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的不实言论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03 09:51:05 331 人看过

网络诽谤是指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传播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上述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被网络诬告,网络诽谤怎么办

第一,可以采取民事诉讼的方式,以对方侵犯名誉权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并赔偿损失;

第二,如果对方的行为比较严重,已经违反了《治安处罚管理条例》,报案后警方有义务进行处理,可以对其进行罚款、拘留的。但索赔的话你还得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第三,如果对方的行为非常严重,涉嫌构成了侮辱或诽谤罪。可以先到警方报案、如果警方不处理,再到检察机关,如果检察机关也不处理,可以直接到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自诉诉讼,也就是直接打刑事官司,追究对方的刑事责任,同时附带提起民事索赔。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5月25日 19:3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管制相关文章
  • 网上传播不实言论,该怎样办
    根据你的问题解答如下,在网络上散布关于的不实言论,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可能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的规定,触犯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最高判刑十五年。《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05-10
    282人看过
  • 网络言论不当违反了什么法律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网上发表不当的言论要依据情节而定,依照《治安处罚法》,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如果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依据《刑法》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一、在我国法律上对于传播谣言又是怎么规定的呢?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项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规定,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3-04-11
    117人看过
  • 什么是网络言论自由权
    博客实名制的提出遭到了激烈的反对,究其遭遇如此困窘处境的根本,正是网友担心网络言论自由权遭受限制。言论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但言论自由是在不违反法律规定前提下的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由。从公法角度看,其受到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等制约。从私法的角度看,其受到他人权利的限制,例如名誉权、隐私权等。网民言论只是言论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网络并不是一个纯粹自由的空间,它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上的延伸,受到现实社会法律的约束,从而防止因权利滥用对国家、组织或者他人造成侵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都对网络言论自由作出了限制。网民作为一个具有行为能力的公民要言责自负,不能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国家利益。现阶段,网民言论现在正处于匿名性与虚拟性交织的状态,这使得发言者不考虑承担社会
    2023-04-29
    497人看过
  • 在网络空间发表违规言论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网上发表不当的言论要依据情节而定。依照《治安处罚法》,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如果构成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依据《刑法》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在微信上遇到网络诈骗怎么做当事人在微信上遇到网络诈骗行为之后,应当及时保存证据并向公安机关进行举报,同时还应当积极配合公安机关进行调查。《刑法》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处5日以下拘留或5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
    2023-07-14
    171人看过
  • 网络言论侵权需要赔偿吗?
    网络上每天都有发布言论,如果说遇到有人在网上发布言论侵害了自身的权益是可以要求对方承担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等法律责任,至于是否需要赔偿的问题则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网络发布言论侵权行为发生的话,作为被侵权人首先要明确网络发布言论侵害他人权益是需要承担责任的,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网络发布言论侵害行为可能会侵害公民的人格尊严,此外,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当你确定对方的行为属于侵害你的人格权时,此时就应该收集相关的证据,例如保留发布言论网页截图,网站域名等等,收集到相关的证据后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维权。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
    2023-04-30
    387人看过
  • 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会被判刑吗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网上发表不当的言论如果捏造、虚构事实侮辱、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可能被判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网络言论侵权要到哪个法院起诉网络言论侵权给当事人带来的损害不可估量,此时作为受害一方肯定想到法院起诉维权,通常侵权案件的法院管辖地为侵权行为地、被告住所地。我国民事诉讼法律对于侵权案件的地域管辖,秉持的原则是:侵权行为地、被告住所地。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2023-06-12
    355人看过
  •  网络言论违规行为的处罚措施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在网上发表的言论是否适当由情节决定。如果言论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或扰乱公共秩序,行为将会受到拘留和罚款的处罚。如果言论涉及捏造或虚构事实侮辱、诽谤他人且情节严重,这种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可能会被判处刑罚。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其是否适当由情节决定。如果这些言论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扰乱了公共秩序,那么行为将会受到拘留和罚款的处罚。如果行为涉及捏造或虚构事实侮辱、诽谤他人,并且情节严重,那么这种行为可能构成犯罪,可能会被判处刑罚。 针 对 素 材 中 提 到 的 " 严 重 情 节 " 的 相 关 标 题根据素材中提到的"严重情节",我们可以推测该素材可能涉及到某种违法犯罪行为。从我国的法律角度来看,这种行为可能涉及到犯罪行为或者刑事犯罪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犯罪行为包括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盗窃、抢劫、诈骗、贪污、职务侵占、挪用公款、非法
    2023-09-01
    325人看过
  •  揭示抚养权纠纷中的不实言论与真实情况
    该段内容讲述了家长对于孩子抚养权的误区观念。错误观念是两岁以上的孩子应该由同性别的父母抚养,而正确观念是两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由同性别的父母或异性别的父母抚养,法院会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抚养权。离婚后,抚养权判给对方并不意味着没有法律义务,孩子判给另一方后,没有抚养权的一方仍需支付抚养费,直到子女可独立生活为止。以下是对“存在下列误区:1、两岁以上的孩子由同性别的父母抚养”的改写:1.错误观念:许多家长认为,两岁以上的孩子应该由同性别的父母抚养。2.正确观念:实际上,两岁以上的孩子可以由同性别的父母或异性别的父母抚养。并不是这样,法院会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结合由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原则判决抚养权。2、离婚后抚养权判给对方,当事人对孩子就没有任何法律义务。孩子判给另一方后,没有抚养权的一方仍有抚养义务,需要支付抚养费。3、抚养费只能给到孩子18岁成年为止。事实是在双方有给付能力的前提下,抚养费须给
    2023-09-04
    108人看过
  • 网络评论中的侮辱言辞是否构成违法行为?
    在网络上恶意骂人,一般情况下是不算犯罪的。如果长时间多次辱骂,就可能会构成侮辱罪了。侮辱罪,是指使用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侮辱罪客观上使用暴力或其他方法,公然败坏他人名誉;主观上只能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自己的侮辱行为会造成败坏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国家网信办出台新的网络评论审查规定国家网信办出台新的网络评论审查规定如下:1、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用户服务协议对跟帖评论服务使用者和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进行规范管理;2、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应当对账号跟帖评论信息内容加强审核管理,及时发现跟帖评论环节违法和不良信息内容并采取必要措施;3、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可按照用户服务协议向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申请跟帖评论区管理权限。跟帖评论服务提供者应当对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的跟帖评论管理情况进行信用评估后,合理设置管理权限,提供相关技术
    2023-07-11
    252人看过
  • 不实言论是不是诽谤罪
    法律综合知识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无关真实性的议论有可能触犯诽谤罪这一罪名,然而其成立需达到诽谤罪所必需的诸多要件。诽谤罪乃一种蓄意捏造且肆意散播不实信息、致使他人名誉受损的行为类型。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法律法规明确将诽谤罪纳入了刑法的管辖范畴之内。若此类言论对个人或团体的声誉产生了实质性损害,同时存在明显的恶意以及广泛的传播行为,那么当事人就有可能面临刑事追责的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2024-08-16
    315人看过
  • 不实言论何时需要立案?
    散布不实言论属于诽谤,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立案:(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二)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三)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散布谣言立案标准是怎样的1、网上散布谣言可追究寻衅滋事罪2、寻衅滋事罪的立案标准:(1)随意殴打他人造成他人身体伤害、持械随意殴打他人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2)追逐、拦截、辱骂他人,严重影响他人正常工作、生产、生活,或者造成他人精神失常、自杀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3)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价值二千元以上,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三次以上或者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4)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传谣言会构成诽谤罪,散布谣言导致社会恐慌,是需要承担法律责
    2023-07-03
    496人看过
  • 网络诽谤罪判定准则:明确网络言论的法律风险
    通过信息网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认定:第一,若凭空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发布或者组织指使他人散布的;第二,将本在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直接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进行发布或者散布的;第三,明知是捏造的事实而在网络上发布或者散布的。这三种情形应认定为通过信息网络诽谤。网络诽谤罪最多可以判多少年在网上诽谤他人被起诉的,如果构成诽谤罪,最多判三年有期徒刑。《刑法》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将信息网
    2023-07-11
    292人看过
  • 网络言论“含沙射影”侵权谁担责
    一、网络侵权有哪些形式(一)侵犯隐私权。网络空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延伸,因此网络隐私侵权有它新的特征,现实中的隐私侵权侵犯的是现实的私人空间,而网络侵权侵犯的不仅有现实的私人空间,还有网络虚拟的私人空间,如侵入他人数据库、电子信箱、系统程序等。由于网络空间是虚拟空间,它具有开放性、全球性和易于操作性的特点,因此许多法律在网络隐私侵权面前都显得无能为力。(二)名誉侵权。与传统的名誉侵权相比,网络上的名誉侵权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传统的名誉侵权利用的是传统媒体或者口头传播,而网络环境下的名誉侵权利用的是功能强大的计算机网络,其传播的范围、速度、影响效果、危害性都是传统的名誉侵权无法比拟的。再加上网络的可复制、链接的特点,在短暂的时间内一条侵权信息可以传遍全世界。网络名誉侵权手段之简单、后果之严重都是常人无法想象的。(三)知识产权侵权。在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侵权主要是侵犯著作权和商标权。(四)网
    2023-06-19
    332人看过
  • 网上不当言论有哪些
    法律综合知识
    一、网上不当言论有哪些1.网上不当言论包括但不限于在网络上发表侮辱、诽谤他人的言论,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还可能构成侮辱、诽谤罪,受到法律的制裁。2.发布涉及国家秘密、泄露个人隐私、传播淫秽色情内容、煽动民族仇恨等言论,也均属于不当言论的范畴,可能触犯相关法律,导致相应的法律后果。3.网上不当言论涵盖了多种违反国家法律制度的内容,这些内容因其对他人、社会或国家的负面影响而被视为不当。二、网络不当言论的处罚标准网络不当言论的处罚标准并非一概而论,而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1.对于在网络上侮辱、诽谤他人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构成侮辱、诽谤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2.对于其他类型的网络不当言论,如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等,也可能受到行政处罚或民事赔偿的责任。3.具体的处罚标准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三、网络平台发表评论注意事项在网络平台发表评论时,用户
    2024-07-30
    199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管制
    词条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管制
    相关咨询
    • 被网络媒体曝光不实言论怎么办
      山西在线咨询 2022-02-10
      如果已经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犯罪嫌疑人已经涉嫌犯罪,而公安机关行政不作为,其行为违法。当事人可以直接向其上级公安机关纪检部门或者检察院投诉。媒体不能干扰公安机关办案。法律链接:《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应当自觉接受社会和公民的监督。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办理治安案件,不严格执法或者有违法违纪行为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向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行政监察机关检举、控告
    • 网络表演不当言论怎么量刑
      贵州在线咨询 2023-05-22
      一、法律分析: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在网上发表不当的言论要依据情节而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公共秩序的行为,处以拘留、罚款,如果捏造、虚构事实侮辱、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可能被判刑的。 二、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
    • 网络言论自由会违法吗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6-09
      一、明确网络言论自由法律边界的重要性 网络言论在反腐、维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很多网民在网上发表具有侮辱性的言论,损害他人名誉,在网上公开他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在良好网络伦理的基础上,法律限制言论不宜太严。法律的态度应该是:第一,对于政府的公共事务允许自由评价;第二,对于公众人物,凡是与其公职相关的事件,可以自由评论,不以诽谤追究。作为网民,则应自觉建立好的网络伦理基础。 二、网络言论自
    • 在网络上为什么限制言论
      西藏在线咨询 2023-06-10
      网络并不是一个纯粹自由的空间,它是现实社会在网络上的延伸,受到现实社会法律的约束,从而防止因权利滥用对国家、组织或者他人造成侵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都对网络言论自由作出了限制。网民作为一个具有行为能力的公民要言责自负,不能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国家利益。根据《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
    • 向网络警察举报违规言论的方法
      甘肃在线咨询 2024-11-24
      1、在互联网上搜索网警; 2、找到网络违法举报中心; 3、点击进入网络违法举报中心网站; 4、在网站中找到“我要举报”选项并点击; 5、选择“非注册举报”或“注册举报”进行举报; 6、选择非注册用户后,阅读并同意“举报须知”; 7、根据要求填写举报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