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者赔偿范围和金额知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22 18:02:52
93 人看过
1、当有责任时,三方财产损失最高赔偿2000元,三方医疗费最高赔偿10000元,三方死亡伤残最高赔偿110000元。2、当无责任时,三方财产损失最高赔偿100元,三方医疗费最高赔偿1000元,三方死亡伤残最高赔偿11000元。
第三者责任险赔付金额如何规定的
第三者责任险赔付数额规定:被保险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责任的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0元人民币;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人民币;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人民币。无责任的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元人民币;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元人民币;财产损失赔偿限额100元人民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六十五条保险人对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的损害,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或者合同的约定,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对第三者应负的赔偿责任确定的,根据被保险人的请求,保险人应当直接向该第三者赔偿保险金。被保险人怠于请求的,第三者有权就其应获赔偿部分直接向保险人请求赔偿保险金。责任保险的被保险人给第三者造成损害,被保险人未向该第三者赔偿的,保险人不得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负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第三者强制险的范围和限额怎么确定?
432人看过
-
第三者险赔偿范围包括对方车辆吗
83人看过
-
保险车辆交通事故第三者赔偿范围
267人看过
-
第三者交通事故赔偿金额计算
349人看过
-
无罪国家赔偿的范围和赔偿金额
65人看过
-
第三者责任险能够承担哪些赔偿范围?
471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婚姻纠纷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第三者
词条
#第三者
最新文章
#第三者
相关咨询
-
金额和范围福建在线咨询 2022-10-30交强险赔偿金额与范围被保险人(不含港、澳、台地区)在使用被保险机动车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致使受害人遭受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依法应当由被保险人承担的损害赔偿责任,保险人按照交强险合同的约定对每次事故在下列赔偿限额内负责赔偿:1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为50000元;2医疗费用赔偿限额为8000元;3财产损失赔偿限额为2000元;4被保险人无责任时,无责任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为10000元;无责任医疗费用赔偿限
-
第三者责任险赔偿范围有哪些, 第三者责任险的赔偿范围是怎么规定的河南在线咨询 2022-03-14一、第三者责任险的赔偿范围机动车辆保险为不定值保险,分为基本险和附加险,其中附加险不能独立保险。基本险包括交强险;第三者责任险(三责险)和车辆损失险(车损险);附加险包括全车盗抢险(盗抢险)、车上责任险、无过失责任险、车载货物掉落责任险、玻璃单独破碎险、车辆停驶损失险、自燃损失险、新增设备损失险、不计免赔特约险。我们通常所说的交强险(即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也属于广义的第三者责任险,交强险是
-
第三者责任险的赔偿范围是什么,第三者责任险的最高赔偿限额是多少贵州在线咨询 2022-03-06第三者险计算 保险车辆发生事故,致第三者人身伤亡时,按有关法律、法规和保险合同的规定,保险公司在保险单载明的赔偿限额内核定赔偿数额,并给予赔偿。这就是第三者责任险的赔偿。 根据《机动车辆保险条款》(保监发「2000」16号)的规定,第三者责任险的每次事故最高赔偿限额应根据不同车辆种类选择确定: (一)在不同区域内,摩托车、拖拉机的最高赔偿限额分为四个档次:2万元、5万元、10万元和20万元; (二
-
50万第三者险赔偿范围三七责任怎么赔陕西在线咨询 2022-10-17第一,先由保险公司在交强险的责任限额内赔偿;第二,不足部分,由保险公司在商业三者险的50万元的限额内按照事故三七责任比例赔偿;第三,仍有不足的,再由驾驶员或者车主予以赔偿。《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
-
车险补偿额度和赔偿范围天津在线咨询 2022-10-10购买商业险的话一般是购买商业三责险、车损险、车上人员责任险、和不计免赔险。三责险是对交强险的补充,车损险的话保障本车,车上人员险保本车上的人,不及免赔能在你负全部责任时全部赔偿。 1、交强险,全称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是法定保险,必须购买。目前责任限额分为有责和无责两种,即有责的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有责的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0元和有责的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合计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