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损害赔偿如下:
1、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可以按规定进行医疗事故赔偿;
2、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3、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4、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5、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疫苗管理法》第五十六条
国家实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制度。实施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接种后出现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器官组织损伤等损害,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不能排除的,应当给予补偿。补偿范围实行目录管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所需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经费中安排;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所需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承担。国家鼓励通过商业保险等多种形式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予以补偿。
疫苗接种本丢了怎么办能补办吗?
疫苗接种本丢了可以携带身份证明去原疫苗接种单位补办。
只要是在正规的医院、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孩子,出生时都有一本预防接种证,每次接种疫苗的时候也都要带上这本证件,是孩子非常重要的证件,如果丢失了要及时去补办,而且要注意还要按时去注射疫苗。
孩子出生以后要做很多证件,其中注射疫苗的时候要做一本预防接种证,这本证件对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每一次注射疫苗都要带上这本证件,医生都会做相应的纪录,有些学校在入学的时候还会要求出示预防接种证,证明自己的孩子已经注射过国家规定必须要注射的疫苗。
疫苗接种本补办的步骤有以下:
1、补办单位。之前接种疫苗的卫生院或者卫生防疫站;
2、所需材料。孩子的出生医学证明、父母双方的身份证复印件、补办接种证的申请;
3、补办流程。现在接种疫苗系统都会有记录,提交了材料,工作人员查证后就可顺利的补办出来了。
疫苗接种,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或动物体内的技术,使接受方获得抵抗某一特定或与疫苗相似病原的免疫力,借由免疫系统对外来物的辨认,进行抗体的筛选和制造,以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体,进而使受注射者对该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医生为你注射疫苗,预防疾病,叫做疫苗接种或防疫注射。疫苗含有无害的死病菌或者是由无害的死病菌中提炼的物质,能使身体产生天然的防御能力对抗病菌。注射后,身体仿佛受到病菌入侵一样,开始产生杀死病菌的抗体;身体又会制造有保护性的白细胞,能够抵抗某类传染病。日后如果真的遇上同类病菌,身体便能立刻消灭病菌。
-
因接种疫苗而致人身损害,国家是否承担赔偿责任?
367人看过
-
不接种疫苗有哪些危害
236人看过
-
接种多种疫苗会伤害人体免疫系统吗
428人看过
-
宝宝需接种多种疫苗
275人看过
-
强制接种疫苗吗?
85人看过
-
苏州疫苗接种对象
313人看过
-
新冠疫苗接种规定河北在线咨询 2021-12-14国家卫健委发布《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技术指南(第一版)》,针对既往感染者何时能接种新冠疫苗、18岁以下人群及孕期女性能否接种新冠疫苗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
-
-
新冠疫苗接种异常补偿标准山西在线咨询 2022-03-09国家没有统一规定。依靠商业保险进行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是国际上大部分国家普遍采用的方式,但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统一规定。市于2016年始,推出一类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保险项目试点工作,从政府支付补偿金转变为购买社会服务,由财政买单,出钱为百姓买商业疫苗险。详见《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
-
接种疫苗有异常反应政府赔偿能力吗?江西在线咨询 2022-12-03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如果接受了异常反应补偿。所以,反之亦然、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不属于异常反应、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两者不重复,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不可以、功能损害。因预防接种异常反
-
接种疫苗时出现死亡事件是否有赔偿?河北在线咨询 2024-11-3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条,打疫苗致死属于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营养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为治疗和康复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此外,还应当赔偿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赔偿标准如下: 1. 如果受害人的家属向法院起诉,应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标准,按二十年计算。 2. 六十周岁以上的,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