的处理必须依据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进行;最后,被告人不必承担证明自己有罪的证明责任。疑罪出现刑事证明不能证实的状况,被告人是否犯罪,没有合法合理的证据支撑,全案没有充分的证据,无法证明。疑罪必须依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处理;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是否犯罪,此时应尊重被告人的人格尊严。被告人不承担疑罪的证明责任;法律主张人生而无罪,所以被告人不需要提供自己无罪的证明,而是由追诉侦查机关提供被告人犯罪的证明。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
    2023-09-12
    61人看过
  • 疑罪从无与无罪推定的区别有哪些,疑罪从无的原则是什么?
    一、疑罪从无与无罪推定的区别有哪些疑罪从无与无罪推定的区别:1.定义不同:(1)无罪推定,简单地说是指任何人在未经依法判决有罪之前,应视其无罪。(2)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疑罪从无原则又称“有利被告原则”。是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个派生标准。2.确立的意义不同:(1)无罪推定。确认无罪假定原则,有利于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地位问题。确认无罪假定原则,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以辩护权为核心的诉讼权利,充分发挥辩护制度的作用。(2)疑罪从无。“疑罪从无”作为无罪推定原则的一项具体内容,其意义在于:在既不能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情况下,推定被告人无罪。从确立无罪推定,法院在三年五次审理后作出的无罪判决,比起更多同类案件最终语焉不详地“撤诉”或者“从轻”来,更加符合“疑罪从无”的
    2023-04-12
    208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自首
    词条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针对犯罪较轻的,可免除处罚。如果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犯罪分子,若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核查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也... 更多>

    #自首
    相关咨询
    • 疑罪从无原则包括什么
      台湾在线咨询 2024-05-01
      疑罪从无原则包括:1、疑罪出现刑事证明不能证实的状况,被告人是否犯罪,没有合法合理的证据支撑,全案没有充分的证据,无法证明;2、疑罪必须依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处理,由于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被告人是否犯罪,此时应尊重被告人的人格尊严;3、被告人不承担疑罪的证明责任,法律主张人生而无罪,所以被告人不需要提供自己无罪的证明,而是由追诉侦查机关提供被告人犯罪的证明。
    • 疑罪从无原则如何认定
      宁夏在线咨询 2023-11-07
      疑罪从无,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不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四百零一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发现犯罪嫌疑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经检察长或者检察委员会决定,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对于犯罪事实并非犯罪嫌疑人所为,需要重新侦查的,应当在作出不起诉决
    • 刑法三大原则中的疑罪从无是什么意思?
      台湾在线咨询 2021-08-25
      刑法三大原则疑罪从无规定是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疑罪从无原则又称“有利被告原则”。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个派生标准。由于现有证据既不能证明被追诉的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也不能完全排除被追诉被告人实施了被追诉犯罪行为的嫌疑,根据无罪推定原则,从诉讼程序和法律上推定被追诉被告人无罪,从而终结诉讼的行为的法律原则。
    • 中国是否有疑罪从无原则?
      湖北在线咨询 2024-11-09
      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中,明确了“存疑时不判定有罪”的基本原则,这是现代刑事法维护被告人权益的核心理念。这一原则旨在确保在司法审判过程中,若无法充分证实被告人存在犯罪行为,或者现有证据无法得出被告人是否有罪的确切结论,则应该以无罪来推定被告人的责任。这一原则的坚定执行和明确体现,彰显了现代刑事司法体系的文明与进步,有助于降低和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对我国人权保护事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堪称人权保障
    • 我国实行疑罪从无原则了吗?
      辽宁在线咨询 2023-03-03
      疑罪从无不是刑法明文规定的基本原则,而是在刑事诉讼法里确立了疑罪从无的原则。 根据该规定,如果证明被告人构成犯罪的证据没有达到确实充分的要求,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